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吳孟超:肝臟外科的“一把手”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4日 20: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愛黨愛國愛民的傑出院士吳孟超

  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花落兩家”,肝臟外科學家吳孟超院士和氣象學家葉篤正院士共同獲此殊榮。由此,吳孟超成為我國醫學界獲此殊榮的第一人。

  這是共和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這一年,吳孟超從事肝膽外科研究剛好整整50週年、入黨50年。老人從國家主席胡錦濤手中接過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證書時,不免有些激動。那一刻,人民大會堂掌聲如潮,為這位84歲高齡的蒼生大醫響起。

  神奇的手:一次次讓生命的希望重新點燃

  因長年套手術剪鉗,右手拇指和食指長有老繭,並和中指一起相向彎曲靠攏,像鷹爪,是一輩子用力捏手術鉗所致。這雙手曾挽救過無數肝癌患者的生命。説來也怪,吳孟超寫字時手會微微顫抖,可一旦拿起手術刀,便如“庖丁解牛”,遊刃有餘。他下刀穩、準、狠,兼有男人的力量和女人的精細。

  這就是被時任副總理的朱基稱為“國寶”的手!

  有驚心動魄的時候。大血管不慎破了,滿視野涌出的鮮血,觸目驚心。向老爺子求救。吳孟超上去了。一雙手伸進腹腔,眼睛看著無影燈,一按、一壓、一捏,大彎針縫合創面,氣定神閒的幾下子:好了。

  有水磨功夫的時候。剝離瘤體,一根根小血管依次縫合,重復的動作簡單卻枯燥。1小時、2小時……年輕醫生站酸了腿,看花了眼;吳孟超依然目不轉睛,一雙手不緊不慢,對生命精雕細琢。

  吳孟超説:外科醫生就是一雙手一把刀。在外科大夫眼裏,手是刀的支點,刀是手的延伸。外科醫生的手既要有藝術性,又要有科學性。

  護士長程月娥是吳孟超的“黃金搭檔”,跟著吳孟超作過很多大手術。她説:“吳院長那雙手的手感很特別,就好像是他的‘第三隻眼睛’。手術中碰到大的血管出血,滿眼都是紅色,所有人都緊張得不知所措。可他雙手伸進去摸摸就能找到破裂的血管,然後再那麼一掐,血就止住了!”

  這雙手,還招來了一個日本攝製組,專門要拍吳孟超的肝葉切除術。老爺子很大方:可以。攝製組駐紮進手術室,一個上午,鏡頭緊盯著那雙手。

  “不怕把吳教授的手技學了去?”有人嘀咕。還是老爺子的學生道破天機:“老爺子那手感能印到膠片上去?大家都在那個小窟窿裏做手術,但其中奧妙並不相同,不要説日本人,我們至今也不知道他那手伸進去是如何感覺!”

  吳孟超似乎是為事業而生的,他把生活的重心全部放在事業上。他發現寫字時手指握筆的用力方向和拿手術刀的用力方向不一致,就在人到中年時改用毛筆的握筆方法。為了做好手術,他還自創了一套健身操——先活動十指以保持手指的靈活性,接下來是肩頸,再彎腰後仰鍛鍊腰力,然後蹲起幾次,最後是百步走。吳孟超邊演示邊説:“這些部位都是手術中用力最多的地方,鍛鍊好了,才能在手術中做得好、挺得直,站得住。”

  醫生是一個高風險的職業,而肝臟外科的醫生所要承擔的風險更大。吳孟超説,敢於承擔風險和責任,是衡量一個醫生是否具備醫生資格的基本標準。“醫生只有敢於承擔風險,才能在救助病人時不瞻前顧後、顧慮重重。”

