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專家:科學應對自然災害要做到"四個正確"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08日 17:5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圖為嘉賓與主持人合影。新華網 陳競超 攝

  新華網北京4月8日電 今年以來世界各地自然災害頻發,部分地區的氣象和環境問題進一步惡化,特別是近期日本大地震引發的核泄漏造成了部分網民的恐慌。新華網邀請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長高孟潭,世界氣象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北京區域環境緊急響應中心高級工程師周斌做客新華網,就“科學應對自然災害 樹立正確災難觀”話題與廣大網友在線交流。

  日本地震為何造成這麼嚴重的後果?

  [主持人]在日本地震發生之後,給我們帶來了一個之前沒有遇到的問題,就是立體的災難,從地震到海嘯,到後來發生的更令人擔心的核問題,我們之前是沒有這种經歷的。這種災難的發生,可能讓我們大家對包括我們所生存的環境是否安全産生了一些疑慮,尤其是日本和中國這樣近鄰的關係。現在網上有很多朋友有一種恐慌的情緒,從地震這個角度來講,這樣一次大地震到底是不是一次非常罕見的巨大地震?還是在常規的活動期內呢?

  [高孟潭]根據全球對於特大地震的研究,這次日本發生的9.0級地震,在世界上排行第5大地震。最大的地震是我們記錄到的1965年的智利發生的9.5級大地震,比這個能量大5-6倍。那個地震也造成了一些海嘯,也造成了一些人的死亡。應該説全球的強震活動,也包括8級以上的大震活動是地球構造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説從地球形成以後,地球內部的各種物質在不斷地運動調整,現在大家都知道,地球由地核、地幔、地殼組成。地球內部物質之間的關係是相當複雜的。從溫度來講,地核的溫度有5000多度,必然造成地球內部物質運動,其中有一大部分會反映到地殼,引起地殼的強烈變形和整體移動,就是大家經常説的板塊學説。海洋洋脊的擴張,地幔流想上流,推動板塊向兩側運動,板塊之間的相互作用會産生地震活動。在板塊邊緣往往會形成8級以上的大地震發生。從1900年以來,全球8級以上的大震活動連續不斷。根據我們的統計數字,從1900年到現在,全球110年所發生的8級以上大地震就有181個,差不多每十年有十六個左右。

  [主持人]日本大地震在剛開始發生時很震驚,後來就變得更加震驚,因為它帶來的海嘯和海嘯引起的核洩露是之前都沒有遇到過的。

  [周斌]我印象中印尼的海嘯死了很多人。這次日本大地震,海嘯的破壞力,當時日本的核電站號稱能抗多少級地震,但是海嘯來臨的時候,人的力量在自然力量面前是很渺小的。這次為什麼造成核洩露?海嘯來臨以後,把外面的供電設施都破壞了,導致冷卻水的運轉不靈了,所以反應堆能量越聚越多,導致越來越熱,導致反應堆出了問題。假如沒有這次海嘯,光是有地震的話,可能還扛得住,多重災難匯合在一起的時候,可能設計時就沒有想到會遇到這麼複雜的情況。以前大家在電視和新聞都可以看到,海嘯來臨的時候,那是非常恐怖的,它把所有一切都推平了。我們得到的信息也是一開始應急的電源系統,原來用的柴油機發電等,在開始幾天無法運轉,大家知道,只要冷卻水不運轉起來的話,電站就會出現問題,導致後來發生了氫氣爆炸,氫氣爆炸使它外層的防護出現了問題,出現問題以後,核物質隨著爆炸,在外圍的就洩露出來了。

圖為高孟潭談此次日本特大地震。新華網 陳競超 攝

  今年地震的強度和頻次增加了嗎?

  [主持人]我在網上看到有一些這樣的數據,包括一些言論,他們説,比如在2010年,7級以上地震有多少,今年僅僅在第一個季度就有多少7級地震,説明地震的強度和頻次都是增加的。但是您剛才給我們比較權威的數據讓我看到了實際上沒有某些人所説的那樣嚴重,那我們就探討到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怎麼樣樹立正確的災難觀,您覺得呢?

