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王文彬 63年守忠魂(身邊的感動)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9日 06: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閱讀提示】

  他今年85歲,從親手埋葬烈士的那一天起,便擔起了一個沉甸甸的承諾:照看好烈士墓。寒來暑往,半個多世紀的光陰裏,他像珍愛生命一般守護著烈士們的忠骨,傳承著不朽的精神。他叫王文彬,河北昌黎縣汪上村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

  【鏡頭一】

  一位老人,顫巍巍地拄著拐杖挪到墓碑前。摸出一方帕子,顫抖的手輕輕地擦拭著墓碑上的浮土,淚水又一次在老人的眼裏充盈。老人一下一下地小心擦著,宛如當年他為那些犧牲的烈士們擦拭臉上的血跡。

  整整一個冬天,因為腿疾,河北昌黎縣汪上村85歲的村民王文彬(上圖。姜濤攝)沒能下炕。在一個暖和的日子,老人的女婿王雲旗要推著老人到屋外透透氣。“去看看烈士墓吧!”老人悄聲囑咐女婿。

  63年前,是王文彬親手安葬了23位解放軍戰士。

  1948年的一個深夜,解放軍急行軍的步伐打破了汪上村的靜寂,22歲的王文彬終於見到了他朝思暮想的解放軍戰士。他知道,來了解放軍就是來了救星,年輕的他迅速投入到為解放軍服務的行列。

  為了方便給解放軍帶路,王文彬搬進了村長家。向鄰近的小營村衛生所送傷員,熟識路線的王文彬跑在最前面;解放軍戰士“大個兒” 偵察敵情,王文彬和他一起接近敵人的防線,槍聲響起時,“大個兒”一把摁倒了懵懂的王文彬;仗打起來了,王文彬爬到戰壕邊為戰士們送飯;晚上坐在炕頭兒上,王文彬和戰士們一起喝小米粥,一起憧憬著解放後的好日子。

  然而,王文彬看到了他最不希望看到的一幕:戰鬥中,連長夏鳳翔犧牲了,戰士王玉琴、朱興山又倒下了……眼瞅著這些剛剛還生龍活虎的年輕戰士們永遠地閉上了眼睛,王文彬淚流滿面。

  擦乾了眼淚,王文彬接受了又一個任務:和村民徐玉田、張福慶、王亭山一道安葬烈士。

  烈士的遺體被抬到村東的洼地。近處槍聲還在持續,敵機從頭頂掠過,向村莊不斷掃射。炮火聲中,王文彬替連長抹去臉上的血跡,撣去了戰士們身上的土、鞋上的泥,戰士們的軍裝雖然帶血,但都被整理得整整齊齊。他們把每一位烈士埋葬好,在每一座墳塋前豎立起一塊木牌,木牌上鐫刻下他們的姓名。

  “把烈士的墓地照看好”——這是部隊首長的囑託。“烈士們沒有等到過好日子的那一天,他們的死是為了我們窮苦人”——接過這份沉甸甸的囑託,王文彬的生命中注入了一份守護的職責。

  【鏡頭二】

  那一年的清明祭掃讓王文彬格外難忘。汪上村的村民們和村小學的小學生們匯集在烈士墓前,奏哀樂、默哀、向烈士墓敬獻花圈,少先隊員在烈士墓前宣誓:“擎起烈士的旗幟,傳承烈士的精神,為中華民族的復興而奮鬥!”欣慰之餘,王文彬對前來掃墓的孩子們喊著:“都好好學習,別對不起烈士!”

  63年了,汪上村的烈士墓地完好地保存了下來。王文彬,是烈士墓最忠實的守護人。

  新中國成立伊始,在王文彬和村幹部的指認下,朱興山烈士的墓被親屬遷走;餘下的22座墳塋,成了王文彬半個多世紀的牽掛。王文彬説:“為了革命,戰士們死在這兒都不在乎,護他們的墓,我就是把命搭在這兒也不在乎。”

  1949年,天降暴雨。齊腰深的雨水淹沒了低窪處的兩座烈士墓。水裏雨裏,王文彬和村民們一道,將兩位烈士墓遷到地勢較高的地方。近年來,一些挖沙的人瞄準了烈士墓旁的小河沿,聞訊趕到的王文彬語重心長地告誡挖沙人,河沿旁埋的可都是烈士、忠骨啊!老人的肺腑之言讓挖沙人慚愧了,沙子沒有挖,烈士墓地附近的一些坑洼反倒被填平了。

