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2010年中國文學發展狀況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1日 06:1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前 言

  201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關於文化建設的重要精神指導下,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推進,文化事業呈現出大發展大繁榮的局面。這一年裏,中國的文學事業作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標誌,也取得了新的發展與進步。廣大文學工作者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與人民同行,為時代放歌,立足現實,面向未來,勇於探索創新,創作出了一大批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優秀作品。

  一、文學創作

  1.小説

  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首次發表和出版的長篇小説有2000余部。

  在歷史和現實、民族記憶和個人經驗之間,以宏大的規模建構“中國故事”,這依然是長篇小説的重要主題。張煒的《你在高原》10卷450萬字,被稱為“中外小説史上篇幅最長的純文學作品”,在對自然、鄉土、人性的憂患及對現代文明的反思中求索,力圖構築當代社會的心靈變遷史。遲子建的《白雪烏鴉》,記敘百年前的哈爾濱鼠疫,既表現了中國社會艱難的現代轉型,也有力地證明了民族生活如大地般生生不已的力量。張者的《老風口》表現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屯墾戍邊的英雄傳奇,血氣充沛、悲歌慷慨。歷史不僅僅是內容,對歷史的思考和表達本身就蘊含著巨大的藝術可能性。小白的《租界》、韓東的《知青變形記》,都在對特定年代的回望中打開了獨特的想象空間。2010年的長篇小説,描繪著百年中國壯闊、豐富的圖景,徐貴祥的《馬上天下》、朱曉平的《粉川》、孫惠芬的《秉德女人》、麥家的《風語》、田中禾的《父親和她們》、袁勁梅的《青門裏志》、陳河的《布偶》、郭文斌的《農曆》等都是引人注目的作品。

  反映現實,探索中國人民在當下巨大社會變革和發展中的生活和精神世界,這是對中國小説家們的重大考驗。越來越多的小説家的寫作態度和寫作方式發生重要變化,他們更加主動、更具熱情地走向現實生活,呼應民眾憂樂,在個人與廣大世界之間建立起富於擔當的精神聯絡。2010年,現實題材的長篇小説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有了顯著提高。張宇的《足球門》、何頓的《黑道》、趙玫的《八月末》、須一瓜的《太陽黑子》、潘向黎的《穿心蓮》、秦巴子的《身體課》、萬方的《紙飯館》、笛安的《東霓》、楊少衡的《兩代官》、王海鸰的《成長》、葛亮的《朱雀》、李師江的《中文系》、紅柯的《生命樹》等都引起了廣泛關注。關仁山在《麥河》中表現土地流轉過程中“新農民”的複雜心態,為傳統現實主義風格注入浪漫主義和地方文化的元素,是鄉土敘事的新探索。楊爭光的《少年張衝六章》對教育制度、家庭關係的反思與批判,六六的《心術》等對於社會熱點問題的表現,體現了文學介入現實的能力。徐小斌的《煉獄之花》、夏榆的《我的神明長眠不醒》真誠地分析人們面臨的道德和價值疑難,頗具思想深度。

  或許是由於較小的藝術規模和體裁尺度,2010年文學刊物發表的許多中、短篇小説在表現現實生活時更為靈敏從容,更具藝術自信。林白的《長江為何如此遠》、肖建國的《中鋒寶》、林那北的《龍舟》、余一鳴的《不二》、東紫的《白貓》、方方的《刀鋒上的螞蟻》、滕肖瀾的《美麗的日子》等中篇小説,魯敏的《鐵血信鴿》、張楚的《梁夏》、盛可以的《白草地》、葉彌的《香爐山》、石舒清的《低保》、張玉清的《地下室的貓》、范小青的《接頭地點》、尤鳳偉的《空白》等短篇小説,以及阿乙的小説集《鳥,看見我了》、蔣一談的短篇小説集《魯迅的鬍子》等等,以獨特視角透視紛繁的社會現象,探究複雜的精神境遇,發掘細膩的情感波動,豐富了當代生活的意義空間和審美意蘊。同時,肖勤的《暖》、魏微的《沿河村紀事》、蔣韻的《行走的年代》、王松的《叛徒》、畀愚的《郵遞員》等中篇小説和蘇童的《香草營》、鐵凝的《1956年的債務》等短篇小説,充分顯示出中短篇小説在思想上和藝術上的成熟。