  [高孟潭]世界上地震造成的災難是非常常見的事件。從一百多年的數據來看,差不多每年都有一次千人以上的死亡地震事件發生,應該説算是災難性的事件。從1900年到2010年,死亡千人以上的災難事件分佈基本上是比較均勻的。

  其中有幾次次數比較多,一個是1900年到1911年,1941年到1950年,1971年到1980年,可能次數都比較多。但是有一個數據是不容忽視的,最近這十年,因為有兩次地震引起了大海嘯。從死亡數來看,這十年可能多一些,但是大地震造成海嘯的情況也是常見的,這兩次發生的位置是臨近大陸,臨近人口稠密區,海岸的形狀又容易造成海嘯,所以引起大量人員死亡。從造成千人以上死亡人數來看,我們每年都要面對的,我們每年從電視畫面上知道某一個地區發生了大的地震,造成很多人傷亡,這種情況在近期還是不可避免的,就是地震還是要發生。但是會不會發生災難呢?隨著我們對地震本身的認識,對它防範的加強,以後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規模會逐步減少。

  從印尼海嘯和日本海嘯對比來看,印尼地震震級是9.1級,日本地震震級是9.0級,從震級來看,這兩次地震釋放的能量差不多,造成的海嘯規模,日本海嘯比印尼海嘯還大。但日本在防海嘯方面為全球作出了榜樣,就是它的預防工作做得比較好。房屋倒塌造成的人員死亡很少,海嘯造成的死亡和失蹤現在加起來大概是28000人左右,但是不應該忘記,2004年的印尼海嘯造成的人員傷亡是22萬多人。像日本死亡人數就是印尼海嘯死亡人數的十分之一,我們對待地震、對待災難,如果我們抱著積極的態度,在地震發生之前,就是平時就做好預防工作,大地震依然發生,但是它造成的災難會越來越少。

圖為周斌在回答網友問題。新華網 陳競超 攝

  日本核泄漏的污染物質對我國有多大影響?

  [主持人]這次日本海嘯,不僅僅是地球“心情”不好,還有人類的一些疏忽造成核的洩露。我們看到很多這樣那樣的新聞,比如每天環保部都在公佈每天抽測核輻射能量。包括在北京、天津、河南等地菜葉上檢測出核輻射的東西,如果我們科學看待,這些東西我們還是能夠應對的。

  [周斌]是的。有一些可能是人為的失誤。這些核電站建造年代已經比較久遠了,當時覺得防護、防震已經很好了,但是現在有些地方還是沒有想到,大家感覺核電站很可怕。但一個東西都有兩面性,核電站在帶來威脅的時候也帶來了清潔的能源。以後怎麼科學的設置核電站,怎麼防護,怎麼做得更加安全一些,這方面應該加強。一旦發生這種事情的時候,公眾應該有一個知情權和正確的認識,核電站出現事故,發生核泄漏的時候,對核電站周圍幾十公里的人要撤離或者採取防護措施。但是在幾千公里之外的時候,根據大氣擴散理論,在幾千公里之外,擴散出來的濃度是很小很小的。這在我們一開始做應急響應時就想到這一點了,讓公眾知道具體是什麼情況。比如發生事故以後,核物質在短期內會向哪個方向飄散,會不會向我國飄散?再有就是分析氣象和數字模擬,它繞一圈肯定會回來的,那到底有多大影響?我們也進行了計算。污染物質隨著距離越來越遠的時候,濃度越來越低,到我國境內的時候幾乎是微乎其微的了。

  還有就是它會不會直接從日本向我國擴散?我們當時也做了極端天氣情況下對我國擴散的模擬,看看是什麼情況,確實是在極端的天氣情況下,它是可以吹到我國來的,但是到我國的時候,因為距離很遠,擴散了以後,濃度是微乎其微的。我們算了一下,假設日本擴散出來一個單位的核輻射物質,到我國每立方米的空氣中間是10的負25次方量級單位的極微量物質。從衛生部公佈對人體造成危害來説,基本上就是萬分之一,甚至是十萬分之一了,所以我們敢説對我國境內人的身體健康是沒有影響的。如果從西面過來的話,那就更低了。所以環保部測出來的,他們也向公眾發佈了,那個量是很低很低的。我們覺得,首先應該正確的認識,這樣一點點物質對我們平時是沒有影響的,不用恐懼。

  面對地震等災難我國有哪些應急預案?

