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8日 15:4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三、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和有計劃經濟建設的開始

    在中國實現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産黨自創立時起就確定的奮鬥目標。但是,基於舊中國是一個經濟文化十分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黨確定實現社會主義必須分兩步走,必須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才能轉入社會主義革命。這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必由之路。因此,黨在很長的時間裏一直以新民主主義作為自己的第一步綱領,用以規定當前革命的性質和通過這個革命所建立的共和國的性質。在新中國建立之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制定的起臨時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沒有把中國的社會主義前途寫進去。當時黨中央認為:先經過一段新民主主義建設時期,再實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國有化和個體農業的集體化。這至少要十年到十五年,然後視情況而定。

    隨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和國民經濟的迅速恢復,建立在沒收官僚資本基礎上的國營企業和新建國營企業的力量日益發展壯大,實際上成為對整個國民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重要力量;工人階級在整個國家中的領導地位和國家對社會經濟活動的控制能力,得到很大加強;調整工商業採取的加工訂貨、統購包銷等措施,不僅起到利用和限制的作用,實際上也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最初步驟;土地改革後黨注意發揚農民個體經濟和互助合作這兩種生産積極性,幫助農民組織起來,倡導互助合作運動,實際上成為引導個體農業向社會主義的集體化逐步過渡的開端。新民主主義的前途必然是向社會主義發展,新民主主義的經濟中本來就有社會主義因素,而且是有決定意義的因素,是不斷壯大其力量和擴展其範圍的因素。蘇聯社會主義的發展已經顯示出對於資本主義的優越性,對我國有重大的榜樣作用。在這種情況下,黨認為解決工人階級與資産階級的矛盾,在農村和城市開始逐步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步驟已經成為必要並有現實可能,於是提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

    1952年9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上講到:我們現在就要開始用十年到十五年的時間基本上完成到社會主義的過渡,而不是十年或者更長時間以後才開始過渡。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討論和制定了中國共産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是一條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造同時並舉的路線。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隆重召開。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中國共産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作為國家在過渡時期的總任務確定下來。

    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以後,黨中央向全黨和全國人民進行廣泛深入的宣傳教育工作,在黨內迅速統一了認識,在全國人民中得到廣泛的擁護,成為團結和動員全國人民共同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新中國而奮鬥的新的綱領。

    在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的時候,發生了高崗、饒漱石分裂黨的重大事件。1954年2月,黨的七屆四中全會揭發批判了他們的反黨分裂活動。1955年3月,中國共産黨全國代表會議通過決議,開除高崗、饒漱石的黨籍,撤銷他們所擔任的一切職務。通過這次鬥爭,維護了黨的團結,為過渡時期總路線的順利貫徹提供了重要保證。

    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國家獨立富強的客觀要求和必要條件。中央提出,從1953年起,開始執行國家建設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並指出經濟建設工作在整個國家生活中已經居於首要的地位。第一個五年計劃確定的指導方針和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有步驟地促進農業、手工業的合作化;繼續進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保證國民經濟中社會主義成分的比重穩步增長,同時正確地發揮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作用;保證在發展生産的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的時候,雖然我國的工業已經恢復並且超過歷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是工業化的起點仍然很低。1952年現代工業在我國工農業總産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業在工業總産值中的比重只有35.5%。毛澤東有一段給人印象深刻的描述:“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我國仍然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特別是經過抗美援朝戰爭和受複雜國際局勢的影響,改變我國工業特別是重工業極端落後狀況的客觀要求顯得更為緊迫。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參照蘇聯的經驗,選擇了一條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道路。

    “一五”計劃規定,五年內國家用於經濟和文化建設的投資總額達766.4億元,折合黃金7億多兩。全部基本建設投資的58.2%用於工業,其中又把88.8%用於重工業建設。計劃的制訂和實施,得到蘇聯政府的很大幫助。中蘇雙方談判確定蘇聯幫助中國興建156個項目,這是“一五”計劃工業建設的中心。但是,黨仍然堅持和強調自力更生為主,凡能自己解決的儘量自己解決。在“一五”計劃期間,國家財政中來自國外的貸款,只佔國家財政總收入的2.7%。這些貸款,從1955年開始,就以我國對外貿易的順差分年償還。1956年,中央進一步明確提出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的方針。這些對於後來在國際關係劇烈變化中我國堅持獨立自主的立場,具有深遠的意義。

    國家工業化建設得到全國人民的熱烈響應。工人階級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科學技術知識水平的基礎上,將熱火朝天的勞動競賽運動逐步發展成為以改進技術和管理、提高勞動生産率為中心的全國範圍的技術革新運動,涌現了孟泰、馬恒昌、王崇倫等一大批勞動英雄。農民用努力增加生産,積極交售糧棉的實際行動支援工業建設,並出現了李順達這樣的勞動模範。工程科學技術人員在工業化中大顯身手。大批高等學校和各類專業技術學校的畢業生服從國家分配,不懼艱苦,奔赴祖國各地工業建設的最前線。為從組織上保證國家大規模經濟建設的展開,1953年,中央從全國一次調集一萬多名優秀幹部到工業戰線,培養他們成為工業建設的領導骨幹。黨中央號召:新老幹部都要鑽工業建設的業務。我們已經進入了鑽社會主義工業化、社會主義改造、現代化的國防和原子能的歷史新時期。

    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建設計劃的各項指標大都大幅度地超額完成,工業、交通運輸業和基本建設各條戰線喜報頻傳。1953年12月,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舉行開工生産典禮。包頭鋼鐵公司和武漢鋼鐵公司也先後正式開始施工。到1956年,中國第一家生産載重汽車的工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建成投産,中國第一家飛機製造廠試製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中國第一家製造機床的工廠瀋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産,大批量生産電子管的北京電子管廠正式投産。飛架南北的武漢長江大橋1957年建成。青藏、康藏、新藏公路相繼建成通車。大大小小的建設項目不勝枚舉。一大批舊中國沒有的現代工業骨幹企業,開始一個個建立起來;一大批能源基地和工業化原料基地的建立,使我國工業生産能力大幅度提高;一大批工礦企業在內地興建,使舊中國工業過分偏於沿海的不合理佈局初步得到改善。“一五”期間工業建設和生産所取得的成就,遠遠超過了舊中國的一百年。同世界其他國家工業起飛時期的增長速度相比,也是名列前茅的。在全黨全國人民同心同德的艱苦奮鬥中,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步伐在扎紮實實地向前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