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胃鏡”揭秘漢墓 給人驚喜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09日 15: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西安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探秘西漢大墓

  本報訊 西漢大司馬張安世墓園的M1號墓的發掘昨日有了驚人發現。考古人員使用“胃鏡”(內窺鏡),分別對耳室和主墓室進行了勘察,發現紅色漆器、疑似墓主人的腿骨、金屬環等物品。讓考古人員興奮不已的是:基本斷定M1號墓幸運地躲過了盜墓賊,保存完好。

  驚喜1

  絢爛朱紅色 應是雲氣紋漆器

  耳室是主墓旁兩側放隨葬品的小室,數量1~4個不等。這次M1號墓有一個耳室。

  下午2時多,考古人員先對耳室進行了探測。考古人員先透過封門磚的縫隙,插入一根長長的塑料管,然後再將先進的內窺鏡緩緩伸入其中。透過調整鏡頭角度,可以查看內部的情況。

  在所視1平方米麵積內,大片大片的朱紅色顏色鮮艷,而且面積很大,非常引人注目。考古人員推斷,這應該是紅色的漆器。可能是漆盒、漆案之類。漆器的圖案極有可能是漢代流行的雲氣紋,線條流暢呈圓渦形。

  通過內窺鏡,還發現了大片漢墓不常見的藍色。漆器常見的是紅黑兩色,對此,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張仲立推斷,可能是光源産生的錯覺。

  記者獲悉,在漢代漆器是王公貴族的象徵,平常百姓根本無福享用。因此墓主人的身份正如之前所想——身份尊貴,有可能是張安世的兒媳之墓。

  驚喜2

  發現疑似墓主人腿骨

  下午4時多,考古人員在對主墓室進行探測深達一米,有了驚喜發現。當視點不斷延伸時,兩節灰色的物體,引起了關注。張仲立推斷,這應該是骨頭,如果再大膽推測,還有可能是墓主人的腿骨。

  隨後又發現一個清晰的金屬環,沒有變形,非常清晰。到底是腐朽的木器上脫落下來的,還是飾品?這一點要等待墓門開啟才能知道。

  還發現了片狀粉紅色,推測是漆器上大片色彩的分裂物。一處灰色的塊狀,則可能是從墓頂上脫落下來的磚。

  驚喜3

  這座漢墓基本完好無損

  最讓考古人員欣喜的是,耳室、主墓室內都是原始堆積的狀況,沒有發現被擾動的痕跡。專家研究認為,此墓保存較好,基本可以斷定沒有被盜。

  據悉,張安世墓園在此前發掘的13座墓葬中,均遭盜掘。即使這樣,在墓中還是發現了金銀器、銅器、漆器、木器、玉器、鐵器、原始瓷器、皮革等豐富的珍貴文物。

  M1號墓沒有被盜,參照國內同時期墓葬發掘的成果,墓內極有可能隨葬大量的珍貴文物,特別期待能發現帶有文字的器物,諸如印章、封泥等。

  一切謎團已經慢慢靠近答案,考古人員今明將分別對耳室和主墓室封門進行開啟。今明兩天,拭目以待。

  預測

  耳室封門今日開啟

  專家:木質早腐朽 應只剩漆皮

  本報訊 M1號墓的耳室內可能有大量的漆器。今日隨著封門的即將開啟,這些漆器能跨越2000年的時空,能“安然無恙”地取出來嗎?

  對此考古專家解釋,由於時間久遠,漆器的木質肯定早已腐朽,能提取的也只有上面一層漆皮。看來,想見到一個完整的漢代漆器恐怕很難了。

  “從對耳室的探測來看,目前漆皮完好,還有固定的形狀。但是漆器對外部環境非常敏感。”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張仲立説,漆器的底胎是木質的,根據埋藏的深度和北方的氣溫推斷,根本沒有辦法保存住,因此底胎應該早就腐朽了。所以,漆器只剩下一層漆皮,運氣好的話可能還帶一點底胎的痕跡。

  提取漆皮是件棘手的事情,考古專家現在最擔心漆器底下還有器物。如果是這樣,那麼兩個物品疊加起來,這層漆器就難處理。考古人員已經制定了預案,一台專用的車輛上面有很多專用設備和化學溶液,用來處理緊急情況。

  發掘

  開啟耳室封門“八步走”

  保護文物首要措施是保濕

  本報訊 今明兩天,是張安世墓園M1號墓發掘的關鍵時刻。耳室封門怎樣開啟,大門打開後怎樣保護現場文物?專家昨天介紹,開啟耳室封門要“八步走”,而保護文物的首要舉措是“保濕”。

  打開封門

  先評估再視情提取文物

  記者昨日獲悉,耳室封門的開啟清理需要8個步驟。

  首先,要對封門磚進行編號並取走。然後打開封門,對原貌進行拍照。隨後文物保護人員將對現場情況進行評估,並實施相應的保護方案。接下來,對文物原貌進行攝像。接下來要查看實施保護方案後文物狀況,視情況決定是否要提取文物。最後對遺址、遺物進行清理。

  文物保護

  首要採取“保濕”措施

  文物的損毀是一個必然現象,但是損毀多少,要看個體保存程度,和提取時保濕的程度。

  記者獲悉,對有機物文物損失最大的,就是水分流失。漆器就屬於這種文物。因此,耳室的封門打開後,首要進行的就是盡可能地保存文物原有的濕度。

  昨天在發掘現場,文物保護專家告訴記者,如果文物濕度不夠,就會將一些特製的化學液體噴灑到文物上保持濕度。還可能採取臨時性的固定措施,以便將文物成功送入實驗室。

  提取氣體

  積累文物生存狀態數據

  此前,考古工作者已抽取M1號墓的耳室、主墓室的氣體,提取的樣本經過初步分析,顯示出氣體成分較複雜,其中氧氣含量較正常空氣含量低,濕度極高。

  文物保護專家告訴記者,現場測出了濕度和溫度,但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含量等還要過後才能測出。測氣體實際上是為了解文物的最佳“生存環境”。今後對不同的考古遺址,進行抽取,慢慢積累成一個數據庫。這個數據庫將為以後發掘提供科學的數據。在遺跡發掘前,就可以通過氣體成分來辨別裏面文物的保護狀態。

  本組稿件由記者陳黎 實習生車孟瑩 周雯采寫

  大圖:專家正在採用探測儀“窺探”古墓內文物。

  小圖:探測儀屏幕顯示的墓葬內影像。 記者 侯智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