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我國制定三聚氰胺限量值 7環節整治"瘦肉精"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1日 09:1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4月20日,在寧夏銀川某大型商場內,工作人員在擺放一款幼兒配方奶粉。(圖片來源:北京日報)

  衛生部等五部門20日聯合發佈公告,規定了我國食品中的三聚氰胺限量值。這一規定自發佈之日起施行,2008年制定的關於乳與乳製品中三聚氰胺臨時管理限量值規定同時廢止。

  根據這一公告,我國嬰兒配方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為1mg/kg,其他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為2.5mg/kg,高於上述限量的食品一律不得銷售。

  三聚氰胺是一種化工原料,毒性輕微,但長期攝入三聚氰胺會造成生殖、泌尿系統的損害,膀胱、腎部結石,並可進一步誘發膀胱癌。

  五部門發佈的公告中指出,三聚氰胺不是食品原料,也不是食品添加劑,禁止人為添加到食品中。對在食品中人為添加三聚氰胺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但三聚氰胺作為化工原料,可用於塑料、塗料、黏合劑、食品包裝材料的生産。

  新華視點

  添加劑氾濫:無德的"罪"與"罰"

  新近曝出的"毒豆芽"事件再次刺痛了人們的"神經"。瀋陽查獲的25噸"毒豆芽"中,摻入了致癌物質、獸藥。食品安全事件的添加劑,屢屢突破大家的想象力,讓人們"嘆為觀止"。色素加酒精就能變成"幹紅葡萄酒",樹膠里加入黃酮類物質能成"蜂膠"……細數近年來發生的惡性食品安全事件,大多與添加劑有關。添加劑的濫用,已成為當下食品安全的"原罪",演變為食品領域的一場"人造災難"。

  造假"72變" "創新"令人咋舌

  有關部門對違法添加劑的問題不可謂不重視。2010年我國共查辦添加劑違法案件5305起,罰沒款1980余萬元,依法逮捕23人。但是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的現象仍然不斷出現。一些人的"創新""智慧"集中體現在了食品造假手段的翻新上,造假花樣令人匪夷所思。

  天津一家養殖場負責人向記者透露,"速生"肉雞由於生長期短、抗病能力差,他們往往從小雞苗開始就頻繁、大劑量使用多種藥,直到出欄,藥物殘留問題嚴重。"對於雞肉藥物殘留,沒人檢測,這在養殖業內並不少見。"

  上海市食品研究所總工程師馬志英説,都知道"瘦肉精"危害大,以前用的鹽酸克倫特羅被曝光後,監管者制定出了這種非法添加物的檢測方法,但不法分子很快又研製"第二代瘦肉精"萊克多巴胺,而新型"瘦肉精"很難用傳統試紙檢出。

  為了追逐高額利潤,一些經營者明知生産的食品有毒有害仍大肆生産銷售。前不久被曝光的上海盛祿食品有限公司"染色饅頭"事件中,現場生産工人那句"打死、餓死也不吃這樣的饅頭"令人震驚,可見食品質量已經到了何種可怕的地步。

  造假未懲致"破窗效應"

  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是,食品安全的道德底線屢屢被突破的背後,重要的原因是被發現的概率低,而收益極高。

  當有企業通過"摻毒造假"沒有獲得應有懲處,反而獲得高額利潤時,"破窗效應"就出現了。一些不法分子將道德拋之腦後而紛紛效尤。

  "由於一些違法違規行為沒有得到及時遏制,而最終成為業內'潛規則',不法分子就不會覺得可恥,市場秩序由此混亂。"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于海認為。

  "商家再無德,監管也能利劍出鞘。"山東某地一位基層監管人員向記者坦陳:"近幾年,食品安全事件頻頻發生,作為對食品生産環節進行監管的部門肯定是有責任的。説實話,某些食品安全的問題就出在執法隊伍裏,執法變'只罰'。有些'洪水猛獸'就是監管人員放出去的。"

  而這種以罰款為目的的執法並非個例。近日不少網民發帖稱,這一現象在很多地方都存在。部分地區監管人員的辦公經費和人員工資多來自檢查罰款的"抽頭"。正是這種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催生和縱容了"養魚執法"的存在。

  拯救道德滑坡需剛性約束

  讓企業流淌"道德的血液",在指望通過教育讓企業自省、自律的同時,更需要借助法律的"剛性約束"來進行"道德規範"。

  多位專家建議,要遏制添加劑濫用,一是應當細化添加劑使用規範,不能再是"糊塗賬",同時追究濫用導致危害的經營者的刑事責任,對監管失職人員也應追究到位,加強警示效應。

  二是建立食品從業者"誠信檔案"和"黑名單"制度。加大曝光力度,讓無德者"名譽掃地"。

  三是注重發揮媒體、公眾、第三方研究機構的監督作用,及時發現和曝光"害群之馬",形成部門監管、法律懲戒之外的第三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