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殯葬方式調查:土葬傳統根深蒂固 海葬仍為非主流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03日 11:2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海葬,如何從“非主流”變為大眾選擇?——清明節之際殯葬方式調查

  清明節之際,青島市決定舉辦免費海葬活動,截至目前已有800余名逝者親屬報名,創下歷年報名參加海葬人數之最。即便如此,參加海葬的比例依然不到青島每年火葬的3%,而這個數字在全國還處於較高水平。那麼,綠色環保的海葬能否從“非主流”變為大眾的選擇?

  免單海葬依然“非主流”

  青島市決定在4月中旬再次舉辦海葬活動,截至目前青島市殯葬管理所共接受電話預約骨灰撒海800多個,除青島當地居民以外,還有10%是外地戶籍的逝者,這也創下了自1991年青島開始舉行海葬以來報名人數最多的紀錄。

  為節約土地、保護環境和推動殯葬改革,青島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率先在全國開展骨灰撒海活動,時間選擇在清明節和農曆十月初一前後。截至2010年上半年,青島市已舉辦撒海60余次,拋撒骨灰4100多具,若按農村傳統土葬方式計算,節省土地上百畝。

  青島市民政局社會事務和區劃地名處處長郭可凰説,為鼓勵海葬的參與率,青島市從2010年10月1日起,對本市常駐戶籍死亡居民骨灰撒海的喪屬免收費用,所需費用由市財政統一承擔。去年10月23日至24日首次免費海葬共有427位逝者的骨灰撒入大海,這也是之前歷次參與率最高的一次。

  “但去年10月份和今年清明節兩次參與率最高的海葬活動遺體數量相加,僅佔青島市每年火葬人數的2.3%,而這個比例在全國還處於較高水平。”郭可凰説。

  “入土為安”喪葬理念根深蒂固

  目前,除青島外,為擁有當地戶籍逝者舉辦免費海葬的城市還有大連和廈門等沿海城市;杭州則每年舉辦江葬活動,並且將“免單”範圍擴大至流動人口;北京則由政府撥付骨灰撒海補貼資金,具備開展骨灰撒海業務資格的殯儀服務機構可申請骨灰撒海業務補貼。雖然各地海葬惠民政策優厚,但選擇海葬的喪屬卻仍是“小眾”。

  青島市殯儀管理所辦公室主任熊可國説:“海葬這種綠色喪葬方式遭遇冷落,關鍵還在於‘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

  山東省淄博市的姚玉霞去年10月份和丈夫為公公在青島舉行了海葬,她説:“公公1998年就去世了,骨灰盒一直存放在社區紀念堂。長期放那也不是辦法,就動員家人海葬,但他們都不同意,説海葬不孝,勸説了這麼多年才勉強同意。”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有些市民還對海葬後沒有祭奠親人的固定地點而感到憂慮。“逢年過節在過世親人墳前燒幾張紙是晚輩的義務,但要是骨灰撒入了大海,應該到哪去祭奠親人?如果連老人的墳頭都沒有了,會被別人指責不孝的。”家住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的徐勝富告訴記者。

  郭可凰認為,海葬參與率較低的原因還在於海葬的宣傳力度不夠,公眾對海葬的理解不夠深入,還有老百姓可能對海葬的具體申請和操作程序不清楚,覺得海葬操作起來步驟太複雜就放棄了。

  海葬走向大眾還需多重推力

  隨著土地資源愈來愈緊缺,推廣生態殯葬方式已成為緩解死人與活人爭地矛盾的有效途徑,但樹葬、花葬和草坪葬等生態殯葬方式投資大,而且需精心養護以保證植物存活,維護成本較高。相比較而言,海葬是生態殯葬方式中的較佳選擇,但要扭轉傳統的“入土為安”觀念還需多方共同推動。

  青島市民政局社會事務和區劃地名處副調研員王廣軍認為,應將生態殯葬和海葬的理念通過公益廣告等形式進行宣傳推介和引導。應在公眾中樹立海洋也是國土的概念,海洋也是地球的一部分,骨灰撒入大海同樣是回歸大自然,開始生命的週而复始,也是“入土為安”,並不違背中國傳統的喪葬理念。

  同時,王廣軍認為,應就傳統祭奠方式進行移風易俗。“焚香燒紙是舊傳統,不僅污染環境還可能引起火災。如果選擇海葬,逝者遺體融入了大海,在清明節或者逝者忌日,親人在海邊放上幾朵菊花便可寄託哀思,而且環保清潔。”

  郭可凰表示,在今後海葬推廣方面,農村地區應是重點突破的區域。“青島舉行60余次海葬,至今還沒有一個農村戶口逝者的家屬報名參加。”

  青島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樹楓認為,從傳統土葬到現在火葬逐漸被所接受,經歷了幾十年時間。海葬被大眾所理解也需要時間,需要政府倡導綠色殯葬理念和政策扶持。不具備海葬條件的內陸地區也需因地制宜,推廣其他生態殯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