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周有光:要讓全世界華人懂得漢語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1日 13: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周有光夫婦(漫畫)丁 聰繪

  常州青果巷,本是一條悠長的江南小巷。臨河而居的粉墻黛瓦,因為文人雅士輩出而生出幾分傳奇。已屆106歲的語言學家周有光就誕生在青果巷133號的老禮和堂。而另外兩位中國語文現代化的先鋒——瞿秋白與趙元任,也都與周家在青果巷比鄰而居。

  與兩位鄰居不同,周有光的名字與語文現代化聯絡在一起,卻是“偶然”。1955年,新中國召開文字改革會議,周有光從上海趕到北京赴會。沒想到,會開完了,人卻被留在了新成立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3年後,周有光等人創制出一整套《漢語拼音方案》,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貼上全球通行的標識。而此時,他已年過半百。

  “爺爺搞經濟學半途而廢,搞語言學半路出家;兩個半合起來是一個零”。孫女周和親上小學時説的話,如今常常被周有光拿來自嘲。

  85歲離休後,周有光開博客、寫文章,20年時間竟有十幾本著作問世,永葆學習的熱情和充滿活力的思考,令人嘆服。如今,106歲的他每天端坐在書房裏那張黃色小書桌前,讀書,寫作,會客。老先生滿面泛出紅潤的光澤,講起話來思路清晰、中氣十足,寫起字來,手不抖、氣不喘。愛講笑話的他,講著講著就會像孩童一樣笑出聲來,一隻手還會不由自主地擋在嘴前,好像很不好意思笑成這樣。

  因為是百歲長者,訪者常向他討教長壽的秘訣,他總愛開玩笑説:“上帝把我給忘掉了”;因為歷經近代中國的百年動蕩,人們常向他探求中國的前途,他總是堅定地回答:“我對未來很樂觀,充滿信心。”

  語文現代化符合歷史需要

  “人家笑我們幾個字母搞了3年,其實不止3年”

  記者:您當年從經濟學研究轉向語言學研究,雖然是意外改行,但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語文現代化。站在歷史的角度,您如何看中國的語文現代化?

  周有光:我覺得語文現代化發展得非常好。語文現代化主要是4種要求:語言要共同化,文體要用白話文,文字要用簡化字,注音要用字母。中國早在清朝末年就開始了語文現代化運動。當時的中國人只會方言,不同地方的人碰在一起不能講話溝通。1955年,我國召開文字改革會議。為什麼開這個會?我們要建設一個現代化國家,而當時人民群眾文化低,所以一定要搞語文現代化運動,並把它視作新中國成立後的大事情。我認為這個看法是符合歷史的。

  記者:語文現代化的重要部分——《漢語拼音方案》已歷經55年的實踐檢驗。如今回顧《方案》的制訂過程,有無遺憾?

  周有光:那時我們花了6年工夫,非常認真,一丁點的問題都仔細研究。假如那個時候馬馬虎虎,今天就要後悔了。漢字有6萬個,可一直到1918年才制訂了注音字母,後來語言學家趙元任也設計過國語羅馬字的方案,都很好,但是很複雜,不容易推廣。所以,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們要重新設計。當時我們一下子收到國內外來信4000多封,許多人提出不同的要求和幾百種方案,我們一個一個認真答覆。

  漢語拼音方案制訂的過程當中有許多困難。人家講笑話,説幾個字母你們搞了3年,太笨了。其實不止3年。全國人大通過了漢語拼音,這還只是中國的標準,拼音方案還要應用到外國,要得到國際標準化組織的通過。後來我代表中國參加國際標準化組織,開會討論了3年才成功。一直到1982年,《漢語拼音方案》才被認定為國際標準。這對中外文化交流非常重要。當時我去美國談判,他們説國會圖書館有70萬部中國書,要將全部編目改成拼音,需要2000萬美元,實在沒有這個資金。後來他們籌了兩年才集到這筆資金,改了過來。

  《方案》起初作為小學生認字的工具,後來作為文化和商品流通的工具,再後來成為國際交流的文化橋梁——漢語拼音的傳播比我們想象得還順利。

  記者:語文現代化中的漢語拼音幾乎沒有爭議。但有人認為簡化字,從技術性和藝術性方面都比不上繁體字,而且割裂了中國的文化傳統,您如何看?

