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熱點研究:熱潮中的冷思考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2日 05: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近年來,國學熱在社會上迅速興起並持續升溫:電視上的文化講壇受到追捧,大學裏的國學院、國學班相繼開設,民間的讀經誦典活動如火如荼……那麼,如何看待當前這股國學熱,怎樣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學術理論界對此進行了思考和探討,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認識成果。

  國學熱怎麼看

  ——傳統文化興起的背後

  國學究竟是什麼,它與傳統文化是什麼關係?目前學術理論界對此還沒有統一的定論。多數學者認為,國學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目前所説的國學熱實際上是傳統文化熱。如何看待當前的國學熱,不僅關係國學的發展方向,也涉及如何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意義重大。學者們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廣泛思考,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國學熱興起的根源在於經濟發展帶來國民文化心理變化。改革開放以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發展,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曾出現過一次“國學熱”。不過,當時的規模和影響都十分有限,持續的時間也不算長。進入新世紀以來,全方位的國學熱興起並持續升溫,其主要的推動力量是來自民間對傳統文化的熱情和需求。有學者指出,從歷史上看,很多後發現代化國家處於現代化進程初期時會批判傳統文化;當現代化進程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時,國民的文化自信便會逐漸恢復,對傳統文化的認同也隨之增強。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我國民眾在文化信心逐漸恢復的同時,急切地想要了解中華民族創造的燦爛文化,促成了對國學資源的全面需求。從這一點來看,國學熱的出現是我國現代化成功發展的文化表象。

  國學熱是中華民族當前文化自覺的體現。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得以形成的重要土壤。民族精神的表現受多種社會因素影響。人們越有文化自覺,民族精神就越能完整地得到弘揚。與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相伴隨,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態度正在發生巨大轉變,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也正經歷從自在到自覺的轉變。有學者認為,國學熱所體現的正是中華民族文化自覺的開始。對於連綿不斷的中華文化而言,文化自覺是促進民族復興的重要條件。文化自信能促進文化自覺,進而振奮民族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説,當前的國學熱是中華民族開始復興的重要標誌。

  國學熱並不等於國學研究熱。目前的國學熱主要分佈在大眾教育和國學知識傳播層面,相對於國學的學術研究尚屬於文化的普及推廣。有學者指出,這樣一種文化氛圍有助於改善社會公眾對於傳統文化的態度,有利於中華文化的傳承,使國學研究獲得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但需要注意的是,普及推廣並不能直接帶來國學研究品質的提升和發展。國學要得到健康發展,離不開國學研究的深入開展。現在學術理論界關於國學的爭論很多,如國學的概念問題、國學能否成為一級學科的問題、國學在歷史中的作用問題等。有學者提出,目前國學雖然熱了起來,但社會對國學的共識還不多;對有爭議的問題先不必大肆炒作,而應扎紮實實地多做一些普及推廣和深入研究工作。

  如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堅持正確的方向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繁榮興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應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基礎上進一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對於如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學者們提出了一些建設性意見。

  認清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作為歷史産物的傳統文化,既包含許多優秀成分,也不可避免地混雜一些糟粕成分。學者們提出,對傳統文化必須進行揚棄。只有科學地界定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凈化文化土壤,才能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對傳統文化進行揚棄,也是保證傳統文化健康發展的需要。如果忽略了對傳統文化中糟粕的剔除,魚目混雜,那麼,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會導致傳統文化中的糟粕滋生蔓延。因此,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要以區分、認清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為前提,弘揚精華,批判糟粕,使真正的優秀傳統文化得到繼承和發揚。

  堅持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相結合。傳統文化屬於“古學”、“舊學”。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並不是要復古,也不是抱殘守缺,而是要掘取、吸收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豐富營養,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服務。學者們指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離不開現實生活。無論是研究傳統文化還是普及國學,都是為我國當前建設和未來發展提供歷史智慧、思想資源。傳統文化中哪些是精華,是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的東西;哪些是糟粕,是要被歷史淘汰的東西,應以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特別是文化建設的具體實踐為試金石和取捨標準。同時,在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也要堅持正確導向,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新的昇華,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

  研究和解決深層次的認識問題。大多數學者對於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本身持肯定態度,但對於傳統文化一些深層次問題分歧較大。這也是目前産生較多爭論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有學者表示,應在做好優秀傳統文化普及推廣工作的同時抓緊研究一些重要的深層次問題。如果能在這些問題上達成比較一致的看法,將有助於厘清觀點、明確方向,從根本上推動傳統文化發展。比如,在研究傳統文化衰落原因、傳統文化與現代化關係等問題上,有人把傳統文化的衰落歸因于五四新文化運動。對此,有學者指出,這是一種錯誤的膚淺看法。中國近現代史表明,僅靠傳統文化,既不能實現民族獨立和現代化,也不能實現民族復興。五四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文化的深刻批判,從長遠看對傳統文化的發展反而是有利的。

  以科學方法推進學術研究。有學者認為,目前傳統文化熱中存在商業化牟利的傾向。把傳統文化作為賺錢的噱頭,有損傳統文化的聲譽。還有學者提出,應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學術研究,注重形成科學的研究方法,以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科學方法對傳統文化進行系統整理和現代解讀,既認識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對其進行自覺反思和客觀批判,使國學這一概念從政治概念、文化概念變成學術概念,以厚重紮實的研究成果繁榮我國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