  肝膽春秋50年,吳孟超的手,改寫了肝臟外科史上一項又一項記錄。這雙手,還讓多少人重燃對生命的希望。

  1975年,一個來自安徽的農民陸本海千里迢迢找到吳孟超求治,遠遠看去患者像一個懷胎十月的孕婦。見了面,這個老實巴交的漢子一句“吳教授”沒出口,涔涔淚水奪眶而出。

  吳孟超收下了陸本海,同時,也擔下了風險。肝海綿狀血管瘤從來就是捅不得的馬蜂窩。同事們竊竊私語,國外文獻中,收治的最大一例是452525厘米,而眼前這名病人,站立時甚至看不到自己的腳尖。

  要對這麼大的血管瘤動刀,險。吳孟超決定走這步險招。如果一名醫生在風險面前過多考慮自己的名利得失,那禁區永遠是禁區。

  摸清情況,準備充分。一切就緒,吳孟超切下驚世一刀。從早上8點,到晚上8點。胸腹聯合切口完全打開,一個巨大的藍紫色瘤體讓所有人毛骨悚然:上端頂入胸腔,下端侵入盆腔,瘤體像一頭猙獰異獸,隨著病人的呼吸一起一伏。吳孟超鎮定自若。切斷一根小血管,縫合;再切斷一根,再縫合……瘤體在他刀下慢慢與人體分離。

  整整12個小時。手術接近尾聲,吳孟超請一位身高馬大的年輕醫生,從病人腹底捧好瘤子。最後一刀,龐然大物順利落下。吳孟超事後笑言:那時候,我已經沒力氣把瘤子抱出去了。

  巨型的血管瘤當場測量。體積:6348.540厘米;重量:18公斤。至今,它仍是世界上成功切除的最大的肝海綿狀血管瘤;至今,陸本海仍然健康地生活著。同行們説,別説是30多年前,就是現在,這個手術的難度也是大得可怕。

  有一次,一位華僑患者專程前來找吳孟超看病,可他出差了。一天晚上已經很晚了,吳孟超突然出現在病房裏,為那名華僑看病,繼而為病人做了手術。事後這名病人才知道,吳孟超得知病人等他後,出差回來一下飛機就直接奔往醫院。

  他為一名僅4個月的女嬰切除了肝母細胞瘤,創下了世界肝母細胞瘤切除年齡最小的紀錄;他還跟學生一起成功進行了世界首例腹腔鏡下肝瘤切除手術……如今,慈眉善目的吳孟超可以撫掌而笑了:中國人站在了世界肝膽外科的最前沿。

  2005年1月7日,就在進京領獎的前一天,84歲的吳孟超還為一個病人切除了癌腫。吳孟超從1956年進肝膽外科以來,用手術刀為13600多個肝病患者主過刀,創造了世界醫學界的無數個奇跡。這個精力充沛的老人,至今奮戰在手術臺上,保持著每年200台以上手術量的神奇紀錄。

  只要不出差,吳孟超基本上每天做手術。有時一台,有時兩台,最多時3台,80多歲的老人,一口氣站到下午3點才出手術室吃午飯是“家常便飯”。手術安排少了,熟悉他的護士都能看出來:老人家不高興了——臉耷拉著。

  成功的“手法”:從操割膠刀到持手術刀

  “當我們在電視裏看到吳孟超獲獎時,非常激動,非常高興,全村人都在為家鄉能出這樣的人才而自豪。”1922年8月,吳孟超出生於福建省閩清縣雲龍鄉後壟村一個貧寒的家庭。

  吳孟超的堂表弟許健傳介紹説,吳孟超自幼貧困,出生後不久,他的父親就不得不背井離鄉到南洋打工賺錢。“可能是營養不良,我3歲才學會走路,個子也沒長起來。”吳孟超半是自嘲地説。

  5歲時,母親帶著吳孟超和小弟弟,坐船來到馬來西亞。一家人團聚了,但生活並沒有多大改觀,貧窮依然是主旋律。其後幾年裏,母親又生下了兩個弟弟三個妹妹。作為老大,為生活,吳孟超開始夜以繼日的勞作了。同來馬來西亞的有很多福建人。福建人愛吃米粉,於是,家裏做起了米粉小生意。半夜開始做,一直要做到天亮。將米舂成粉是一項苦力,吳孟超想方設法用身體當動力“加力”。同時,幫助家裏喂豬。後來,父親買下了幾畝橡膠園。七八歲的吳孟超便開始割膠,半夜起來割膠,天亮後回家吃飯,太陽出來前再去收膠。幾年下來,他的雙手磨出了厚厚的老繭,而一把割膠刀卻被他玩得很流利。許健傳説,也許正是這種操刀練習,讓吳孟超打下了用手術刀如神的基礎。

