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國去年海洋災害損失132億 海平面上升高於全球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0日 14: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國家海洋局辦公室主任李海清發佈公報(攝影 中國網/馮竹)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石綏祥(攝影 中國網/馮竹)

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副主任于福江(攝影 中國網/馮竹)

  中國網4月20日訊 (記者 馮竹)國家海洋局今天上午召開新聞發佈會,發佈《2010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和《2010年中國海平面公報》。公報顯示:2010年,各類海洋災害(含海冰、滸苔等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32.76億元,死亡(含失蹤)137人。近30年,中國沿海海平面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平均上升速率為2.6毫米/年,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會上,國家海洋局辦公室主任李海清發佈了《2010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和《2010年中國海平面公報》,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副主任于福江,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石綏祥回答了記者提問。

  2010年海洋直接經濟損失132億

  此次公佈的《2010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對2010年海洋災害情況進行了深入調查和分析,結果表明:2010年我國累計發生132次風暴潮、海浪和赤潮過程,其中44次造成災害。各類海洋災害(含海冰、滸苔等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32.76億元,死亡(含失蹤)137人。

  與1989年以來海洋災害平均狀況相比,2010年的海洋災害直接經濟損失高於多年平均值,死亡(含失蹤)人數低於多年平均值。

  與2001 2005年相比,2006 2010年海洋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增加了18%,死亡(含失蹤)人數減少了11%。

  中國海平面上升速率高於全球平均值

  公報顯示,近30年來,中國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為2.6毫米/年,高於全球海平面1.7毫米/年的上升速率。渤海、黃海、東海、南海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為2.5毫米/年、2.8毫米/年、2.8毫米/年、2.5毫米/年。

  預計未來30年,中國沿海海平面還將繼續上升,比2010年升高80 130毫米。

  海平面上升速度過快的根本原因在於沿海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地陷影響。其中,山東、江蘇和海南沿海海平面明顯偏高,偏高大約82毫米。

  數字解讀:八種海洋災害損失情況

  1、風暴潮災害

  2010年我國沿海共發生風暴潮過程28次,其中颱風風暴潮10次,7次造成災害;溫帶風暴潮18次,1次造成災害。風暴潮災害直接經濟損失65.79億元,死亡(含失蹤)5人。

  2010年風暴潮直接經濟損失和死亡(含失蹤)人數均為近十年來最少。風暴潮災害主要發生在福建省和廣東省,直接經濟損失分別為33.10億元和30.62億元,約佔風暴潮災害全部直接經濟損失的97%。

  2、海浪災害

  2010年我國近海海域共發生災害性海浪過程35 次,其中颱風浪12次,冷空氣浪和氣旋浪23次。海浪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73億元,死亡(含失蹤)132人。

  2010年海浪災害主要發生在海南省,直接經濟損失為1.27億元,佔海浪災害全部直接經濟損失的73%。

  3、海冰災害

  2009/10年冬季,渤海及黃海北部發生的異常冰情,對沿海地區社會、經濟産生了嚴重影響,造成了巨大損失。受災人口6.1萬人,船隻損毀7157艘,港口及碼頭封凍296個,水産養殖受損面積207.87千公頃,因災直接經濟損失63.18億元。

  2009/10年冬季渤海及黃海北部冰情屬偏重冰年,于2010年1月中下旬達到近30年同期最嚴重冰情。冰情發生早、發展快,浮冰範圍大、冰層厚,對受災區域的社會經濟造成嚴重影響,其中遼寧省、山東省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分別為34.86億元、26.76億元,約佔海冰災害全部直接經濟損失的97.5%。

  4、海嘯災害

  2010年我國未發生海嘯災害。國家海洋局對41次發生在我國周邊及全球大洋其它海域的海底地震發佈了77次海嘯信息。這些地震海嘯均未對我國産生災害性影響。

  2010年2月27日14時智利中部近岸發生芮氏8.8級強烈地震並引發海嘯,我國浙江省、福建省、台灣省東部、廣東省及海南省多個驗潮站監測到0.01米 到 0.32米的海嘯波,這是我國首次儀器記錄的越洋海嘯。

  5、赤潮災害

  2010年中國沿海共發生赤潮69次,累計面積10892平方公里,直接經濟損失約2.06億元。與2009年相比,2010年全海域赤潮發生次數增加約1.5%,累計面積減小約22.7%,直接經濟損失增加68.4%。其中,發生在河北省的赤潮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2.05億元,佔赤潮災害全部直接經濟損失的99.5%。

  6、黃海滸苔災害

  2010年4月20日首次在江蘇省如東太陽島以東海域發現零星漂浮滸苔。6月13日在江蘇省連雲港以東海域發現大面積滸苔,分佈面積約為5500平方公里,覆蓋面積約183平方公里。7月初滸苔的分佈面積達到最大,約29800平方公里,實際覆蓋面積約530平方公里,進入8月份以後,黃海滸苔分佈逐漸減少,至8月中旬,山東近岸海域滸苔消失。與2009年相比,2010年最大滸苔分佈面積減少約48.6%,實際覆蓋面積減少約74.3%,首次發現時間推遲約26天,消失時間提前約10天,總體災情較輕。

  7、海水入侵與土壤鹽漬化

  2010年,海水入侵嚴重地區分佈于遼寧盤錦和錦州、河北秦皇島、唐山和黃驊、山東濱州和濰坊濱海平原地區。海水入侵距離一般距岸20公里~30公里。與2009年相比,渤海沿岸大部分監測區基本穩定。

  8、鹹潮入侵

  2010年,長江口寶鋼水庫取水口共監測到5次鹹潮入侵過程,其中上半年發生4次(均出現在1月~4月),下半年發生1次。每次鹹潮入侵過程平均持續時間為4.6天。其中,影響最嚴重的鹹潮入侵出現在3月3日~8日,持續時間為5.2天。

  珠江三角洲河口區域在2010年共發生鹹潮入侵14次,其中1~3月和10~12月發生次數較為頻繁。影響最嚴重的一次鹹潮入侵過程出現在1月8日~16日,持續時間長達9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