  鐫刻烈士名字的木牌被1949年的暴雨沖毀。“有的戰士犧牲了連個名兒都沒留下,我們有義務給他們立塊碑,讓我們的子孫韆鞦萬代記住他們的流血犧牲”——2007年,耄耋之年的王文彬這樣盤算著,他和村裏的老哥們兒徐浦、王寶林一道合計著要為烈士墓立碑。

  於是,3個老漢坐著車找到了縣民政部門。面對民政部門的工作人員,王文彬傾訴著內心的焦灼和期盼:“烈士墓不能沒有碑啊,村裏只有我能分辨出哪位烈士埋在哪,我都80多歲了,萬一哪一天我走了,烈士墓不就成了無名烈士墓?”3位老人的真情讓民政部門深深感動。在落實相關史料後,修建墓碑的工程啟動了。修葺之後的烈士墓地,高大雄偉的墓碑上銘刻著戰鬥的經過和烈士們的事跡,碑體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功昭日月氣壯山河”的大字震撼人心,村民們栽種的幾百棵白楊樹日夜陪伴著烈士們的英靈。 

  60多年了,王文彬隔三岔五要到烈士墓地走一走、看一看,給烈士墓拔拔草。他習慣在墓地里長久地佇立,想想那些長眠在這裡的年輕的面孔,再想想今天衣食富足的生活,經常會熱淚盈眶。從青年到暮年,這一片墓地去了多少次,他自己也記不清了。

  【鏡頭三】  

  看著、聽著,老兵王樹林哽咽了,滾燙的淚水奪眶而出,他深深地給師生們鞠了三個躬,只説了一句話:“這麼多年,你們從來沒有忘記這些烈士,作為這支部隊的一員,我謝謝家鄉的父老鄉親們!” 

  王文彬對烈士的深情感召著身邊每一位村民,從1949年到今天,汪上村村委會班子換了10屆,小學校長換了7任,祭奠烈士的行動從來不曾停止過。

  王樹林曾經是汪上村小學的一名學生,小時候祭掃烈士墓的印象深深刻在了他的腦海。參軍入伍後,他驚訝地發現自己所在的部隊竟然就是參加過汪上村戰鬥的那支部隊,經多方查證,他找到了關於那場戰鬥的確切史料。

  自此,王樹林心中更多了幾分對英烈的崇敬。2006年清明節,已經退休的王樹林回鄉祭掃烈士墓,當他來到村東,不禁被眼前的場景震撼了:村小學的幾百名師生抬著花圈,扛著鐵鍬,來到烈士墓前舉行弔唁儀式。奏哀樂、默哀、校長講話、少先隊員發言,場景莊嚴肅穆。守護烈士墓的王文彬老人為孩子們講述著23名官兵如何英勇地戰鬥、壯烈地犧牲。

  給上學的孩子們講述英烈的故事,給村民們講述英烈的故事、給膝下的兒孫們講述英烈的故事——半個多世紀裏,王文彬這樣的講述沒有停止過。

  63年後的今天,步入汪上村,你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半個多世紀前那場戰鬥的硝煙,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村民們對英烈的景仰和懷念。

  戰鬥中作為掩體的壕溝依舊橫亙在村口,村民們會指點著向你講述解放軍作戰的英勇、犧牲的慘烈和當時村民們送飯的殷切;和村裏的老人們聊天,聽他們講述村里長輩們口口相傳的埋葬烈士的情形,你會發現談話間老人們已經涕淚漣漣……

  63年來,王文彬老人和汪上村守護的,是對烈士無邊的景仰,傳承的,是不朽的精神。

  記者手記

  在汪上村烈士墓地,我們佇立良久。我們的視野裏,是整飭有序的墳塋和王文彬老人凝重的背影。

  “我還有一個未了的心願,我有生之年只有這一個心思了。”王文彬説,目前汪上村埋葬的22位烈士所在部隊大多來自山西和河北張家口,部隊撤離前曾留下一份烈士名單,因為戰亂名單不知去向,又因為1949年的一場大水,19座烈士墓自此沒有了名字。這麼多年過去了,每逢想到這裡,王文彬總覺得心裏空落落的。

  王文彬念叨著:“他們生前在部隊點名的時候,一個個答應得別提多響亮了,如今讓他們這樣沒個名字地埋著,我心裏實在過意不去。”

  揮別王文彬老人,我們的心一下子沉重起來。22座烈士墓讓王文彬牽掛一生,一個未了的心願又讓這位耄耋老人心裏不寧靜,我們祈盼著老人能夠實現心願,在有生之年看到一位位烈士的英名鐫刻在石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