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百年清華:溫柔敦厚潘光旦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2日 16:5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清華大學百年華誕

潘光旦上世紀60年代在中央民族學院寓所。

  ■ 清華緣

  潘光旦在課堂上力主婦女職責當以家庭為重,受到學生當堂批判和抨擊,認為潘先生的觀點屬於“封建餘孽”。潘先生依然笑呵呵,耐心解釋。

  潘光旦是百年中國學術圖景中“特立獨行”的一位巨子,可視為老清華社會學系的靈魂人物。

  作為一代社會學名家,潘光旦曾經提出“人文史觀”。該學説的主旨是説,人才的成長,依託于社會環境和個人稟賦。

  潘光旦在清華社會學系教書18年,教授《家庭演化《西洋社會思想史》等6門課程。本著學人議政的傳統,抨擊時弊,激濁揚清。

  他一生與清華的緣分,用梅貽琦校長“生斯長斯,吾愛吾廬”來形容,很是恰當。

  14歲入清華學校,23歲公費赴美遊學,35歲回到清華,長期執教。潘光旦與清華的關聯共達31年,可謂半生清華。

  “雙拐”碩士

  潘光旦誕生於風雨飄搖的晚清,十二歲遭逢鼎革,歷史大變局的洗禮,註定他這一代士子必有大的擔當和使命。

  潘光旦的父親潘鴻鼎先生為戊戌科(1898年)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屬於梁啟超一流的開明派。潘光旦就畢業于父親創設的洋學堂,喜愛英語。

  推究成名後的潘光旦,之所以中西會通,古今貫通,文理融通,實在滲透著老先生的心血。潘鴻鼎1913年英年早逝,同年,潘光旦入清華學校。他開始了人生的奮鬥歷程。

  在清華,潘光旦不僅參與了“丄社”,結識了摯友吳澤霖、聞一多;而且,得遇名師梁啟超。梁先生對潘光旦的《小青事考》一文,給以褒揚,讚揚他思維縝密,具有科學和人文雙重素養。老先生諄諄告誡,不要向自己學習,氾濫無歸。

  同時,命運也在試探潘光旦是否具有堅強意志。潘光旦1915年的一次跳高,傷及右腿。1916年1月不得已鋸掉大腿。從此,識別潘光旦,具有了標誌性符號———雙拐。1922年他留洋的時候,還曾遇到主事者諧謔:要是連你也能赴美,美國人還以為中國兩條腿的人不夠多。

  但是潘光旦心境依然淡定、寧靜。他拄著雙拐,到了美利堅,先後就讀于達特茅斯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圍繞著生物學,進行著廣泛的人文閱讀和思考。1926年碩士畢業,迫不及待地拄著雙拐回國。中國人文學界,一顆閃閃發光的巨星,就這樣蓬勃升起。

  著書立説

  在上海八年,潘光旦收穫了愛情和友誼。夫人趙瑞雲女士,乃職業女性,婚後相夫教子,育有四個女兒。潘先生和太太恩愛和睦,人稱沒有任何家庭問題的社會學家。

  潘光旦誠懇待人,在學術界是出了名的。他常與朋友探討學問,切磋詩文。胡適、梁實秋、徐志摩、聞一多、余上沅,這些新月社大將,都是潘光旦的知己。據潘先生西南聯大時期的弟子韓明謨介紹,以上好友都曾在潘家住過。

  新月社幾位朋友,機緣巧合,于上世紀三十年代回到北平,在文化古城,為中國文化的更新,嘔心瀝血,書寫著厚重的傳奇。

  胡適1930年底到北京大學,聞一多1932年到母校清華;梁實秋和潘光旦也于1934年匯聚北平。梁氏擔任北大研究教授,潘光旦擔任清華社會學系教授。

  手握煙斗,與友人娓娓而談的潘光旦,從容恬淡,博覽群書,著書立説。1936年,他接替吳景超,成為清華教務長。風雨飄搖的北平,面對頻繁的學潮,身強體健的學者,尚且不易支撐,那麼,潘光旦的能量到底來自哪?

  循循善誘

  潘氏到清華時,社會學系的學生寥寥無幾,只有一位碩士研究生。當時這位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年。1935年畢業時,潘光旦出席了這位學生的論文答辯。在以後漫長的歲月中,他與這位學生成了生死之交。學生的名字叫費孝通。

  潘光旦先生到清華時,除了俄僑史祿國先生,與陳達、吳景超、李景漢三位先生,坦誠相見,相得甚歡,為社會學的本土化,貢獻巨大。李景漢先生與潘先生,同年入住清華園,以《定縣社會概況調查》聞名;吳景超先生學問延續芝加哥學派的路數,為城市社會學名家;陳達先生乃清華社會學系的創系主任,國際知名的勞工和人口問題專家。

  由於具有豐厚的學術滋養,寬闊的文化胸襟,也因與生俱來的誠懇和厚道,潘光旦對於各種文化,具有同情的理解和溫情的敬意,成長為一代文化通儒。《中國伶人血緣之研究》、《明清兩代嘉興的望族》,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立論通達,見解精闢。

  在98歲的劉緒貽先生眼中,恩師潘光旦博學、濟世、寬容、風趣。西南聯大時期,潘光旦在課堂上力主婦女職責當以家庭為重,受到學生當堂批判,認為潘先生的觀點屬於“封建餘孽”。潘先生依然笑呵呵,循循善誘,耐心解釋。

  “文革”當中潘光旦被打為“右派”,被抄家、批鬥。他成為危重病人,卻得不到任何治療。

  1967年6月10日,一代通儒,病死於費孝通的懷抱之中。中國社會學的薪火,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得以在代際之間繼替。

 生卒年月:1899年8月—1967年6月 

 籍貫:江蘇寶山縣 

 執教清華:1934年-1952年 

 學術成就:社會學家,優生學家,教育家

 詩曰

 謙對生徒寧是癡?

 明師亦可是慈師;

 心無纖芥才方銳,

 不健于行卻健知

  □謝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