  周有光:現在許多人不了解歷史,認為簡化字是新中國的獨創。其實,簡化字在古代就已經存在。我這裡有一本書,叫做《簡化字溯源》,這本書把最早的簡化字都拍了照片。你看,簡化字的“還”字,在漢簡上面就已經有了。許多人認為書法一定要寫繁體才好看,這話不對。書聖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有324個字,其中102個是簡化字,佔總字數的1/3。歷代大書法家不乏寫簡化字者,許多簡化字是書法家創造出來的。所以説,簡化字跟書法沒有矛盾。

  要讓全世界華人懂得漢語

  “當今文化是國際現代文化和傳統文化兩個方面”

  記者: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提升,中國文化加快走出國門,有的地方還掀起了“漢語熱”。許多人就問,未來漢語能像英語一樣流行嗎?

  周有光:國際共同語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一旦一夕能改變的。英語的推廣經過400年的歷史。英語變成世界共同語,不是開會決定的,而是事實的變化。為什麼英語流傳這麼廣?因為全球化。選擇英語有5個有利條件:人口眾、流通廣、文化高、出版多、使用便。改革開放以後,我到聯合國工作人員語言學會演講。我問學會負責人:聯合國有6種工作語言,哪一種用得多,哪一種用得少?她告訴我,英語佔到了80%,法語15%,西班牙語4%,俄語、阿拉伯語、漢語加起來佔1%。你看,我們的國際性並不高。

  我提倡的是,第一步要把我們的語言文字推廣到全世界的華人,21世紀要使全世界的華人都會講漢語,都會寫漢字。

  記者:在全球化時代,中華文化處於怎樣的位置?

  周有光:發出自己的聲音非常重要。我提出一個原則,全球化時代,你要從世界來看國家,不是從國家來看世界。有人説“30年河西30年河東”,世界文化的接力棒從西方傳到中國來了,文化中心也要跑到中國來了。我根據文化學,提出“雙文化”論,即傳統文化和國際現代文化,而不是簡單的“東西文化”。東方文化實際上並不是1個東方,而是3個東方:東亞、南亞、西亞;西方文化是西歐加上美洲。所以現在有四種傳統文化:東亞傳統、南亞傳統、西亞傳統、西方傳統。在這四種傳統文化之外,還有一種文化是世界性的,即國際現代文化:它由全世界共創並共享。所以我認為當今的文化是國際現代文化和傳統文化兩個方面,而不是東西輪流坐莊。

  周有光趣事

  □周有光的太太是“張家四姐妹”的老二張允和。葉聖陶曾説:“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在與張允和結婚前,周有光曾寫信説:“我很窮,怕不能給你幸福”。張允和回了一封10頁紙的信,只有一個意思:“幸福是要自己去創造的。”二人婚姻持續了70年,直至張允和在93歲去世。

  □連襟沈從文曾開玩笑地送給周有光一個外號——“周百科”。誰知中美建交後,周有光與劉尊棋、錢偉長等共同翻譯了《不列顛百科全書》,真成了“周百科”。

  □97歲時,周有光住院做檢查,在病例上填寫年齡,醫生不相信,認為是將79歲錯寫成97歲。其他人聽説有個近百歲的老人,紛紛來看熱鬧,周有光開玩笑説:“大家是把我當做大熊貓了!”

  □喝咖啡紅茶,看電影大片,開網絡博客,99歲那年遊覽天津,小輩兒們稱他“新潮老頭”;周有光戲稱自己是“漏網之魚”,脫出20世紀那張網,進入到21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