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百年清華:國學四導師風雲際會繹傳奇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2日 16:4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清華大學百年華誕

  國學研究院的大師們。從左至右分別為趙元任、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吳宓。陳丹青油畫

  隨著列強船堅炮利,浸染歐風美雨的晚清民國,形成三千年曆史之大變局,開啟了波瀾壯闊、雲蒸霞蔚的文藝復興運動。

  “舊學商量加邃密,新學培養轉深沉”,古老國度每天都書寫著文化傳奇,清華大學就是國恥中開出的燦爛花朵,而國學研究院,更是百年文化史的一朵奇葩。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陳寅恪、李濟、吳宓六位先生,機緣巧合,風雲際會,傾情演繹著一段絕唱。

  招賢納才

  若吳宓與陳寅恪的人生軌跡未在哈佛交匯,國學研究院的歷史,自是另一番景象

  1924年,曹雲祥校長大刀闊斧向“改大”邁進,而國學研究院的設立,在這位哈佛工商管理碩士看來,是“改大”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也就是説,按照曹雲祥的設計,有朝一日,清華“改大”成功,那麼,國學研究院必然轉型成為現代分科的研究所。這樣,清華國學院,從一齣生,便註定是“短壽”的,也更增添了它自身的傳奇色彩。

  胡適作為清華“改大”的籌備顧問,曾被邀請出任國學研究院導師。胡適十分謙虛地表示:“非第一流學者不配做研究院導師,我實在不敢當。你最好請梁任公、王靜安、章太炎三位大師,方能把研究院辦好。”

  胡適的建議,奠定了清華國學研究院的生態格局。遺憾的是,特立獨行,具有魏晉風度的章太炎先生,哪怕自己開設國學學校,也斷然不會擔任導師。

  誰是擔任國學研究院主任的合適人選呢?曹雲祥校長也是動了一番心思的。最好是具有文化保守主義理念,對梁任公、王國維具有理解和敬意的年輕學人。這樣,主持《學衡》的吳宓,歷史性地成為國學研究院主任的最佳人選。1924年尚在東北大學任教的吳宓,得悉可以回到母校清華,自然是夢寐以求。于1925年2月5日抵達北京,當晚拜訪老友袁同禮,次日上午便到了水木清華。

  八年了,吳宓眼前的一切,竟是那樣親切。甜蜜之中也有一絲憂傷,見到馬約翰先生,難免尷尬。1916年,原本應該與洪深、陳達一起赴美的吳宓,因為體育和體檢不合格,推遲“放洋”。經過一年體育鍛鍊和配合治療,1917年得以與摯友湯用彤一起“放洋”。

  1918年從弗吉尼亞州立大學轉學哈佛大學的吳宓,師從新人文主義大師白璧德。吳宓與湯用彤共居一室,關係友善。1919年初,陳寅恪由歐洲來到美國,在哈佛大學習巴利文、梵文。吳宓與陳寅恪,特別投緣,課餘時間,徹夜長談,樂而忘倦。陳寅恪見解精闢,妙語解頤,令吳宓佩服不已。1919年3月26日,兩人結識不久,吳宓便在日記中寫道:“陳君學問淵博,識力精到。遠非儕輩所能及。而又性氣和爽,志行高潔,深為傾倒。新得此友,殊自得也。”

  吳宓來到清華,校方已經決定禮聘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而陳寅恪,則得益於吳宓的鼎力推薦。若吳宓與陳寅恪的人生軌跡未在哈佛交匯,國學研究院的歷史,自是另一番景象。

  鴻儒相聚

  大幕已經拉開,國學研究院的先生和學友們,元氣淋漓、大氣磅薄地演繹著一齣絕唱

  時光流轉,隨著新文化運動的展開,文化更新的速率加快了,思想界時刻添加著新鮮的血液。很有一幫“中國少年”,厭棄中國文化和傳統,對於“國故”,既沒有興趣進行同情的了解,更欠缺溫情的敬意。

  中國的文藝復興,具有屬於自己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以創造新文化為中心,以解釋中國何以為中國、歐美之所以為歐美作為兩個基本點。

  也就是説,新文化的創造,實在是中國文化的創造性轉化,這就要求,對待中國文化,應當具有理性和溫情。

  吳宓1921年回國之後,和朋友們一起創辦《學衡》雜誌,而王國維先生,是《學衡》有影響力的作者。吳宓在見王國維先生之前,就已經心意相通。如果沒有這點因緣,1925年2月13日,吳宓持曹雲祥校長的聘書,到地安門內織染局10號王國維寓所,就是給王國維跪下來,也未必能打動老先生。

  話説回來,吳宓並沒給王國維下跪,而是恭恭敬敬鞠了三個躬。王國維老先生,這位末代皇帝的南書房行走,後來心情愉快地來到清華園,並於4月18日搬到清華園,居住在西院十八號。清華曾有意聘請王國維擔任國學研究院院長,老先生一門心思撲在學問上,堅決不肯。

