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水利部:未來5年加強水利建設應對極端氣候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3日 02: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水利部部長陳雷

  “十二五”規劃對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確要求。水資源是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最為明顯的重點領域,加強水利建設成為適應氣候變化特別是應對極端氣候事件的重要基礎。4月22日,水利部部長陳雷表示,“十二五”期間,將全面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和防汛抗旱體系建設,加強水資源節約保護和管理,提高水旱災害應急管理能力,從整體上提高水利應對極端氣候的能力。

  極端天氣事件明顯增多

  今年出臺的中央1號文件,將水安全提高到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把水利作為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領域,把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擺上應對氣候變化的突出位置。中國為何要作此部署?

  水利部部長陳雷認為,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水資源承載能力與生産力佈局不相匹配是中國的基本水情。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中國極端天氣事件明顯增多,水旱災害的突發性、異常性、不可預見性日顯突出,局部地區強暴雨、極端高溫乾旱以及超強颱風等事件呈突發、多發、併發趨勢;水資源南豐北缺的趨勢更為凸顯,主要江河的實測徑流量多呈下降趨勢,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形勢不容樂觀;春季物候期提前,主要農業區的乾旱面積呈現擴大趨勢,作物病蟲害早發高發,農業生産的不穩定性增加;冰川與凍土面積減少,北方一些河流斷流、湖泊萎縮消失,水庫蓄水減少,濕地功能下降,河道水體污染加劇,海平面上升引起海岸侵蝕、海水入侵、土壤鹽漬化、河口海水倒灌等一系列生態問題。因此,應對極端氣候,防禦水旱災害,保障水安全,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中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進程中必須著力加以解決的重大課題。

  夯實防災應急基礎

  那麼,“十二五”期間,中國將採取哪些具體措施,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和防汛抗旱體系建設?

  陳雷表示,首先,要針對近年來嚴重洪澇災害暴露出的突出問題,著力加強中小河流和大江大河重要支流治理、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山洪災害防治、病險水閘除險加固等防洪薄弱環節建設,力爭在“十二五”時期全國洪澇災害年均直接經濟損失佔同期GDP的比重降低到0.7%以下。

  第二,要加快夯實農田水利基礎。完成70%以上的大型灌區和50%以上的重點中型灌區骨幹工程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任務,凈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約260萬公頃,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約330萬公頃。加大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力度,因地制宜興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壩、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加強灌區末級渠係節水改造和田間工程配套,解決農田灌溉“最後一公里”問題。

  在提高防汛抗旱應急能力方面,將加強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設,強化防汛抗旱行政首長負責制,完善水文監測體系和防汛指揮系統,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預案體系,落實預警到鄉、預案到村、責任到人的防禦措施,建設專業化與社會化相結合的防汛抗旱應急搶險救援隊伍,健全保障有力的防汛抗旱物資儲備體系。

  採取措施節約管理水資源

  “十二五”期間,在加強水資源節約保護和管理,提高水旱災害應急管理能力等方面,中國又將採取哪些措施?

  陳雷説,一是要把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作為節水型社會建設的重大戰略舉措,抓緊劃定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全面落實水資源有償使用、水資源論證、取水許可等管理制度,強化水資源管理責任與考核,全國萬元GDP用水量降低到140立方米以下,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80立方米以下,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3。

  第二是要大力提高城鄉供水保障能力。繼續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全面解決農村飲水不安全問題。加快南水北調工程建設,構建“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水資源戰略配置格局。大力推進江河湖庫水系連通,全面提升水資源調控水平。加大海水淡化、中水回用、雨水集蓄利用等非常規水資源開發利用力度。全國新增供水能力400億立方米左右,全國乾旱災害年均直接經濟損失佔同期GDP的比重降低到1.1%以下。

  此外,還將多措並舉增加水資源戰略儲備,制定特殊時期的水資源安全保障預案,針對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採用多種措施建立應急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