  少數民族文化和邊疆想象構成了2010年度長篇小説的突出特點。杜光輝的《可可西裏狼》、范穩的《藏地雅歌》、寧肯的《天藏》、劉志軍的《伏藏》、江覺池的《酥油》等對民族風貌和邊疆經驗的想象與建構,表明中華民族多樣性的文化已成為長篇小説藝術的豐厚資源。藏族作家尼瑪潘多的《紫青稞》描寫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西藏偏遠農村的巨大變化,被稱為“一部反映西藏農民生活的原生態小説”。江洋才讓的《康巴方式》被稱為“一部民族志式的邊地奇書”。劉亮程的《鑿空》則以絢爛的想象力表現了新疆農村生活與心靈的變遷。

  小説是影視改編的重要來源。年內一些廣受歡迎的電影、電視劇作品,如《唐山大地震》、《風語》、《借槍》等,分別改編自張翎、麥家、龍一的小説。文學對電影、電視劇的支撐作用,有助於提升中國當代電影、電視劇的水平。

  以小説為主體的青春文學保持著旺盛的活力。郭敬明的《小時代2.0:虛銅時代》、韓寒的《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等作品擁有眾多的讀者。類型小説迅猛發展,水平逐步提高。劉慈欣的長篇小説《三體Ⅲ死神永生》具有精密玄奧的理性想象力,是中國科幻小説的重要成果。

  2010年,中國大陸發表和出版的漢語小説數量巨大,在世界主要語種中名列前茅。巨大的數量當然意味著眾多的作者和蓬勃的生機,但是,如何不斷提高藝術質量,滿足群眾多樣的閱讀需要,依然是緊迫的問題。相對於當代中國人民實踐與創造活動的廣闊複雜和多姿多彩,相對於人們認識時代、認識生活、認識自我的迫切願望,小説特別是長篇小説還面臨著認識和表現的極大難度。小説家們需要以“十年磨一劍”的精神進行創造性的寫作,為未來留下這個時代中國人生活和心靈的真實有力的大規模敘事。

  2.詩歌

  中國有悠久的詩歌傳統,中國詩歌(包括新詩和舊體詩詞)的作者隊伍和作品數量都蔚為壯觀。2010年,中國詩歌呈現出多樣而繁榮的發展態勢。詩人們關注時代生活,體悟人生,探索詩藝,寫出了一批優秀作品。

  2010年,在重大自然災害面前,詩人們深切感受同胞的疾苦悲傷,謳歌人民在災難中的意志和力量。王久辛的《香魂金燦燦》、吉狄馬加的《玉樹,如果讓我選擇》、雷平陽的《雲南旱災》、車延高的《地球是不會哭的母親》等,悲壯凝重,感人至深。

  對愛與美的追尋、對人類經驗和人類精神生活的精微表達,是詩歌的永恒主題。2010年,詩人們以獨特的眼光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留下了諸多美好的詩篇,如王家新的《北歐詩札》、歐陽江河的《泰姬陵之淚》、牛漢的《花苞與螢火蟲》、李瑛的《愛的抒情詩》、張棗的《鏡像》等。

  詩人們努力發掘詩歌在感性與理性、隱喻與象徵等方面新的可能性。傅天琳的《往事》、沈浩波的《蝴蝶》、伊沙的《車禍》、路也的《灰樓紀事》、韓作榮的《農曆:一個人的節氣》、霍俊明的《一個人的編年史》等都作出了探索和嘗試。

  詩歌依然是中國人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因素,傳媒條件的變化和大眾文化的擴展為詩歌提供了新的空間。但是必須看到,關於對詩歌的理解、關於評價詩歌的標準一直存在著較大分歧。在2010年圍繞詩歌的一些論爭背後,涌動著公眾對於何為詩意、何為好詩的焦慮。如何體認詩歌對祖國語言承擔的責任,如何探索現代審美經驗的表達,如何重建詩歌與讀者的關係,賦予詩歌直指人心的力量,這些都是詩人們面臨的挑戰。

  3.散文雜文

  博客、微博等在2010年迅猛發展,使得廣義的散文和雜文寫作持續大規模擴展。新媒體的運用為人們的交往和交流提供了新的方式,同時,由這些新方式而起的千姿百態的言説與書寫嘗試,衝破文體成規,為散文和雜文的發展驀然打開了新的廣闊空間。公眾直接的表達需求和實踐正在引起文體和語言的巨大變革,將對文學的散文雜文寫作産生深遠影響。