  [主持人]很多民眾對核的了解可能僅僅是從一些教科書上,如果從生活中直接接觸就是去醫院,比如照個X光片,可能就是僅僅這一點點接觸,沒有深刻的了解。現在國家相關機構每天都公佈檢測到放射性元素的數量,大家心裏可能有些沒底,但這實際上是國家保證每個公眾的知情權,同時也告訴大家這樣一些非常微小數量的核物質,是對我們人體是沒有任何傷害的,請大家一定放寬心,能夠踏踏實實的,不要因為這個而造成不安的情緒。我們現在不得不來探討一個問題,比如大的地震所引發的海嘯,不單單是地震的災難了,如果發生在我國沿海地區,我們有沒有一些比較成熟的應急預案?

  [高孟潭]首先從科學上探討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國家沿海會不會發生像日本那樣的大規模海嘯?關於這方面,有很多專家進行過研究,包括海洋局系統、中國地震局系統、中科院系統。從目前研究的進展來看,大家比較有共識的研究結果是,除了廣東沿海、海南沿海的部分地區有可能會受到菲律賓海溝附近發生的巨大地震,有可能會有海嘯的影響以外,我們國家絕大部分的海岸線發生大規模海嘯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第二,針對那些可能會受到海嘯襲擊的地方,雖然這些地方理論上有這種可能,但我們從歷史的長時間記錄來看,那些地方確實沒有發生過海嘯的襲擊。國家海洋局、中國地震局、科技部現在支持了一些科技項目,對這種可能性的機制進行多方位的研究。關於海嘯的防禦,如果有了比較好的科研成果,我想借鑒日本的經驗,我們會把將來大地震發生之後發生海嘯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從技術上是不成問題的。

  [主持人]如果現在日本的核泄漏發生一些變化,或者出現了其它一些問題,那在應急響應上有沒有什麼預案?

  [周斌]針對這次日本核泄漏事故,我們是有一整套預案的。氣象局有氣象局的應急預案,到國家氣象中心也都有預案,有一整套的啟動機制。11日,日本地震消息傳過來的時候,那個地方有那麼多核電站,肯定會出現一些問題的,我們馬上做準備,尤其是國際應急方面,他們有指令以後,我們就迅速啟動應急響應機制。大概在下午5點52分收到的指令,到6點半的時候,我們已經把第一批産品發給了國際原子能機構了。就是出了這個事情以後,我們迅速作出響應,然後對我們國家可能造成的影響進行評估,經過謹慎和準確的評估以後,第二天就報到國務院,得出結論就是三天之內對我國的公民健康是沒有影響的,國務院決策部門首先就有一個決策的依據。氣象局根據我們的預案,成立了中國氣象局應對日本核泄漏的核應急工作組,迅速啟動起來,為公眾負責,對公眾及時發佈結果,我們也通過網站把這三天無影響及時發佈出去,讓公眾在第一時間知道信息。包括我們國家的核電站、核設施等也是有應急預案的,公眾在這方面應該放心。

  民眾該如何應對日本地震帶來的核困擾?

  [主持人]日本地震延續期會有多久?還會對我們造成什麼影響?

  [高孟潭]根據世界上發生的地震余震的頻次和時間的研究,一般像這樣的9級大地震,余震活動一般會持續半年、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一次9級地震以後,後續發生7級左右的余震,這種情況也是比較正常的。至於地震具體的持續時間多少,可能跟每個地震所處的具體環境有關係,但是從一般的經驗來判斷,它會持續一定時間。

  [主持人]我國民眾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怎樣做好日本給我們帶來的核困擾?

