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國改建“瓦良格”號航母悄然揭開面紗 七一或試航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4日 16:1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羊城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價值幾何

  造得起,還要養得起

  航母的戰鬥力來自其艦載機和護航艦隊等形成的立體戰鬥群。造出航母只是第一步。

  中國多年前就已表示有能力建造航空母艦。

  2007年1月8日,國防科工委新聞發佈會明確表示,中國具備製造航母的能力。2009年3月5日,時任解放軍海軍航空兵副政委的馬國超少將透露,中國已有建造航母的技術,在不久的將來,中國人便能看到自己的航母。

  在最新發佈的《2010中國的國防》白皮書中,雖看不到“航母”字眼,但在“加強高新技術武器裝備建設”一節中提到了“海軍形成以新型潛艇、水面艦艇和對海攻擊飛機為骨幹的海上作戰裝備體系”,外界解讀認為,新型水面艦艇當然可以包括航母。最近更有言論稱,“瓦良格”號的改裝是中國邁向航母俱樂部的第一步,也是關鍵一步。

  然而,有能力造和有能力“養”,是兩回事。

  《艦船知識》雜誌副主編田小川曾為美國“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家族中的“斯坦尼斯”號算過一筆“生養費”:造價約35億美元(足以建造10余艘核動力巡洋艦);艦載機花費40億-50億美元;加上訓練和日常開銷,一艘航母在30年的服役期將花費逾350億美元。田小川稱,這筆錢可以建造220座50層高樓。

  然而,儘管“尼米茲”級航母在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等實戰中出盡風頭,但由於這些“大塊頭”花錢如流水,即便是對世界首富之國而言,也是不小的負擔。

  “所以,美國以外的西方國家,對建造大型航母都極為慎重,多數選擇了經濟實惠的中型航母作為海洋守門員。比如法國的‘福煦’號、俄羅斯的‘庫茲涅佐夫’號等。”田小川説。這些國家在吸收美國設計建造大型航母中的經驗與不足後,合理利用現有裝備(如艦載機)與經費,實現了本國建造航母的最佳效費比。

  中國改裝“瓦良格”號投入了多少資金,目前無從得知。20億美元是軍事專家宋曉軍給出的“保守單價”。

  宋曉軍表示,國外排水量在3萬噸至6萬噸之間的航母屬於中型航母,如果僅計算航母本身的造價,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大約是15億美元。“因首次製造航母需要較多的研發費用,我國製造6萬噸左右的航母單價估計需要20億美元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航母只是一個武器平臺,其自身的防禦能力十分脆弱,航母的戰鬥力來自其艦載機和為其護航的驅逐艦、護衛艦、掃雷艦和潛艇等形成的立體戰鬥群。造出航母只是第一步。

  海軍少將、國防大學教授張召忠曾指出,以俄羅斯艦載型蘇-33戰機為例,單價為5000萬美元,6萬噸級航母約可載50架飛機和直升機,如果其中有24架戰鬥機,就已價值十幾億美元,排水量7000噸的“現代”級驅逐艦單價也要6億美元,由此算來,一個航母戰鬥群編隊的總價應以數十億美元計。

  此外,航母還需要在深水碼頭停靠,日常維護與修理也需要不菲費用。張召忠説,按照普遍經驗,航母的服役期在25年至30年之間,一般5到10年應該中修,個別設備要大修。

  值不值,看長遠效益

  建造航母長遠來説會對科技産業振興産生積極影響,但目前仍需審慎看待“航母經濟效應”。

  鉅額資金投入到一艘報廢的“二手”航母,究竟值不值?

  據估算,要使“瓦良格”號形成戰鬥力,總花費將不少於百億美元,還要年年耗資維修和補給。同樣的錢,可以製造很多新導彈、戰鬥機、衛星以及驅逐艦等反航母武器。中央財經大學國防經濟與管理研究院院長陳波指出,論軍事價值,航母與導彈、飛機、衛星這些不好比,但是與驅逐艦、潛艇比較,航母的性價比更高。“比如控制同樣的海域,一艘‘尼米茲’級航母所能達到的控制水平,大概需要二十艘的‘伯克’級驅逐艦才能做到,而二十艘‘伯克’級驅逐艦的成本大概是航母的四倍,航母仍具有成本優勢。”

  軍事專家認為,即便沒有形成以“瓦良格”為中心的戰鬥群,改裝“瓦良格”號的過程也是培訓和鍛鍊中國未來國産航母工程技術精英的過程。同時,還能實現航母特種鋼材、超大型軍用鍋爐、渦輪機、蒸汽機車設備、著陸攔阻裝置等航母工程技術的積累,這些都不能用金錢來衡量。

  陳波認為,應積極看待由“二手航母”起步的中國航母之路。不論何時,中國發展航母都是由零開始,改裝起步的方式不影響對其他道路的選擇和探索,而且,將“瓦良格”號改裝成一艘具有戰鬥力的航母,幾乎和新建一艘航母同樣複雜,其意義並不亞於自主研發。在費時費力改裝“瓦良格”號的背後,其實體現了中國海軍發展力求“又好又穩”的思路。

  有專家認為,真正意義上的“航母效應”,除了可從國防層面理解為代表海上軍事力量的威懾力,更是航母建造所牽動的軍工業等領域的技術革新。

  在中國,航母戰鬥群尚未露出廬山面目,但航母經濟效應卻已炒作多年,最為明顯的體現,便是2009年底“中國首艘航母即將下水”的“消息”給股市帶來的反彈動力。當時引發了以中國船舶、廣船國際為首的軍工股集體拉升,造船業、航天軍工業、鋼鐵業等相關産業板塊短時間內贏取了市場資金青睞,成為年底股市的主攻目標。

  多年從事國防經濟研究的陳波告訴記者,觀察具備成熟航母發展經驗的美國,航母一直深刻地影響著美國的經濟、技術乃至政治發展,航母的建造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航空、船舶、電子、材料、兵器等諸多行業和領域,通過航母和航母戰鬥群的建設,對推動相關産業的發展和技術升級,有著廣闊的空間,而更為重要的是,航母建造會推動相關産業組織結構等方面的轉型,實現真正的軍工産業“現代化”。

  但是,陳波同時也表示,建造航母作為一個系統工程,長遠來説會對國家科技産業振興和升級産生積極影響,但目前仍需審慎看待對“航母經濟效應”的過度解讀。(呂楠芳 孫朝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