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國倡導海葬挑戰傳統“入土為安”觀念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31日 15: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青島3月31日電 (記者 張旭東)4月5日是中國人祭祀逝者的傳統節日---清明節,中國東部沿海城市青島將舉辦免費海葬活動,目前已有800余名逝者親屬報名,創下青島自1991年開始舉行海葬以來報名人數最多的紀錄。中國倡導海葬開始挑戰傳統“入土為安”的觀念。

  為節約土地、保護環境和推動殯葬改革,青島從上世紀90年代初率先在全國開展骨灰撒海活動,時間選擇在清明節和農曆十月初一前後。截至2010年上半年,青島市已舉辦骨灰撒海活動60余次,拋撒骨灰4100多具,若按農村傳統土葬方式計算,節省土地上百畝。

  青島市民政局社會事務和區劃地名處處長郭可凰説:“為鼓勵海葬的參與率,青島市從2010年10月1日起,對本市常駐戶籍死亡居民骨灰撒海的喪屬免收費用,所需費用由市財政統一承擔。去年10月23日至24日首次免費海葬共有427具骨灰撒入大海,這也是歷次參與率最高的一次。”

  “但去年10月份和今年清明節兩次高參與率的海葬活動遺體數量相加,僅佔青島市每年火葬遺體總數的2.3%,這個比例在全國還處於較高水平,其他一些同樣舉辦免費海葬活動城市的海葬比例僅在1%左右。”郭可凰説。

  受中國傳統“入土為安”理念影響,土葬是千百年來中國最主要的殯葬方式,而越來越多的墓地也成為這個人口大國土地資源愈來愈緊張的重壓之一。

  為此,除青島外,其他一些沿海城市,如大連和廈門,也為擁有當地戶籍逝者舉辦免費海葬推動傳統喪葬方式的轉變;杭州則每年舉辦江葬活動,並且將“免單”範圍擴大至流動人口;北京則由政府撥付骨灰撒海補貼資金,具備開展骨灰撒海業務資格的殯儀服務機構可申請骨灰撒海業務補貼。雖然各地海葬惠民政策優厚,但選擇海葬的喪屬仍是“小眾”。

  青島市殯儀管理所辦公室主任熊可國説:“遺體火化溫度約1000攝氏度,焚燒後的骨灰屬無機物碳酸鈣,沒有任何有害病菌,在水動力較足海域拋撒不回流,不産生環境污染,是一種環保和生態的喪葬方式。但這種綠色喪葬方式遭遇冷落,關鍵還在於‘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

  山東省淄博市的姚玉霞去年10月份和丈夫及女兒為公公在青島舉行了海葬,她説:“公公1998年就去世了,骨灰盒一直存放在社區紀念堂。我覺得長期放那也不是辦法,就動員家人海葬,但起先他們不同意,説海葬不孝,直到去年才勉強同意。祖祖輩輩‘入土為安’的觀念對大家影響很深。”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有些市民對海葬後沒有祭奠親人的固定地點而感到憂慮。“逢年過節在過世親人墳前燒紙錢是晚輩的義務,但要是骨灰撒入大海,應該到哪去祭奠親人?”家住山東省濟南市的徐勝富問道。

  郭可凰認為,海葬參與率較低的原因還在於宣傳力度不夠,公眾對海葬的理解不深入,有的老百姓可能對海葬的具體申請和操作程序不清楚,覺得海葬操作起來步驟複雜而放棄。

  青島市民政局社會事務和區劃地名處副調研員王廣軍認為,應將生態殯葬和海葬的理念通過公益廣告等形式進行宣傳推介和引導。應該讓公眾意識到,骨灰撒入大海同樣是回歸大自然,也是“入土為安”,並不違背中國傳統的喪葬理念。

  郭可凰表示,在今後海葬推廣方面,農村地區應該是重點突破的區域。“城市可能因為墓地緊缺或居民意識轉變,人們逐漸接受海葬的方式,但青島舉行60余次海葬,至今沒有一個農村戶口逝者的家屬報名參加。隨著城市化進程推進,應該著手在農村推廣綠色殯葬方式——海葬。”他説。

  青島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樹楓説:“‘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觀念在中國延續幾千年,從傳統的土葬到現在火葬逐漸被人們接受經歷了幾十年,海葬被大眾理解也需要時間,需要政府倡導綠色殯葬理念和政策扶持。而不具備海葬條件的內陸地區也需因地制宜,推廣其他生態殯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