  初中還沒有畢業時,國內的抗日戰爭開始了。一個很愛國的華僑老師講國內的形勢,教育、引導著他們。當年,年輕的吳孟超深深懂得:“國家不強盛,咱們華僑的腰桿就不硬。”初中畢業前夕,按照以往的慣例,由校方和家長雙方出資讓畢業生聚餐一次。當錢全部收齊之後,身為班長的吳孟超卻建議,把聚餐的錢捐給前方浴血奮戰的抗日將領。這個建議立即得到全班同學的擁護,於是一份以“北婆羅洲薩拉瓦國第二省詩巫光華初級中學39屆全體畢業生”名義的抗日捐款,通過海外愛國人士陳嘉庚的傳遞,送往抗日根據地延安。令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在他們舉行畢業典禮時,學校收到了八路軍總部以毛澤東、朱德的名義發來的感謝電。校長和老師激動萬分,立即把電文抄成大字報貼在公告欄上,這件事引起了全校的轟動。就在那時,他的心靈底層已經萌生了一個堅定的信念:祖國是偉大的,今後一定要為祖國作貢獻!

  17歲的吳孟超,離開了生活了12年的馬來西亞,重新回到了祖國。

  因為從馬來西亞不能直接到達上海,吳孟超和他的幾個同學只好到新加坡辦完手續後,轉經越南回到國內。在越南海關的經歷,在他的心底深埋下要為民族爭氣的種子:當他向驗關的法國人尋問,為什麼中國人必須在護照上按手印,而外國人卻只需簽名就可過關?那位法國人大聲吼到:“黃種人簽什麼名?你們是東亞病夫!”

  1940年1月的昆明,天氣特冷。但小火車從越南開到昆明,還是讓車上的年輕人興奮不已,甚至激動得熱淚盈眶。苦,對一個人來説,是一種鍛鍊。吳孟超他們在小火車上睡地板,好幾天沒有吃的,只能到站時喝點便宜的椰汁。但他們心中有著嚮往,有著希望,他們相信祖國懷抱的溫暖!

  到昆明後不久,吳孟超就想去延安。有人勸他説,路途很遠,也沒人引領,就在當地讀書吧。一次,日本飛機轟炸後吳孟超得了肺炎,住進同濟附屬醫院治療了兩周。於是他就想報考同濟附中的高一班,同時又報考了雲大附中的高二班。結果兩所學校都錄取了他,他選擇了同濟。

  高中畢業會考時,他本想讀工科,和他關係很好的一個女同學勸他還是學醫。幾年裏,這位女同學給了他不少幫助。他想了想,也好,憑本事,靠自己,“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奮發圖強,勇攀高峰”,這也成了他以後做人和做事的準則。結果,他順利地考上了同濟大學醫學院。而那位要好的女同學,後來成了他的女朋友,再後來也就成了他的妻子,與他攜手一生。

  1945年抗戰勝利,吳孟超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和一片愛國熱情,和同學們一起走上了街頭遊行、狂歡。那天晚上,他喝了酒。“太興奮了,我喝醉了,酩酊大醉,第二天還睡在地板上。”這是他生平第一次喝醉。

  1946年,同濟搬回了上海。很多人乘船順長江東去。吳孟超和雲南同學一起回到了昆明。他在同時回去的女朋友家裏住了兩個月。兩個月裏,他拼命找事情幹,代課、家教、抄寫,終於賺取了一張機票錢,他飛往了上海。

  難得的“種子選手”:差一點與手術臺無緣的人成就“吳氏刀法”

