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調查與思考: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的積極探索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0日 06:1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實現科學發展,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相應地,實現城市科學發展,也必須轉變傳統城市發展方式。“十一五”期間,安徽省合肥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搶抓“中部崛起”的歷史機遇,積極探索科學的城市發展方式,啟動了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建設,一座生態環保、獨具魅力的現代化新城已初具規模。

  認識: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

  城鎮化和工業化雙輪驅動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合肥市順應現代化發展潮流,根據新的歷史條件和發展需要,積極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社會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努力實現在中部地區率先崛起,以更好地肩負起區域中心城市的責任。

  搭建經濟社會集約發展的平臺。在現代化進程中,城市是實現人口集聚、資源集聚、信息集聚和産業集聚的載體,是發展第二、三産業並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向現代社會的重要平臺,其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發展經濟要講規模效益,建設城市也要講規模效益。大城市能夠實現集約化經營,投入産出率高,資源利用率高。安徽省有近7000萬人口,城鎮化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合肥市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做大城市規模、擴大城市容量、增強城市承載力,打造區域性特大城市,能夠提高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力和帶動力。

  打造安徽省和“中部崛起”的核心增長極。都市圈、城市群是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主體形態,區域中心城市以其實力影響帶動周邊城市和鄉村發展,其競爭力成為區域競爭力的重要體現。目前,中部地區還缺少像長三角、珠三角那樣規模大、帶動力強的城市群。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戰略,國務院批准建設包括合肥在內的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是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決策。安徽省承東接西,與長三角地區交往密切,是承接東部輻射轉移、影響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橋頭堡;合肥市是最靠近東部地區和長三角城市群的省會城市,是安徽省發展的核心增長極。合肥市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提升城市競爭力,能夠增強對經濟圈內其他城市和安徽全省的影響力、帶動力,引領周邊城市共同崛起。

  滿足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合肥市在城市發展中也出現過傳統城市發展方式帶來的種種弊端,如居住擁擠、環境惡化以及出行難、上學難、就醫難等。只有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才能滿足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實現新老市民“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願望。

  實踐:建設現代化濱湖大城市

  2006年11月,合肥市啟動濱湖新區建設,4年間建成了一座道路合圍面積30平方公里、建成面積10平方公里、可容納20多萬人居住生活的現代化新城區。濱湖新區建設引領和帶動了全市的大發展,使合肥市的經濟地位顯著提升,對周邊城市的影響力、帶動力大大增強。“十一五”期間,合肥市地區生産總值從925.61億元增加到2702.5億元,佔全省的比重由16.3%上升到22%,在全國大中城市排名從第七十五位上升到第三十八位;財政收入由132.3億元增加到476.2億元,增長2.6倍,佔全省財政收入的比重達到23%。同期,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住房面積大幅增加,道路交通大為改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全面推進,人民群眾幸福指數普遍提升。建設濱湖新區、打造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在合肥城市建設史上規模空前、影響深遠,是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的成功實踐。

  科學決策,規劃先行。一是科學選址。突破傳統“攤大餅”式的城市外延擴張模式,確定“141”(即一個主城、四個組團、一個濱湖新區)城市空間發展格局,引領合肥市從“環城時代”走向“濱湖時代”、“臨江時代”。二是精準定位。新城區堅持錯位發展,著力打造成區域性國際金融後臺服務基地和行政辦公中心、旅遊會展中心、文化體育中心、研發創意中心和商業居住中心。三是超前規劃。按照“世界眼光、國內一流、合肥特色”的要求,高起點、高標準規劃生態環保、獨具魅力的現代化新城區,並堅持一次規劃、分步實施、集中建設、快節奏推進。

  以人為本,和諧建設。一是順應民意。建設濱湖新區是民心所向。新區建設堅持依法拆遷、和諧拆遷,沒有發生一起上訪和群體性事件。二是集中民智。濱湖新區規劃面向國內外招標,徵求市民意見,集中專家和群眾智慧,體現了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三是依靠民力。公開市場操作,杜絕潛規則,讓國內外有實力的公司公平參與競爭。四是增加民利。將以人為本理念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民生工程,打造宜居、宜商、宜學、宜遊的現代化新城,建設適合各階層居民安居樂業的和諧家園,提升市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

