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國亟待構建多重堤壩遏止食品行業道德滑坡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0日 14: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北京4月20日電(記者 劉歡 顧燁)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瘦肉精”“染色饅頭”“牛肉膏”“黑豆芽”等一連串事件引發民眾對中國食品安全的質疑和恐慌,表明食品行業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嚴重地步。

  分析人士指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道德文化建設,是一項複雜而艱巨的社會系統工程。在全社會形成講誠信、講責任、講良心的強大輿論氛圍,並進一步加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監管措施、問責制度等,是遏止食品行業道德滑坡的重要舉措。

  沒有食品添加劑就沒有現代食品工業,然而眼下,食品添加劑濫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頻率挑戰中國消費者的忍耐極限。繼使用檸檬黃“研製”“染色饅頭”之後,一種叫“牛肉膏”的添加劑又被曝光,它的神奇功效在於,可以讓豬肉變牛肉。

  記者日前走訪了南京下關白雲亭副食品商城,發現這裡銷售“牛肉膏”的大有人在,普通人很容易就可以買到。記者見到的“牛肉膏”,上面標著QS標誌,一瓶1000克,標價50到150元不等。按照包裝上的説法,可以用於方便麵、粉絲、米線、湯料、火鍋底料、肉製品等。

  然而黑心商戶卻“開發”出了“牛肉膏”的新功能,經銷商何青説:“一家滷菜店的老闆告訴我,他用1000克牛肉膏可以‘變’出200斤牛肉。”在農貿市場上,一斤牛肉28元,一斤豬肉15元,差價為13元。經過這樣的大變魔術,黑心商戶用豬肉冒充牛肉,可以多賺每斤12元左右的差額利潤。

  在“染色饅頭”事件中,檸檬黃被黑心商戶濫用,以假冒玉米饅頭。與之相類似,本為調味劑的“牛肉膏”被用來以豬肉假冒牛肉。而在此之前,這些濫用食品添加劑的行為並未納入監管部門的視野,這不能不令人警醒。

  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張頤武指出,食品生産就是個良心活,如果生産者自身道德敗壞,眼前只有金錢和利益,那麼食品安全就不可能得到有效保障。

  “當務之急是如何制止道德滑坡,挽回食品工業信譽,保障人民健康權利。”東南大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教授孫桂菊説。

  從現實來看,食品生産經營鏈條長、涉及面廣,目前中國共有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産品生産企業和小作坊40多萬個。而監管部門人手相對較少,快速和常規檢測能力不夠完善,“被動執法”問題非常突出。

  “制止道德滑坡需要法律和監管堤壩。我們不能只抱怨監管部門人手少,檢測能力不完善,這反映了監管重結果輕過程的問題。我們可以依靠市場自身的力量,建立嚴格的食品安全追溯機制,否則我們永遠也走不出‘曝光就查,不曝光就算’的怪圈。”南京大學中國經濟法研究所所長陶廣峰説。

  近年來,惡性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但是除了“三鹿”破産讓人印象深刻,真正因此傾家蕩産的商家卻十分罕見,監管瀆職者被嚴肅問責的也少之又少。既然道德敗壞者沒有風險或風險較小,那麼講道德的個人和企業無疑就會承擔變相損失。

  “監管不週、執法不嚴、問責不力導致道德敗壞者篤定的收益遠大於預想的風險,其實是在變相鼓勵企業和個人不講道德。”張頤武指出,道德的血液並不總能自我生成,完善的法律、有效的監管、嚴苛的問責才是遏止食品行業道德滑坡的有力舉措。

  分析人士指出,有法可依還需執法必嚴,必須保證行政執法和責任追究及時、嚴肅、有力,避免監管缺位、監管人員失職瀆職。要從體制機制上不斷健全完善,形成長效監管機制。

  食品行業産業鏈條長、環節多,監管力量分散,必須形成監管合力,提高監管效率。根據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由衛生行政、農業行政、質量監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分工進行監管,但是這一機制並未從根本上杜絕食品安全亂象頻發的問題。

  “如何破解這一難題,需要我們吃一塹,長一智。一個食品,將它分段監管,顯然不現實,不扯皮才怪。希望將來立法部門進行相應創新,對現行的食品安全監管環節重新進行梳理,根據監管需要明確責任機制。”陶廣峰説。

  南京市在2010年“一滴香”事件以後,開始建立食品安全追溯機制。在白雲亭副食品商城,每一家經營商戶銷售食品添加劑都有生産廠家的營業執照複印件、生産衛生許可證以及商品檢測報告。但遺憾的是,對食品添加劑的銷售對象並未登記備查,這種無人監管的機製造成了如今食品添加劑敞開供應的局面。

  “我們建議對食品添加劑的銷售範圍應該進行限制,比如購買時必須持有證件,例如營業執照、居民身份證、生産衛生許可證,並且要登記造冊,這樣才能建立完整的追溯鏈條。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理直氣壯地拒絕不合格的經營者購買食品添加劑。”王發奎説。

  “只有建立了嚴格的食品安全追溯機制,我們才能從根本上實現主動執法,而這還需要各部門的合力。”陶廣峰説。

  此外,積極利用媒體和民間力量,建立“無處不在”的監督堤壩也是值得借鑒的方法。“染色饅頭”“回爐麵包”“瘦肉精”“牛肉膏”等事件,均是輿論監督對食品行業威懾的體現。

  專家建議,今後還應建立群眾舉報獎勵機制,充分發揮群眾的監督力量,讓不良分子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無藏身之地,從而凈化食品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