  散文集的出版依然是公眾閱讀散文的主要路徑。在2010年,有較大影響的散文集包括史鐵生的《扶輪問路》、劉瑜的《送你一顆子彈》、周有光的《朝聞道集》、宗璞的《舊事與新説——我的父親馮友蘭》、張發財的《一個都不正經》、王蒙的《莊子的快活》、李長聲的《枕日閒談》、白岩松的《幸福了嗎?》等。新疆年輕作家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以對大地充滿純真詩意的書寫受到很多讀者的喜愛,成為一個重要的散文現象。

  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在文學期刊發表的散文有5000多篇,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其中,耿翔的《土地的黃昏》、吳文光的《筆記:一個人的紀錄片》、塞壬的《匿名者》、賈平凹的《一塊土地》、王小妮的《2009上課記》等,誠摯地面對自身的靈魂疑難,進而對廣泛的社會文化現象作出富有洞見的揭示,體現了散文基於個人經驗的思想力量。

  4.報告文學

  作為最為直接地反映生活和時代的文體,報告文學在挑戰與創新中前行,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2010年出版的長篇報告文學和紀實文學作品有700多部。

  表現重大自然災害及災區重建,是2010年報告文學的重要題材。張勝友的《北川重生》、蔣巍的《讓石頭開花的村莊》、廣東省作協采寫組的《感動》、夏真和王毅的《特殊使命——寧波援建青川紀實》、許晨的《真情大援川》、李春雷的《玉樹三題》等是其中比較突出的作品。

  關注民生疾苦、反映社會熱點問題,是報告文學的優良傳統。以敏銳的目光、強烈的擔當精神與問題意識,反思現實,追問歷史,這仍是2010年報告文學的重要特徵。艾克拜爾米吉提的《國樹》、陳啟文的《誰在養活中國》、何建明的《讓總書記感動的人》、朱曉軍的《叫板足壇腐敗的體育局長》、李青松的《大興安嶺時間》、李鳴生的《發射將軍》、謝朝平的《大遷徙》、趙瑜等的《王家嶺的訴説》、孫春龍的《尋找失落的英雄》等,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歷史與現實,給讀者帶來較為深刻的思想與情感啟迪。

  與此同時,報告文學所面臨的深層問題也持續引起討論。隨著社會和媒體環境的變化,報告文學自身的變革日益迫切。2010年是報告文學的“創新年”。《人民文學》從第2期起設立《非虛構》欄目,10月啟動“人民大地行動者”非虛構寫作計劃,力倡走出書齋、走向生活的“非虛構”寫作。該刊推出的梁鴻的《中國在梁莊》、蕭相風的《詞典:南方工業生活》、慕容雪村的《中國,少了一味藥》,引起了較大的社會反響。

  5.兒童文學

  2010年,兒童文學繼續蓬勃發展。主要兒童文學刊物保持極高的發行數字;兒童文學圖書的出版數量較上年有明顯增長,已超過兒童圖書出版總量的40%。近年來廣受歡迎的系列童書在年內大都推出了新作,如楊紅櫻“笑貓日記”系列中的《一隻靈魂出竅的豬》、《球球老老鼠》,曹文軒“我的兒子皮卡”系列中的《尿王》、《影子灰狗》,伍美珍“陽光姐姐小書房”系列中的《沒有秘密長不大》等。黃蓓佳的《五個八歲》、李秋沅的《木棉流年》等長篇小説將兒童生活經驗與社會歷史經驗相結合,深受小讀者喜愛。蒙古族作家黑鶴的動物小説集《馴鹿之國》、《天鵝牧場》、《鬼狗》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冠名為“兒童生態道德教育叢書”。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和盛大文學聯手推出全媒體冒險類小説《查理九世》,是年內值得注意的現象。

  在繁榮發展的同時,關於兒童文學的娛樂功能和教育功能的討論依然持續。如何適合兒童心理特點、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做到寓教于樂,開發兒童的想象力,仍是兒童文學面臨的重要課題。

  6.網絡文學

  中國網絡文學的規模和影響在2010年繼續擴大。在第五屆魯迅文學獎評獎活動中,網絡文學作品首次參與了評選。新聞出版總署將網絡文學納入了中國出版政府獎的評選範圍。3部網絡文學作品選題入選中國作協2010年度重點作品扶持項目。網絡文學正在成為中國文學格局中一支充滿生機的力量。