  吳孟超身高只有1.62米,手術室特地放置了一個小凳子,他每次都站在上面做手術。誰曾想到,差一點,這雙手就和手術臺無緣。

  他從同濟大學醫學院畢業時,正值上海解放,實習的吳孟超參加了救治解放軍傷員的工作,3天3夜沒離開手術室,這時他覺得外科手起刀落,痛快,用不著隔著皮猜瓤。

  大學畢業時想留校,吳孟超去找校教務主任。但教務主任的話給他潑了一瓢冷水:“不看看你的個兒,能幹外科嗎?”吳孟超氣得要命,拔腿就跑。這時,恰好第二軍醫大學的附屬醫院招聘,吳孟超被那裏錄取了。1954年,在他工作的第5年,第二軍醫大學聘請被譽為“中國外科的一把寶刀”的裘法祖來做兼職教授。吳孟超終於有機會跟在這位“中國外科之父”身邊,學習裘法祖的裘氏刀法。

  裘氏刀法以精準見長,手術時不多開一刀,不少縫一針,儘量減少病人的創傷。跟在裘法祖身邊學習了2年之後,吳孟超的手術做得越來越像老師了。

  吳孟超的父親早年死於膽結石,這並不是一個可以奪去父親生命的疾病,但老天沒有給吳孟超盡孝的機會。這件事讓他遺憾終生。1956年當吳孟超轉為主治醫生開始獨立工作時,裘法祖指點他説,中國的肝膽外科還是一片空白,值得去研究。而當時,我國的肝癌患者佔到了全世界的40%,是肝癌的高發國家,但國內的肝膽外科卻是一片空白,肝膽手術始終因為出血量大患者容易死亡而成為外科禁區。

  從醫不久的吳孟超那時正站在選擇專科的十字路口,幾乎沒有多少猶豫,他把手術刀指向禁區:就是要到這個沒有路的地方闖一闖,為數以萬計的病人闖出一條新路來!

  1958年,一位外國外科權威來上海考察後斷言:中國的肝外科要達到國際水平,起碼要二三十年!聽了外國專家的話,吳孟超當晚寫下“臥薪嘗膽、走向世界”8個字,壓在寫字檯上。

  這一年,裘法祖去了武漢開始進行器官移植的試驗,在上海的吳孟超則繼續肝臟研究。在吳孟超的帶領下,我國肝膽外科事業經過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滾雪球般的快速發展。

  起初,由於在學校並沒有學過相關的課程,吳孟超從最基礎的知識學起,逐漸邁進了肝膽外科的大門。為了使中國醫學界了解肝外科的基礎知識,吳孟超花了大量心血收集資料,完成了中國第一部肝外科譯著《肝臟解剖入門》。為尋找能注射入血管的灌注材料,他反復實驗,製作了中國第一具滿足科研需要的肝臟腐蝕標本。

  怎麼做出真正的肝臟血管模型?一天,吳孟超聽到了容國團在乒乓球錦標賽上獲得冠軍的消息,啟發了靈感。他把乒乓球剪碎了放入丙酮,等其溶解後,把這種溶液注射到肝臟血管中定型,居然成功了!然後,他們用鹽酸腐蝕肝表面組織,再用刻刀一點點鏤空,美麗的肝臟血管構架就像珊瑚一樣,呈現在面前!

  以摸清肝臟基本結構為起點,吳孟超披荊斬棘:短短1年,解剖200余個人體肝臟、製作100多例肝臟構架標本。

  讓吳孟超沒有想到的是,很快沉寂的肝膽外科沸騰了。吳孟超在建立人體肝臟灌注腐蝕模型並進行詳盡觀察研究和外科實踐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五葉四段”的解剖學理論。“五葉四段”的理論運用至今,指導了國際上數量最多的肝臟手術,被評為建國來我國肝臟外科領域的首項重大成就。