  [周斌]首先是心理上的,這點核輻射量是微乎其微的,該做什麼就做什麼,平時該怎麼生活就怎麼生活,一旦有變化的時候,我們會第一時間作出響應,然後向公眾公佈的,而且現在全球媒體這麼發達,從中可以收到很多信息,所以心理上不要懼怕。因為空氣中的輻射量很小,下雨時本身要打傘,打傘阻擋一下輻射也是可以的。因為我們計算過,是非常安全的,我們是用極端天氣和極端的核放射性釋放情境來計算的(針對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在這種情況下對我國境內民眾的健康是安全。

  [主持人]如果我們真的趕上了這樣一個災難,那我們應該怎麼樣自我進行急救和逃生?

  [高孟潭]關於大的災難到來之後,一個正確的行動或者行為是非常重要的,應該進行正規的訓練。近年來,各個地方地震部門在不斷組織地震應急演練,模擬發生大地震的情況,訓練在地震現場的正確行為。這是一套很專業的、非常細緻的工作,不是跑那麼簡單的問題。我們國家是一個地震災害比較嚴重的國度,我們必須學會和地震共處。應急是一方面,我這裡強調一下,防範更重要。防範包括國家的行為、社會的行為,也包括我們老百姓的行為。 防止建築物倒塌,防止一些重大設施毀壞之後引發的災難,一直是國家關注的問題。現在國家有法律、有規範、有標準,應該扎紮實實地把它落實到每一個房子的抗震能力,每一個重大設施,包括核設施的抗震能力上,如果有一天我們在這個地方能做得很好,那就是説發生大地震,也不會産生很嚴重的後果。像日本,今天早上余震很厲害,但是人都在辦公室的桌子下,如果建築物抗震能力不強的話,那是做不到的。地震來臨的時候要有一個正確的行為,我覺得國家也好,相關部門也好,應該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正確的災難觀是怎樣的?

  [高孟潭]災難來臨後,公眾要有一個正確認識。比如緊急情況下怎麼做,我們日常都可以做很多訓練,從學校做起,從一般的公眾做起,從機關事業單位做起,真正發生大的事件,我們就會從容的多,相應造成的人員傷亡損失也會小的多。我再強調一下前提,就是我們地震的預防工作,特別是房屋、建築和重大設施的抗震能力問題,一般老百姓也要關注,因為老百姓有一個知情權,還有監督權,監督有關部門把這方面的工作做好。舉個例子,比如説昆明的例子,昆明市長認識比較清楚,因為雲南也是地震多發地區,他注意到城鄉結合部原來一些農村房屋沒有經過抗震設計標準,沒有很好施工,能力比較差,市長就在一定時間內通過城市規劃逐漸替代,用抗震能力更高的房子,如果這種事常規就做,一點一點的做,那我們的城市、農村,房屋抗震性能越來越好,我們大家就可以更從容的來面對地震,地震的發生不可避免,但是災難我們是有辦法儘量降低的。

  [周斌]當災難來臨的時候,要有正確的方法、正確的態度、正確預防措施。一旦有事的時候,不要過於慌張,避免引發更大的恐慌。有時候恐慌造成的傷害比實際災難造成的傷害更大。比如我們在網上看到,江蘇有一個化工廠泄漏了,其實是謠言,結果恐慌以後,大家逃難時造成了人員的傷亡。現在信息越來越透明了,比如,我們這次甚至可以在網上查到監測的數據,讓網友有更準確的判斷。一旦有事的時候,作為政府部門,我們肯定會在第一時間把相關數據都上報出去,給決策者提供依據。

  [主持人]正像兩位專家所説的,我們如果真的遇到了災難千萬不要怕,一定要用科學的觀點來看待、應對自然災害,讓我們都樹立正確的災難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