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國音樂産業再發維權集結令 吁尊重音樂人勞動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6日 08: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所有的中國音樂人,請團結起來,向盜版説不;所有的中國音樂從業者們,請聯合起來,以法律為武器,維護版權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所有的中國公民,請尊重音樂人的勞動,就像尊重你自己一樣。"

  4月21日,在北京平谷區舉辦的"我們的聲音——中國音樂版權高峰論壇"上,著名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陳小朵作為"中國音樂版權交易排行榜宣傳大使",宣讀2011年中國音樂版權保護宣言,代表全體音樂人向盜版宣戰。

  "汪峰收回《春天裏》"、"文化人聯手聲討百度"、"華語音樂詞曲作者成立維權聯盟"(相關報道詳見3月29日、4月19日本報《文化週刊》),近來,國內音樂人頻頻發出音樂作品維權聲明,高呼"版權維護"的聲音正以前所未有的分貝在人們的耳邊迴響。

  "我認識很多優秀的詞曲作者,但是他們完全得不到創作上起碼等值的回報。"不久前關於《春天裏》的糾紛讓歌手汪峰受聘出任此次高峰論壇的"中國音樂版權保護大使"。汪峰表示,版權維護的缺失打擊的不僅僅是唱片業的銷量、創作者的收入,也嚴重制約著整個樂壇的創作熱情和發展方向。

  在沒有網絡的唱片年代,大眾熱衷於盜版;當網絡分享時代到來,一夜之間,更是無人再為音樂買單。

  在海蝶音樂CEO盧建看來,音樂産業的源頭,包括音樂企業家、音樂公司,都被市場擠壓在生死邊緣,而盜版是這個産業最大的威脅。"為什麼音樂公司的代表在維權活動中這麼不活躍?情況很簡單,基本上該倒閉的都倒閉了,大家連吶喊的機會和氣力都沒有。"

  隨著互聯網蔓延、數字音樂興起,傳統唱片産業在全球範圍內不可挽回地步入衰落,而中國音樂産業也遲遲未能在新興數字音樂領域找到發展的良好可能。有業內人士透露,近幾年中國音樂市場傳統發行部分(唱片銷量、網絡下載、手機鈴聲)的年總産值不到3億元人民幣,而在人口只有中國的十四分之一的日本,其年唱片營業額可達到4000億日幣,著作權的産值達2000億日幣(包括詞曲版稅、公共使用),每年被記錄的正版下載數是三億六千萬次。這一強烈對比反映出中國在版權立法、制度的制定上遠沒有適應數字音樂時代的需要。

  "很多大眾還不理解音樂人的'勞動'。音樂人其實就像任何普通人一樣,靠音樂作品收入來生活,如果音樂版權沒有落實好,那麼這些人將無法生活。"著名音樂家陳其鋼在談到中國音樂版權現狀時表示,對精神産品應該有付費意識,這一點在西方國家早就形成了傳統。1986年加入法國版權機構的陳其鋼舉例説,2010年法國版權機構在全世界收到版權的費用是74億人民幣,但是在中國只收到了4000萬元人民幣,中間相差了130倍。

  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副總幹事劉平表示:"社會違規使用音樂作品和創作者自發維護自身創作權益的事件越來越多,其問題的核心是漠視和重視音樂版權保護的兩級分化越來越嚴重。依據當前中國原創音樂産業的發展現狀,推動中國音樂産業版權保護已經迫在眉睫。"

  中國音像著作權集體管理協會理事長王化鵬表示:"雖然現對於版權保護的意識有所提高,但是在法律制度上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近幾年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中國音像著作權集體管理協會等組織也在努力,包括推進收取電視廣播領域,以及KTV、商場飯店等場所公共使用音樂的版權費用,但如何建立有效的制度,讓音樂産業的收益真正到達音樂創作者手中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此次中國版權交易高峰論壇除邀請眾多業內人士探討版權保護問題外,國內首家官方背景音樂版權交易中心"中國樂谷音樂版權交易中心"也隨之成立。相關負責人表示,交易中心成立後將推出第一個以版權交易為內容的"中國音樂版權交易排行榜",為大眾提供在線收聽,並可以投票選舉自己最喜歡的作品,然後定期將排行榜的前5名作品進行現場及線上拍賣,及時公佈結果。

  著名歌唱家、著名聲樂教育家李雙江指出,要想改變中國原創音樂在快速發展過程中盜版侵權等問題,僅僅依靠音樂人的吶喊是不夠的,如何保證音樂人的合法權益,推動中國原創音樂健康發展,已經成為全行業、全社會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剛剛走出版權糾紛陰影的汪峰,對此表現出淡定、樂觀的態度:"相信音樂版權得到有效維護、創作者的權益得到等值回報的時候,更多的好音樂會出現,這個行業會真正顯現出生機。"本報記者 吳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