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藥囤積炒作引發暴漲 行業積弊亟待破題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2日 10: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參考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藥材作為農副産品,價格波動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然而,此輪漲價涉及品種之多、漲價幅度之大比較少見,成因複雜,且較大影響了中下游産業和群眾用藥需求。記者在中藥材主産區走訪了部分藥農、行業管理人員和專家學者,他們認為,當前需加大行業市場規範力度,從根源上對中藥材健康發展"破題"。

  多重因素致漲價遊資炒作需警惕

  中醫有著"簡便廉驗"的特點,長期以來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困難群眾就醫的首選。近期中藥材價格上漲對這一群體影響最大,加劇了醫患矛盾。部分基層群眾建議政府能儘快平抑價格,有效降低老百姓看病費用。

  記者近日走進成都市青羊區新華社區服務中心,64歲的市民劉瓊華正在"中醫治未病中心"就診。劉瓊華是成都紅光電子管廠的一名退休職工,患有風濕病、肝病等,常年接受中醫藥治療。劉瓊華説:"過去一服中藥10多元,現在一服藥要30多元。我退休工資才1000多元/月,醫卡36元/月,如果繼續漲價,恐怕今後連中藥都吃不起了。"

  記者了解到,本輪中藥材漲價是從去年初開始的,期間經歷了三輪漲價,與産量減少、社會需求上升等客觀因素有關。有關人士認為,今年以來價格短時間內暴漲,則與前段時間大蒜、綠豆等農副産品漲價一樣,主要原因還是遊資炒作。

  48歲的綿陽市三台縣花園鎮白衣村村民吳明豐家種了兩畝麥冬,去年賣了兩萬多元。吳明豐告訴記者,往年麥冬只能賣20多元/公斤,而去年賣到了40元/公斤,市場上被炒到了80至90元/公斤。三台縣農業局局長陳文光説,中藥材從藥農到藥企往往要經過8至13個環節,即商販來田裏收購,再層層"倒手"進入批發市場或制藥企業,這輪漲價是流通環節漲的,農民並沒有賺到多少錢。

  記者在走訪全國各地的中藥材産區時了解到,大多數中藥材今年在田間地頭的收購價,都遠遠低於其在醫院、藥店、批發市場等終端銷售價。農業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研究員張真和説,2009年後,藥市炒作氛圍呈加劇之勢,部分熱點品種如太子參、三七等藥材倒手率甚至達到幾十次,極易短時期造成這些品種價格暴漲。

  針對遊資從何而來,河北安國、成都荷花池等藥材批發市場的經營戶認為,近期樓市、股市不景氣,遊資開始"轉戰"農副産品。四川省醫藥行業協會秘書長余建軍説:"現在業內最擔心的是,如果大量境外熱錢進入炒作,那樣更難管理。"

  信息不暢流通亂儲備不足調控難

  記者了解到,中藥材價格上漲,不僅加重了患者負擔,也增大了企業的生産成本。記者在制藥企業了解到,現行藥品招標定價體制下,企業不能輕易提價,因此不得不對價格上漲幅度較大的中成藥進行減産,甚至停産。

  為滿足生産需要,目前大多數制藥集團、飲片生産企業開始在藥材産地興建種植基地。廣州白雲山和強黃埔中藥有限公司的復方丹參片每年需要三七原料1000多噸,約佔文山三七年産量的25%左右。為保證三七供應,這家公司去年決定投資5億元在文山建立萬畝三七基地。

  業內人士認為,表面上看,中藥材價格上漲是行業減産、需求增加和人為炒作共同引發,但從深層次分析,還是我國中藥行業發展過程中長期以來存在的信息不對稱、流通渠道混亂、藥品儲備不足等問題在作祟,影響中藥材供求關係,削弱了政府調控能力。

  信息不靈引發盲目種植,供求變,化導致價格波動。多年來,由於農産品流通信息服務不完善,農民的分散生産存在一定盲目性,造成農産品"買難""賣難"現象時有發生。如四川省江油市過去種植附子的面積在5000至6000多畝,由於經濟效益不高,前兩年縮減至2000多畝。但附子價格上漲後,農民種植積極性又開始高漲。

  流通渠道混亂有利於囤貨炒作。有關人士認為,當前支撐中藥材流通貿易體系的是專業集貿市場,這種模式以多環節吃産地與市場之間"價差"為盈利手段。陳文光説:"藥農單家獨戶,無法面對大市場;藥企用量大,只能依賴中間環節供貨。如在非典時期,一些不法商販就地倒貨,層層倒手就把價格推高了。"

  藥材儲備不足,市場調控難度大。四川省中藥行業協會秘書長廖印超説:"過去,四川有七個國家直屬的二級站,專門負責中藥材儲備,能夠保證全國半年的使用量。然而,現在這些單位基本都撤了,全部交由市場來儲備,給了個別商販囤積炒作的機會。"

  行業市場需規範追根溯源方"破題"

  作為我國第三大中藥材批發市場,成都荷花池中藥材批發市場素有"中藥材市場晴雨錶"之稱。批發市場內部分商鋪老闆向記者反映,中藥材價格上漲直接影響銷量,且如果價格持續高位運行,風險會很高,經銷商會更加謹慎進貨。

  為規範中藥材市場,促進中醫藥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基層幹部群眾和專家學者提出了一些對策建議:一是建立中藥材市場信息預警平臺,用信息化引導生産、支撐業務系統。商務部信息化司調研員覃霖認菇,要解決當前中藥材業發展矛盾就必須建立穩定機制,首要工作就是儘快建中藥材産銷信息導航和預警系統,為行業配備"溫度計"。

  二是搭建第三方農村電子商務平臺,讓買賣雙方信息通暢。陳文光等人士建議,通過搭建第三方中藥材行業電子商務平臺,為藥農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務,通過網絡及時發佈生産、供需等信息,讓藥農和中藥材需求企業進行全面、實時信息交流,保障買賣雙方之間信息通暢,讓小農戶進入大市場,解決藥農獲取信息難和中藥材銷售難等問題。

  三是建立以信息化為引導的物聯網服務模式,實現訂單農業 。河北安國藥業發展局局長楊青建議,應利用現代化的電子商務平臺優勢,促進供需雙方高效對接,建立完善信用支付系統,優化物流配送,建立物聯網服務模式,避免大量假冒偽劣現象滋生,保證中藥療效和群眾用藥安全。

  四是加強中藥材儲備,提升市場調控水平。廖明超、楊青建議,有關部門應加大對中藥材儲備的投入,如在地方恢復中藥材儲備站等。此外,在藥材大市場及全國道地藥材主産區建設倉儲中心,在增加儲備的基礎上,進一步幫助農民展示相關樣本。

  記者 葉建平 李忠將 吉哲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