  梁啟超與清華,有著殊勝的因緣。1914年,老先生倦遊政界,曾在清華工字廳賃屋著述,名曰“還讀軒”。當年11月5日,梁啟超應邀發表題為《君子》的演講,勉勵清華學子作中流砥柱,出膺大任。“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能夠成為清華校訓,得益於梁任公的這次演講。任公與清華的淵源,實在深厚,兩個兒子梁思成、梁思永,都是清華畢業生。

  吳宓在拜謁王國維十天之後,1925年2月22日,前往天津飲冰室,拜訪梁啟超。任公愉快地接受了禮聘,並在北院二號居住。

  趙元任是第三位報到的導師。清華國學研究院與哈佛大學,具有深厚淵源。吳宓、陳寅恪、趙元任、李濟,都是哈佛大學校友。趙元任屬於最具有文藝復興風味的人物。1910年,趙元任作為遊美學務處第二屆幼年生,與竺可楨、胡適赴美遊學,可謂清華“史前期”的學友。1920年哈佛大學博士畢業,回到清華任教,曾任羅素翻譯。“1921年6月1日下午3點東經百二十度平均太陽標準時在北京自主結婚”,新娘是楊步偉醫生,好友胡適乃證婚人之一,這對“新人物之新式婚姻”,轟動一時。

  1925年6月8日,趙元任到京,次日,梅貽琦、張彭春接趙元任一家到清華園,住在南院一號。

  陳寅恪是國學研究院第四位報到的導師,直到1926年8月,這位夫子才姍姍來遲,寓所與好友趙元任挨著———南院二號。8月28日,趙元任夫婦陪同陳寅恪進城,購置傢具。趙夫人古道熱腸,陳寅恪多在趙元任家吃飯,而陳寅恪則把自己住房的一半出讓給趙元任擱書。陳氏1928年結婚之後,兩家形成通家之好。

  清華主事者對國學的理解很是開闊,否則,不會聘請趙元任這位中國科學社的骨幹,擔任國學研究院導師,更不會聘任李濟這位哈佛人類學博士,擔任國學研究院的特約講師。

  大幕已經拉開,國學研究院的先生和學友們,元氣淋漓、大氣磅薄地演繹著一齣絕唱。

  名師高徒

  四屆74名畢業生,絕大多數沒有辜負導師的良苦用心,成長為文史大家

  藍文徵氏曰:國學研究院,自成立至結束,歷時僅四年,雖似曇花一現,但其逸事佳話,卻最耐人回憶。

  1925年3月,國學研究院刊出招生廣告。4月23日,梁啟超、王國維一同商定招生試題,8月1日,公佈新生錄取名單。9月9日,研究院舉行開學典禮。

  國學研究院主任吳宓,發表《清華開辦研究院之旨趣及經過》的演講,指出研究院的性質為,“研究高深學術”、“注重個人指導”。與此相匹配,研究院導師的工作,分為“專門指導”和“普通演講”。

  王國維指導經學、小學、上古史和中國文學,梁啟超指導諸子、中國佛學史、宋元明學術史、清代學術史,陳寅恪指導年代學、古代碑志與外族有關係者之研究等,趙元任指導現代方言學、中國音韻學、普通語言學,李濟指導中國人種考。

  清華園花木扶疏,宛如世外桃源,國學研究院,讓人不自覺地聯想起古代的書院。梁啟超在1925年9月9日下午的茶話會上,熱情奔放地做了“舊日書院之情形”的演講,引起學友強烈共鳴。

  清華研究院第一級學友,共計三十三名,劉盼遂、楊鴻烈等十位學友,考取研究院之前,已經有著述;學友多屬於性情溫厚,酷嗜學問之輩。國學研究院有著師生的良好互動,濃厚的學術氛圍,學友之間,情同兄弟,親如手足。可以想見,經過耆學碩儒的點撥,名師出高徒,那是很自然的事情。

  研究院1929屆畢業生藍文徵,在《清華校友通訊》發表《談陳寅恪》,深有感觸地説:“研究院的特點,是治學與做人並重,各位先生傳業態度的莊嚴懇摯,諸同學問道心志的誠敬殷切,穆然有鵝湖、鹿洞遺風。”

  國學研究院僅存四年,四屆只有74名畢業生,絕大多數沒有辜負導師的良苦用心,成長為文史大家。

  師生情深

  當時,清華每週都有一個同樂會,師生一起聯歡,唱戲、唱歌、背書、講笑話

  國學研究院學友,除了接受專題指導,還要聽先生進行普通演講。1925年9月14日,王國維開講《古史新證》,是為普通演講的第一課。

  老先生言辭懇切,“吾輩生於今日,幸于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1926年,姜亮夫經過補錄考試,進入國學研究院,一絲不茍,刻苦用功。除了李濟的課聽不進去,其它課程,姜亮夫都聽得津津有味,難以忘懷。王國維講課,非常細膩,也不大看同學們。冷靜的頭腦、平和的性格、濃厚的感情,是先生所獨具的風格。

