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國大洋科考邁向國際先進水平 進入機器人時代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31日 14: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國家海洋局今天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我國大洋22航次科考取得的重大成果。在此次考察中,科研人員新發現了3個熱液區,並採集到大量硫化物、熱液生物、熱液沉積物、蝕變基岩等樣品。我國自主研發的3500米無人纜控潛水器,在科考中首次亮相並大顯身手,順利完成了各項任務,標誌著我國大洋科考技術正向國際先進水平邁進,進入機器人時代。

  中國大洋礦産資源研究開發協會辦公室副主任李波介紹説,大洋22航次環球科考是我國“十二五”大洋科考的開局航次。2010年12月8日,執行航次科考任務的“大洋一號”船從廣州出發,途經南中國海和印尼巽他海峽,進入印度洋作業區進行作業,于2011年1月18日完成第一航段任務停靠南非開普敦港。2月27日完成第二航段工作抵達巴西薩爾瓦多港,至此橫跨印度洋、大西洋的中國大洋22航次第一、二航段科考任務圓滿結束。

  據介紹我國大洋22航次第一、二航段科考的主要成果是:

  ●新發現3個熱液區,並採集到大量硫化物、熱液生物、熱液沉積物、蝕變基岩等樣品,拍攝了高清晰硫化物和熱液生物等錄像及照片。至此,我國在南大西洋已發現了5個熱液區和多個熱液異常區,表明13-14度洋中脊段是一個極具前景的硫化物富集區。

  ●首次在南大西洋觀測到熱液區雙殼類、蝦等熱液生物。

  ●我國首次在遠洋—西南印度洋熱液區定點成功布放深海綜合錨係浮標觀測系統,並通過衛星實現數據傳輸。

  ●我國首次在南大西洋中脊硫化物區成功實施高精度、高分辨率海底聲學深拖作業,標誌著我國洋中脊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測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我國自主研發的3500米無人纜控潛水器完成了對南大西洋硫化物新區的探測工作,成功採集了海底硫化物和生物樣品,同步拍攝了高清晰海底照片和作業全程視頻影像,標誌我國大洋科學考察進入機器人時代。

  鏈結

  海底熱液活動受到國際廣泛關注

  1977年東太平洋海隆海底熱液活動的發現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海洋科學最重要的發現之一。這主要是基於海底熱液活動的科學意義和資源潛力。海底熱液區主要分佈在海底洋中脊,其中40%分佈在國際海底區域內。1977年人類首次在東太平洋海隆的加拉帕戈斯群島海域發現海底熱液區。當時,深海潛艇“阿爾文”號潛入深達三千米以下海底時,發現在高溫、高壓、缺氧的海底還存在管狀蠕蟲、蝦、蟹等生物群落。這是一個不依賴於光合作用的海底高溫高壓熱液區生態系統,這些極端環境下的生物可能代表了地球早期的生命形式,有其自身特殊的代謝途徑,擁有極具開發利用前途的深海生物基因。那麼這種熱液區是不是蘊藏了生命的起源的奧秘呢?同時還發現海底熱液區的噴口“黑煙囪”噴出了熾熱溶液,形成的“黑煙囪”或硫化物體富含銅、鐵、鋅,還有少量的鉛、銀、金、鈷等金屬元素。

  人類已經知道熱液活動區往往受大地構造與火山活動的控制。在熱液循環過程中地球深部的大量信息被帶到海底,使得海底熱液活動成為研究地球深部的形成演化過程等科學問題難得的觀測窗口。人類未來能不能利用海底熱液活動産生的礦産資源呢?能否利用其獨特的生物基因呢?海底熱液活動對全球氣候有無影響?這些問題都是科學家們思考和探索熱點。陸地上的古代硫化物與海底硫化物的形成過程相似,海底熱液活動是科學家們認識和了解陸地硫化物礦床形成演化的天然實驗室,是當今科學研究前沿。而海底熱液活動伴生的硫化物,又被認為是繼多金屬結核和富鈷結殼之後又一具有廣闊開發前景的海底礦産,有可能成為二十一世紀人類即將開發利用的重要海底礦産之一。(記者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