  網絡文學的産業化趨勢逐步加強。由網絡小説改編的電影《杜拉拉升職記》、《我的美女老闆》,電視劇《與空姐一起的日子》、《泡沫之夏》等都獲得了較好的票房收入和收視率。《鬥羅大陸》、《酒神》、《羅浮》等網絡小説已被納入遊戲改編製作工程。隨著手機閱讀的逐漸普及,《鬥破蒼穹》、《很純很曖昧》等成為訂閱率較高的網絡作品。

  網絡文學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性問題:網絡文學作品盜版問題,過度追求點擊率以致泥沙俱下、冗長草率的問題,模式化趨同化問題,網絡文學批評匱乏問題等等,都需要努力尋求解決的途徑。

  二、 文學評論

  文學評論與文學創作是文學的兩翼,2010年,中國文學的發展與進步,離不開文學評論工作者的努力。廣大文學評論工作者不斷提高理論修養,保持追蹤文學現場的學術熱情,在總結評價中國當代文學的成就與經驗、促進文學評論的學理建構、更新文學觀念與文學思維、引導文學閱讀、推進中國當代文學的經典化等方面做了富有成效的工作。

  1.中國當代文學的歷史化與學科建設

  中國當代文學經驗的總結,是近年來文學批評關注的焦點。中國當代文學已走過了六十多年的歷程,但是當代文學的歷史化、經典化以及學科建設一直比較滯後。2010年,文學批評界致力於學術化、學理化地認識和闡發當代文學的價值及意義。《文藝報》設立了“中國當代文學價值認知”討論專欄,《南方文壇》設立了“中國新時期文學經典化問題”討論專欄,《北京文學》、《探索與爭鳴》、《遼寧日報》等報刊也都辟出專欄進行深度討論。在討論中出現了王彬彬的《關於“當代文學”的評價問題》、陳曉明的《中國立場與中國當代文學評價問題》、南帆的《文學史的刻度與坐標》、張頤武的《在新的起點思考新的價值》、張檸的《中國當代文學評價中的思維誤區》、洪治綱的《主體的自覺與中國當代文學的再認識》、李建軍的《當代文學:基本評價與五個面影》、吳俊的《如何觀察當代中國文學》、楊慶祥的《建立根本的評價標準》等一批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論文。

  2.文學評論自身的建構與反思

  文學評論正面臨一系列嚴峻的問題:如何增強文學評論的公信力與影響力,充分發揮文學批評對創作和閱讀的引導作用;如何通過對文學作品和現象的分析有力地參與時代思想的前沿探索;如何加快文學評論新人的成長等,都涉及到文學評論的自身建設和文學整體的健康發展。對文學批評現狀的總結與反思,對文學批評本體性和主體性的研究,對文學批評在時代變革中面臨的困境和局限的剖析,構成了2010年中國文學批評的一個重要維度。在這方面,郜元寶的《論“中國批評”》、張永清的《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困境與出路》、劉曉麗的《理論的誤用與文學批評實踐》、徐妍的《從放逐到消亡:新時期以來文學批評的內在尺度——美感》、高楠的《批評的生成》、譚旭東的《調整文學批評的視角》、吳平安的《文藝批評何以不到位》、賀仲明的《論文學批評的自由品格》、歐陽友權等的《網絡文學批評的價值和局限》等論文,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學理思考。

  3.作家作品和文學思潮現象的梳理研究

  跟蹤文學創作實踐,大力推介精品力作,及時梳理總結各種文學思潮和現象,是文學評論的重要使命。2010年,文學創作各個領域的評論和研究都取得了一定進展,特別是對於新世紀以來文學現象的研究,繼續成為評論家們的關切點。張炯的《在曲折中開拓廣闊的道路》、雷達的《新世紀十年中國文學的走勢》、孟繁華的《新世紀文學的當代性》、丁帆的《新世紀文學中價值立場的退卻與亂象的形成》、胡平的《新世紀文學形勢的變化及應對》、謝有順的《那些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李雲雷的《新世紀文學中的“底層文學”論綱》等,均為值得關注的宏觀性研究成果。同時,對一些新時期重要作家的代表性作品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進展,許多有見地的評論文章,從文學史的高度闡發文學文本的思想、藝術價值,為一批重要當代文學作品更充分地被讀者接受、理解作出了貢獻。