  梁啟超講課,姜亮夫覺得最受益。梁啟超講解,從多角度打量先秦典籍,並且給予總結。

  陳寅恪廣博深邃的學問,一度讓姜亮夫異常苦惱,無論如何追趕,陳先生的學問也是望塵莫及。陳先生最大的特點,是每種研究,都有思想作指導。

  趙元任講課的材料,往往都是生活中的方言,這讓姜亮夫知曉描寫語言學和聲韻考古學的區別與聯絡。趙元任在語言學方面的興趣,使他最終成為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

  當時,清華每週都有一個同樂會,師生一起聯歡。唱戲、唱歌、背書、講笑話,都是國學研究院師生的業餘消遣。

  梁啟超和王國維兩位先生講課都很嚴肅,但是,同樂會的即興表演,令學友們耳目一新。有一回,任公先生背誦一段《桃花扇》,而靜安先生則背誦《兩京賦》。

  最能解頤的則是趙元任,把大家的茶杯收去,調正音調,用茶杯演奏一曲,四座皆驚。有一回趙元任表演“全國旅行”,從北京出發,然後西安、蘭州、成都、重慶、昆明、廣州、上海,各地方言惟妙惟肖。1938年先生去國,用純正的英語講課,竟有人打探,是否倫敦人?

  陳寅恪在同樂會這種場合,從不肯為大家説笑。其實私下談話中,別具一種幽默。陳寅恪先生曾給國學研究院學友們説,你們太厲害了,“南海聖人再傳弟子,大清皇帝同學少年”,令人拍案叫絕。

  留下傳奇

  1929年,風雲際會的清華國學研究院,落下帷幕

  國學研究院學友們,多有國學根底,大多數人衝著梁啟超、王國維兩位先生去的。真正理解和體悟趙元任和李濟兩位先生學問的,並不多見。

  那時一般人心目中,趙元任的描寫語言學和李濟的考古學,和傳統“國學”不大搭界。這樣兩位先生的學生,其實寥寥無幾。

  王力的導師是梁啟超、趙元任。梁任公對王力的畢業論文評價很高,但是,趙元任卻很嚴厲,並指出“言有易,言無難”,這令王力非常受用。王力日後赴法國留學,並進行語言學研究。

  而李濟只有一位弟子———吳金鼎,就是城子崖遺址的發現者。

  趙元任和李濟兩位,一學期上課時間很少,大部分時間,奔走于各地,進行田野調查。回到北京,趙元任不是和劉半農、錢玄同等朋友聚談,就是進行歌曲創作。《教我如何不想她》就是這時期的傑作。

  趙元任和李濟,學問的作業方式,與梁啟超、王國維迥然不同。1926年2月至3月,李濟在山西汾河流域做田野調查,染上傷寒。李家老爺子聽信中醫,病情危殆,俠義心腸的趙元任夫人楊步偉,“自作主張”將李濟緊急送往協和醫院,可以説挽救了李濟性命。從此,趙元任和李濟成為通家之好。

  1927年6月2日,王國維在頤和園自沉;1929年1月19日,梁啟超病逝于北平協和醫院。

  1928年底,李濟在廣州晤傅斯年,答應擔任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兼考古組主任,趙元任擔任語言組主任,兩位先生從此離開了清華園;而陳寅恪則留在清華擔任歷史系與中文系合聘教授。

  1929年,風雲際會的清華國學研究院,落下帷幕。

  1929年6月2日,王國維先生逝世二週年之際,國學研究院師生集資,在工字廳東南土坡下,立“海寧王靜安先生紀念碑”,梁思成設計碑式,陳寅恪撰文,林志鈞書丹,馬衡篆額。

  紀念碑文開頭有“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之句,既是對王國維先生的褒揚,也是對清華國學研究院“院格”的真實寫照。

  □謝志浩

  詩曰

 王國維

 生卒年月:

 1877年12月—1927年6月

 籍貫:浙江海寧

 執教清華:1925年-1927年

 學術成就:集史學、文學、美學、考古學、詞學于一身

  亂局難尋避世田,

  清華園裏有清漣;

  廬中弟子猶吟咏,

  肯臥碑邊作水仙?

 梁啟超

 生卒年月:

 1873年2月—1929年1月

 籍貫:廣東新會

 執教清華:1925年-1927年

 學術成就:啟蒙思想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

  南海曾開風氣先,

  上窮碧落下黃泉;

  蔡郎先逝康翁老,

  君與中華俱少年。

 陳寅恪

 生卒年月:

 1890年7月-1969年10月

 籍貫:江西義寧(今修水縣)

 執教清華:1926年-1948年

 (間有去國治病等)

 學術成就: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

  儒未盡坑書未焚,

  梵文今亦作時文;

  乾嘉故典孰能識?

  留與門生書見聞。

 趙元任

 生卒年月:

 1892年11月—1982年2月

 籍貫:江蘇武進(今常州)

 執教清華:1920年-1921年,1925年-1928年(後仍兼課)

 學術成就: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現代音樂學先驅

  言學堪稱國學麼,

  鄉談百變誨人多;

  茶杯誰復鳴天籟?

  教我如何不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