  禁區的大門終於向這個不服輸的突破者緩緩打開。可吳孟超心中清楚:比起白紙上繪圖,要在已有的研究基礎上創新,更難。

  不久,又一個挑戰迎面而來:肝臟手術中,止血技術遭遇難題。當時,針對術中止血,國際醫學界主要有三大方法:解剖肝門法、局部止血法、低溫阻斷法。

  “都不好。”吳孟超認為。“不知天高地厚。”——有人評價。吳孟超不以為然:解剖肝門操作複雜,局部止血無法適用於大腫瘤切除,低溫阻斷對手術條件和病人耐受性要求過高。他要創建一套完善的方法:“能在萬無一失中救活最多的病人。”

  思考、探索、反復試驗,創新的火花在吳孟超腦中迸發。他根據自來水閥門的原理,創建常溫下間歇肝門阻斷止血技術:給作為肝臟供血“總閘門”的第一肝門安上控制裝置,手術中,就通過這個閥門裝置,根據需要,阻斷血液運行。技術運用於臨床,為病人搶回了5個百分點的生存機會!

  20世紀80年代,他和同事們研究出了一系列肝癌標記物:甲胎蛋白異質體、異常凝血酶元、α抗胰蛋白酶等,使肝癌的早期診斷率上升到98%以上;20世紀90年代,他帶領學生研製成功可使免疫系統識別並殺死肝癌細胞的新型疫苗。成果發表于美國《科學》雜誌,國際醫學界評價:開啟了免疫系統防治癌症的大門。

  創新之路延伸到21世紀,吳孟超帶領學生開展的肝癌信號傳導、生物治療、基因治療等方法相繼投入臨床,並接連取得重大突破,我國肝癌術後5年的生存率,從50年前的16%,一舉飛躍到48.6%。國際肝膽胰協會授予他“傑出成就獎”。

  “會開刀,只能證明他是一個好醫生;一個優秀的科研工作者,更應該耐住寂寞,在肝膽基礎領域做出成績,盡力去解決長期困擾醫學界的難題。”作為吳孟超的嫡傳弟子、工程院院士王紅陽談起自己的恩師時表示,吳孟超的最大貢獻,在於建立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科研與臨床”合一的肝臟外科醫學機構。並且,他培養了78名碩士生,56名博士生和博士後,絕大多數成為目前我國肝臟外科隊伍中的中堅力量。

  吳孟超曾寄語王紅陽説,別看外科臨床挺“風光”,其實搞基礎研究比什麼都重要。我國的肝炎、肝癌患者多,但目前還沒完美的治愈辦法。如果能把肝癌的發生、發展、轉移、復發的分子機制好好搞清楚,就是對人類的一大貢獻。

  由吳孟超主持組建的肝臟外科專業研究所,&&指導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基礎研究工作,研製了細胞融合和雙特異性單抗修飾兩種腫瘤疫苗,發明了攜帶抗癌基因的增殖性病毒載體等。誰也沒有想到,這個馬來西亞華僑橡膠工人的兒子,日後竟然成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肝膽外科大師之一。

  而今,實施肝臟手術的方式源於吳孟超,被稱為“吳氏刀法”,直到現在,仍被廣泛使用。吳孟超平時沒有什麼業餘愛好,把一生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肝臟外科專業上。如果説什麼是真正的愛好,那就是“玩刀(手術刀)”。吳孟超説:“只要能拿得動手術刀,我就會站在手術臺邊;如果真的有一天倒在手術臺上,那也許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吳孟超檔案盤點:

  吳孟超,著名肝臟外科學家,中國肝膽外科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有“杏林神刀”、“神州第一刀”、“中國肝臟手術之父”和“破解肝臟‘密碼’的人”之稱。1922年8月出生於福建閩清,1949年畢業于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歷任上海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外科教研室副主任,普通外科副主任、主任,肝膽外科主任,第二軍醫大學副校長,等職;曾任解放軍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現任第二軍醫大學附屬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院長、中國人民解放軍肝膽外科研究所所長、總後勤部專家副組長;係中國科學院院士。當選過“十四大”代表,第七、八、九、十、十一屆上海市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