  三、文學活動

  2010年的一系列重要文學活動,對於推動文學事業的發展、增強文學的影響力、豐富和活躍人民的精神生活發揮了積極作用。

  1.進一步推動作家深入生活

  為迎接中國共産黨成立90週年,中國作家協會年內組織80多位作家分別到韶山、井岡山、瑞金、延安、遵義、西柏坡開展“走進紅色歲月”采風創作活動,形成了34個有分量的創作選題,目前已完成20個。

  2010年,中國作家協會開始實施作家定點深入生活制度。根據作家的創作需要和意願,第一批組織19名作家,定點深入到基層和少數民族地區、邊遠地區3至6個月,體驗生活,進行創作。這批作家計劃創作長篇作品19部,已完成或基本完成的有8部。

  中國作家協會組織作家採訪團赴汶川採訪災後重建情況,推出了一批反映災區重建成就的作品。青海玉樹地震發生後,以梅卓為團長的中國作家玉樹抗震救災採訪團奔赴災區。震後一個月,30萬字的報告文學集《玉樹大營救》和25萬字的詩歌集《廢墟上的花朵》結集出版。採訪團被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授予“全國抗震救災英雄集體”稱號。

  2.改革文學評獎機制

  2010年,中國作協先後舉辦了第五屆魯迅文學獎和第八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評獎活動。魯迅文學獎修改、完善了評獎章程,在評獎機制上進行了多項創新性的改革,如首次將網絡文學、小小説、舊體詩詞納入評獎範圍;中國作協會員投票推薦獲獎作品;與新浪網、TOM網合作,開展歷時1個月的網絡和手機有獎競猜活動;組成紀律檢查組,監督評獎全過程。先後召開3次新聞發佈會,兩次公示參評作品和備選作品,增強評獎透明度。由於組織嚴密、程序嚴謹,魯獎和兒獎的評獎工作進行得比較順利。在第五屆魯迅文學獎頒獎之際,李長春和劉雲山同志分別發來賀信,對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進行鼓勵並提出希望。

  3.拓寬作家培訓面

  2010年,中國作協所屬魯迅文學院努力增強培訓工作的科學性、系統性、針對性,舉辦了第十三屆和第十四屆中青年作家高級研修班。為提升網絡文學作家和編輯的綜合素養,舉辦了第二期網絡文學作家培訓班和網絡文學編輯培訓班。魯迅文學院還與浙江作協和青海作協共同舉辦了浙江、青海青年作家研修班,推動了兩省文學人才隊伍建設。

  4.探索繁榮少數民族文學的新途徑

  2010年,中國作協與人民日報社聯合舉辦了“盛世民族情”徵文活動,引起熱烈反響,《人民日報》用11個專版,發表了來自28個少數民族的作家創作的118篇作品。蒙文、維文、藏文版的《民族文學》受到相關民族讀者的歡迎,成為繁榮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的重要平臺。為推動少數民族文學翻譯工程、促進少數民族文學的發展,中國作協先後在內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召開蒙文、維文、藏文翻譯家編輯家座談會。促成了上海與新疆、浙江與青海、江蘇與寧夏、山東與西藏、廣東與內蒙古等東西部地區10個作協“結對子、一幫一”的交流合作。

  5.開創對外文學交流新局面

  2010年,是中外文學交流異常活躍的一年。中國作協積極搭建新的對外文學交流平臺。在美國、日本、西班牙舉辦的第二次中美文學論壇、第二次中日韓三國文學論壇和中西文學論壇,取得圓滿成功。

  為突破中國文學對外翻譯的瓶頸,中國作協在北京召開了首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邀請十幾個國家的漢學家與中國作家、翻譯家深入交流,初步建立了與世界著名漢學家的聯絡機制。中國作協繼續與傳媒合作,開展中國文學的推介工作,擴大優秀作家及其作品的社會影響力,與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合作製作播出12位作家專訪節目,與中國日報社合作推出47期“中國重點當代作家系列訪談”,與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聯合製作15位作家的專題訪談節目,與英文版《中國新書》雜誌合作介紹12位中國當代作家和百餘部當代文學作品。

  結束語

  2010年的中國文學,為弘揚民族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作出了積極貢獻。文學與社會、與公眾文化生活的聯絡更為緊密,社會關注度和影響力進一步提高。但是,面對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急劇變化,面對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目標任務,中國文學界需要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把握規律,大膽創新,努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學大發展大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