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我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奠基人——李四光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1日 11: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使命——中國共産黨建黨90週年


    中國既要找到油,又要找到鈾——在新中國地質事業的群星中,最為明亮的一顆就是我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奠基人李四光。

    李四光以科學家、地質學家而享譽全球,而作為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同盟會的創始會員之一,他是現代進步愛國知識分子的典範。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我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奠基人,中國地質學會創始人之一。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生於湖北省黃岡縣,1904年留學日本,1905年參加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成為創始會員之一。1913年進入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地質學,1918年獲理學碩士學位,1920年回國任北京大學地質係教授、系主任,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地質人才。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1931年獲伯明翰大學理學博士學位,1934年赴英國講學,主持倫敦、劍橋等八所大學舉行的“中國地質學”講座。1947年獲挪威奧斯陸大學榮譽博士學位。194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0年,李四光自英國回到百廢待興的祖國,先後任全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地質部部長、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二屆和第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全國地層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和古生物研究所所長、中華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主席、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主任、中國原子能委員會副主任、地質部地質力學研究所所長、中央地震領導小組組長、中國科學院地震委員會主任等職務。上世紀50年代中期,還任世界科學工作者協會執行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58年當選為蘇聯科學院外籍院士,1969年當選中國共産黨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李四光畢生致力於地球科學事業。他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學識淵博,注重實踐,悉心鑽研,勇於創新,寫下了數百萬言140余篇(部)科學論著,為發展地球科學和服務於國民經濟建設、環境治理等方面,做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並在多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創建的地質力學,提出構造體系新概念,為研究地殼構造和地殼運動、地質工作開闢了新途徑;他關於古生物蜓科化石分類標準與鑒定方法,一直沿用至今,為微體古生物研究開拓了新道路;他建立的中國第四紀冰川學,為第四紀地質研究,特別是地層劃分、氣候演變、環境治理和資源勘查等開拓了新思路。

    為解決經濟建設中能源緊缺問題,李四光運用自己創建的地質力學理論和方法,組織指導石油地質工作,在分析中國地質構造特點的基礎上,指出新華夏構造體系三個沉降帶具有廣闊的找油遠景,上世紀50年代初提出華北平原和松遼平原的“摸底”工作值得進行,為大慶、勝利、大港等我國東部一系列大油田的勘探與發現,為摘掉我國“貧油”的帽子和石油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李四光指導鈾等放射性礦産勘查取得突破性進展,為發展我國核工業和“兩彈一星”做出了重要貢獻。

    李四光還有力推進了我國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邢臺發生地震後,在人民的生命財産受到極大威脅的關鍵時刻,他提出進行地應力測量和現今構造應力場分析,研究地震發生、發展的規律,為預測和預報地震指明了方向;他還把這些理論和方法應用於區域地殼穩定性研究,在地殼活動帶中尋找建設“安全島”,以及各種災害的預測與防治等。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逝世于北京。直到臨終,他還唸唸不忘發展地球科學、國家建設和人民的安危,被譽為新中國愛國知識分子的典範和楷模。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解放軍總政治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的“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活動中,李四光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