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具備高密度航天發射能力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09日 13:4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北京時間2010年12月18日淩晨4時20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將第7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送入太空預定軌道。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2010年10月1日18時59分57秒,搭載著嫦娥二號衛星的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升空。中新社記者 宋吉河 攝

  中新社西昌4月8日電 (張曉霞 陶社蘭)近年來,隨著中國航天事業的迅猛發展,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進入高密度航天發射時期,今年計劃執行9次衛星發射任務和11次“過路星”跟蹤測量任務。中心黨委書記孫保衛8日表示,中心已具備完成高密度航天發射任務的能力。

  組建於1970年12月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測試發射、測量控制、通信、氣象和技術勤務保障五大系統組成,擁有2座現代化的發射工位,主要承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發射任務,同時具備發射多射向、高中低軌道和月球探測衛星的能力。1984年以來,先後組織63次衛星發射任務,成功將61顆國內外衛星送入太空,先後創造了成功發射中國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實用通信衛星、國際商業衛星、導航衛星、月球探測衛星、數據中繼衛星和第一枚大推力捆綁式運載火箭等多項“第一”,年發射能力達到10發以上。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近日將擇機發射第八顆北斗導航衛星。在接受中新社訪問時,孫保衛表示,今年任務數量之多、發射密度之大、協調統籌之難、保障任務之重都是前所未有。為此,中心採取了一系列綜合措施,有信心確保發射任務的順利完成。

  一是技術水平穩步提升。新建西昌指控大廳,大量更新測控設備,機動性能、數字化、自動化、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具備多任務、多軌道、多射向、全天候、多類型航天器發射測控能力。目前,通信系統正在進行IP化改造,氣象信息觀探測手段明顯改善,探測精度明顯提高,對氮氧站、場區高壓供電系統進行大規模改造,綜合保障能力大幅提升。隨著綜合發射試驗能力的提升,中心已經形成多星雙箭並行測試發射能力,年發射能力達到10次以上。

  二是管理能力大幅提升。針對高密度任務常態化,由一個中心指揮所、一個陣地指揮所、一個衛星保障組統籌任務組織實施,統一協調測試計劃、統一組織人員定崗、統一調配資源保障,加強試驗任務的全過程管理。從範圍管理、成本管理、時間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質量管理等9個方面,對項目進行系統和全生命週期管理。2006年開始,逐步建立衛星發射任務、公共衛生、恐怖襲擊及群體性事件、事故災難和自然災害5類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體系,組建危化品事故搶險、特種搶險救援、消防、救護、通信保障等5類共7個中心級應急分隊,建成應急指揮中心。

  三是人才隊伍建設持續推進。中心緊跟國際航天發射市場步伐,將年輕技術骨幹放到任務關鍵崗位使用,有計劃地安排年輕科技人員參與管理和決策,有針對性地組織他們分析排除故障;抽調年輕技術骨幹組成系統工程師,派往發射一線實施技術監督和指導;讓年輕科技人員在設備更新、改造和技術革新中挑大梁,培養創新能力。

  孫保衛透露,今後五年,中心仍處於重要發展機遇期,將完成包括“二代導航”、“探月二期”等多次衛星發射任務,高密度任務將成為常態,經常是多次任務交叉並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