  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一是做好“水”文章。為兌現“不讓一滴污水流進巢湖”的承諾,投入資金60億元推進巢湖綜合治理、垃圾焚燒發電、污泥處理等環保工程,在全國36個重點城市中率先基本實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二是做好“綠”文章。全方位推進“全國城市生態建設示範區”建設,完成道路綠化面積、公園綠化面積和苗圃面積28.3萬平方米、433萬平方米和53.4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55.7%,人均公共綠地面積51.3平方米,在全國大中城市中處於領先水平。三是打造“兩型”城市。推進全國節約集約用地試點市建設,向空中、地下發展,提高土地利用率;採用節能環保的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新能源,推廣雨水收集、中水回用、垃圾分類和固體廢物再利用,實現城市建設低碳化和資源循環利用。

  “四個優先”,滾動發展。一是堅持基礎設施建設優先。超前規劃建設道路和水、電、氣等管網,建設各類生態環保工程,築牢發展基礎。二是堅持社會事業優先。優先發展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解決老百姓上學難、看病難問題。三是堅持群眾利益優先。實行“陽光拆遷”、“三榜公示”;高標準建設拆遷安置房、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保證困難群體分享城鎮化成果。四是堅持聚集人氣優先。優先發展文化和現代服務業,完善街道服務中心、社區商業中心,建設配套學校,為新區居民營造安居樂業的環境。

  啟示:探索城市科學發展新路徑

  建設現代化濱湖大城市是合肥城市發展史上的大跨越,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城市建設中取得的成果,並在實踐中豐富了城市科學發展的內涵。

  解放思想是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的前提。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是城市建設領域的革命性變革,必須突破傳統發展模式和發展觀念的束縛,樹立科學發展新理念。合肥市委、市政府抓住解放思想這個關鍵,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著重克服阻礙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建設的思想障礙。解放思想與建設現代化濱湖大城市結伴同行、相互促進,“立大志、謀大略、吃大苦、成大業”成為合肥市民崇尚的“濱湖精神”。

  以人為本是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的核心。轉變城市發展方式,需要城市建設理念和領導幹部政績觀實現根本轉變,走出“見物不見人”和搞“形象工程”的誤區,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融入城市建設全過程。一是堅持共建、共有、共享,把濱湖新區建設成為適合各階層居民居住生活的和諧家園。二是宜居、宜商、宜學、宜遊。新區建設把方便群眾和群眾滿意作為城市規劃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考慮居民上學、就醫、購物、休閒需要,著力營造環境優美、居住舒適、出行便捷、生活方便的生活環境。

  改革創新是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的關鍵。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是城市建設領域的全新探索,必須突出體制機制創新。合肥市大力推進體制創新、效能革命。一是創新領導體制。成立濱湖新區建設指揮部,代表市委、市政府統一領導、強力推進濱湖新區建設;實行建管分離,濱湖新區建設指揮部集中精力搞好建設和招商,拆遷安置和建成後管理則由轄區負責。二是創新運行機制。新區建設指揮部辦公室、巢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濱湖新區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實行“三位一體”,規範職責,優化流程,協調運作。三是創新招投標體制。實行“六分開”,將建設工程、政府採購、産權交易、土地出讓等全部集中到市招投標中心,實行陽光政務、市場化運作,強化監督,預防腐敗。四是創新融資體制。整合資源,打造全市統一的融資平臺,擴大融資能力,降低融資成本,保障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需求。

  統籌兼顧是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的根本方法。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必然涉及各方面利益關係。合肥市堅持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正確處理城市發展中的複雜關係。一是城鎮化與農民市民化的關係。城鎮化的過程同時是農民市民化的過程。完成從農民到市民的轉變,避免農民“被市民化”和“上樓致貧”,關鍵是擴大就業。因此,不僅要重視失地農民的合理補償,更要重視失地農民的教育培訓,提高他們及後代的素質和轉移就業能力。二是新城區與老城區的關係。新城區是城市歷史的延續和發展,是老城區發展擴張的結果,同時承載著城市的未來和希望。合肥市珍惜城市發展的歷史記憶和成果,把高起點、高科技、現代化作為濱湖新區的主基調,在繼承中實現超越。三是城鎮化與工業化的關係。城鎮化和工業化是現代化過程中的孿生姐妹。合肥市把工業立市作為城市發展主戰略,濱湖新區建設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不搞重復建設、同質競爭,大力發展現代工業和服務業,優化城市發展空間格局,提升産業結構和整體實力。四是長遠規劃與快速推進的關係。堅持規劃先行,將新區劃分為啟動區、核心區和拓展區,城市公共基礎設施超前建設、一次到位;一般性開發分步實施、次第展開,集中建設、抱團發展。

  (執筆:慶躍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