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清華大學將迎百年華誕 百年奮鬥歷程凝結強國夢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2日 04: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清華大學百年華誕

  一世紀滄桑砥礪,一百年春華秋實。

  在清華大學即將迎來百年華誕之際,4月20日,胡錦濤總書記來到清華園,對清華大學未來的發展提出殷切希望,為百年學府朝著更高目標邁進增添強大動力。

  百年風雨,百年征程。從誕生於中華民族災難深重之年代的留美預備學校到獨立辦大學,從探索社會主義大學辦學之路到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一百年來,清華大學的發展始終同祖國命運休戚相關,其發展進程伴隨著中國近現代史之演變,引領著中國高等教育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步伐。

  百年歲月,百年經緯。清華園內,每一座建築、每一方草木都飽經歲月、記錄歷史,最終凝聚成專屬於清華的神韻與氣質,鐘靈毓秀,同歷數不盡的學術名師與恒久流傳的治學名言一道,織就成一幅豐厚的人文歷史畫卷。

  100年,清華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100年,清華人勵志篤行,創新求實。

  100年,其實很短,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僅為彈指一瞬。

  100年,卻又很長,尤其是當我們把過往積澱成未來前行的鏡鑒。

  今天,讓我們走進清華園,伴隨其百年前進的腳步,感受其精神的獨特魅力。

  世紀滄桑 泱泱大風

  “西山蒼蒼,東海茫茫;吾校莊嚴,巍然中央。東西文化,薈萃一堂,大同爰躋,祖國以光……器識其先,文藝其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孰介紹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視,泱泱大風……”清華大學校歌,唱出了為祖國增光的遠大理想,薈萃東西的博大胸懷,自強不息的實幹精神

  回首清華百年曆史,很難用簡短的語言來準確概括。她是一所現代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發展史,也是幾代中國優秀學子精勤學業、求知進取的成才史,更是一部清華人為國家富強、人類進步而不懈努力的奮鬥史。

  清華大學黨委書記胡和平説:“百年清華、世紀滄桑,清華大學誕生於風雨飄搖、積貧積弱的年代,國家危難、民族危亡。由於是由‘庚子賠款’退款建立的,清華從建校伊始就有知恥後勇、明恥圖強的風格和特點,形成了‘愛國奉獻,追求卓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文化傳統”。

  剛剛建成的清華大學校史館內,從四面八方趕回來的校友們專注地品讀著一段段過往。珍貴的歷史,就此翻開。

  上世紀第一個十年的一個初夏,北京侯位衚同的一間民房裏,悄然成立了一個由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建立,專門向美國輸送留學生的機構——遊美學務處,後遷入清華園命名為“清華學堂”,之後又更名為“清華學校”,這就是清華大學的前身。誕生於中華民族內外憂患中的歷史背景,註定了清華將伴隨著祖國的興衰榮辱而起落髮展。

  儘管與世界諸多著名大學相比,中國的大學起步比較晚,但是起點並不低,用很短時間就完成了自身的制度建設,成功實現了與具有現代意義的西方大學的接軌,清華就是顯著的一例。

  1925年“大學部”成立,確立“以在國內造就今日需用之人才為目的,不為出洋遊學之預備”的辦學方針,20世紀30年代中葉的清華已發展成為擁有文、理、法、工4個學院16個學系的綜合性大學,不僅成為一所屬於中國人自己的獨立大學,而且在風雨飄搖的時局中頑強探索著自己的育才戰略,培養出王淦昌、錢鐘書、王竹溪、趙九章、王鐵崖、曹禺、夏鼐、季羨林、吳晗、錢三強、王大珩、林家翹、梁守槃、姚依林、宋平、蔣南翔、朱光亞等眾多傑出校友,構建了一個屬於自己,也屬於中國高等教育的“黃金時代”。

  之後的清華,發展之路並非坦途,但每一段艱苦卓絕的歷史階段,也都會最大程度地激發出清華人的剛毅頑強: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時期,清華與北大、南開一道,書寫出西南聯大“剛毅堅卓”的8年曆史,創造出戰時高等教育的奇跡,維繫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成為中國現代教育史和文化史的驕傲;戰後,清華大學是第一個被解放和接管的“國立大學”。絕大多數清華教授都選擇留下,和學生們一起迎接新時代。在這一翻天覆地的歷史變革中,清華大學再次走在歷史潮流的前端;1952年,國家高等教育院係調整,文、理、法等學院被調出,清華大學成為一所多科性工業大學,清華人致力成為“紅色工程師的搖籃”;十年“文化大革命”,清華人在逆境中,以各種方式進行鬥爭,盡可能堅持開展教學和科研,高景德、錢寧、潘際鑾等分別在電機理論、治理黃河粗泥沙來源區、節能逆變焊機等方面做出突出研究成果。

  老照片一頁頁翻過,老故事在輕輕講述。走出校史館的清華大學老校友們心緒難平:“從那時起到現在一個世紀的時間裏,當年內憂外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早已走上由大到強的復興之路。從當年那間民房裏脫胎而出的一所高等學府,歷經百年滄桑,在中國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史冊上已書寫出濃墨重彩的一筆。”

  站在回望清華百年的門檻上,那些曾經激勵學子、喚起民眾的歷史回聲,依然在清華園回蕩,讓今天的清華人激動難抑。

  聽:“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那是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清華學子為了救國救亡而奔走疾呼;

  聽:“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那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家建設的高潮中,清華學子立下的錚錚誓言;

  聽:“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那是在改革開放號角吹響的時候,清華學子獻身四化建設的實際行動;

  聽:“以中華富強為己任,為民族經濟做貢獻。”那是上世紀90年代清華學子勵志成才、振興中華的鄭重承諾;

  聽:“把清華大學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大學!”這將是新一代清華學子的不懈追求!

  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

  1914年,梁啟超以一場題為“君子”的演講,在清華人心中激起了層層波瀾。那句選自《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勉勵之詞,被清華人濃縮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8個大字,成為一代代清華人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一所大學之所以屹立不倒、之所以人才輩出,不僅是因為它有傑出的教師、優秀的學生以及舉世矚目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具有優良和堅強的精神傳統,能夠賦予每一個學生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清華校史展覽中,有這樣一段話,讓參觀者駐足、思索。

  是的,走進清華園,你會深深地感受到這所學校的與眾不同,氣質的、精神的、文化的。同清華人接觸,你也會感到一種專屬於清華人的“精氣神”。

  早在上世紀30年代,朱自清教授曾這樣説:“清華的精神是實幹。”在離開母校67年之後,季羨林教授這樣表述母校的精神——“清新俊逸”,他説:“什麼叫‘清華精神’呢?我的理解就是:永葆青春,永遠充滿了生命活力,永遠走向上的道路。”

  與清華同庚的劉達校長在80歲時曾滿懷深情地説:“如果有人問我,你最留戀清華的是什麼?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我最留戀的是清華的精神!一種百折不回、追求真理的精神!一種嚴謹、勤奮、求實、創新的精神!一種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的精神!”

  已在清華學習、工作、生活近一甲子,曾參與清華大學文科復建的胡顯章教授用這樣的語言描述清華人的氣質,“清華精神就像廬山一樣,氣勢磅薄,秀美多姿。你只能被她深深吸引,所感染、所振奮。但是,容易意會,不易言傳。”

  是的,清華精神!“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行勝於言”的校風,“嚴謹、勤奮、求實、創新”的學風,以及“愛國奉獻、追求卓越”的精神,匯織成清華代代發展的精神內核,綿延至今、歷久彌新。

  清華大學的教風有口皆碑。當年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的陳寅恪對學生要求就極為嚴格:“我要請的人、要帶的弟子都要有自由思想、獨立精神。”朱自清也是追求卓越的典範,在清華執教20多年中,數十年如一日,殫精竭慮地踐行著“儘自己的力量做到最好”。據《朱自清日記》記述,他有兩次夜夢清華未能繼續聘他為教授,理由是他在外國文學的學養上尚有不足。夢醒,全身冷汗,於是更加努力地提高自己。直到病重,體重不到39公斤的境況,依然制定“每天輪流看一本英文書和中文書,利用休息時間讀詩的計劃。”

  1999年9月18日,人民大會堂燈火輝煌。國家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作為受表彰的一員,王希季院士心潮難平,當年讀書時,他的老師是執教清華40余載的劉仙洲,一次,劉仙洲命題考試,要求學生做題精確到小數點後三位,由於當時驗算主要靠計算尺,而計算尺的準確度又有限,若想精確到小數點後三位得借助筆算。王希季很快用計算尺把題做完,卻忽略了精確到小數點後三位的要求。劉仙洲沒有寬恕他對小數點位數的忽略,判卷時毫不留情地打了“零分”,這個零分猶如一劑清醒劑,使得王希季認識到科學來不得半點馬虎,這也督促他日後時時刻刻注意在工程上保證做到“零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