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國核安全醫學所長:所有信息公開透明 沒有任何保密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29日 12:2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日本發生9.0級大地震

  “國家核事故應急協調委員會權威發佈:我國黑龍江省東北部空氣中繼續檢測到極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水平較昨日沒有明顯變化,其對當地公眾産生的劑量小于天然本底輻射劑量的十萬分之一。”

  “綜合世界氣象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北京區域環境緊急響應中心、國家海洋局、環境保護部(國家核安全局)監測分析認為,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未對我國環境及境內公眾健康産生影響。”

  ……

  一張公開、透明的核安全與人民健康信息網

  連日來,各相關部委和各地協同合作,編織起一張公開、透明的核安全與人民健康信息網。這些權威信息是如何産生的?新華社記者深入採訪,探索信息公開背後的故事。

  日本福島核電站一號機組發生核事故後,設在國家國防科工局的國家核事故應急協調委員會辦公室立即啟動國家核應急協調機制、召開國家核事故應急協調委員會聯絡員組會議,通報情況,部署工作。國家核事故應急響應中心進入戒備狀態,24小時專人值守,接受、分發國際原子能機構通報及有關信息。相關部門立即啟動全方位環境核輻射監測、核設施安全檢查,實時公佈核輻射監測結果。

  環境保護部(國家核安全局)每天發佈全國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空氣吸收劑量率、我國核電站周圍環境空氣吸收劑量率情況。

  3月28日9時,環境保護部(國家核安全局)繼續發佈全國省會城市和部分地級市輻射環境自動檢測站實時連續空氣吸收劑量率監測值。

  記者從環保部了解到,繼26日在黑龍江東北部監測點的氣溶膠樣品中檢測到極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後,27日,環保部在黑龍江省撫遠縣、饒河縣、虎林市、東寧縣4個監測點的氣溶膠樣品中繼續檢測到極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

  “自3月12日起,環境保護部全面啟動全國輻射環境監測網絡,對這一事故進行密切跟蹤,監測結果在環境保護部網站上公佈。我們還將通過模擬軟體對大氣環流等進行計算,評估對中國的影響,及時有效地做好應對工作。”環境保護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研究員陳曉秋説。

  國家海洋局火速調集海上執行放射性應急監測的海監船採集海水樣品,通過放射性元素含量判斷、預測我國海域是否會受放射性污染物影響。

  國家核事故應急協調委員會辦公室每天組織國家相關部門和潘自強院士等10余名資深專家以及國家核應急技術支撐單位——核工業中國輻射防護研究院、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環保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清華大學核能研究院等多家國內權威科研機構,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和高度的責任感,認真分析、研判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演變趨勢及對我國環境和公眾健康的潛在影響。並將結果以國家核事故應急協調委員會名義向全國公眾發佈權威信息。

  中國氣象局網站每天在顯著位置公佈氣象對核污染物擴散的影響。

  福島離中國這麼遠,如何檢測中國核污染濃度?“國際原子能機構在每個國家設點,專門負責組織國際監測,然後通報相關情況。我們氣象部門24小時監測大氣環流,根據天氣變化判斷核輻射擴散的去向。”中國氣象局副局長許小峰説。

  為確保輸華食品農産品安全,國家質檢總局已要求禁止進口日本福島縣、栃木縣、群馬縣、茨城縣、千葉縣的乳品、蔬菜及其製品、水果、水生動物及水産品。

  質檢總局還要求各地檢驗檢疫機構進一步加強對日本這幾個縣生産的其他輸華食品農産品中放射性物質濃度的檢測,防止受放射性污染食品農産品進口,此外還要加強對日本其他地區生産的輸華食品農産品中放射性物質濃度的監測和風險分析,確保日本輸華食品農産品的質量安全。

  中國疾控中心:淩晨一瞥

  3月28日淩晨,北京,中國疾控中心輻射防護與核安全醫學所兩間小會議室,桌上堆滿了文件、方便麵、空空的咖啡杯……

  蘇旭所長和他的同事們已經連續10多天吃住在這裡。信息組和專家組密切跟蹤著日本大地震、海嘯和核泄漏事故的最新信息,實時分析、研判。一有結論馬上向主管部門彙報,同時通過部門網站和媒體向公眾發佈。

  “所有信息公開透明,沒有任何保密。”蘇旭説。

  “我們研判的核心問題是日本核泄漏究竟會不會對我國境內民眾健康造成影響。我們權威發佈的每一個字都要對13億人民負責。”蘇旭説。

  説話間,電話響起。“首批1000份文字版的《核與輻射事故醫學應急問與答》小冊子印好了,配圖版的本週內也能印出來,太好了!”

  早在3月15日,衛生部就在官方網站公佈了《核與輻射事故醫學應急問與答》。經過專家們討論、加工,這本回應百姓關切問題的科普手冊即將出版面市。

  26日,黑龍江省東北部空氣中繼續檢測到極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後,衛生部門密切關注事態的發展,並已及時部署了在北京、東北、沿海等14個省市開展食品和飲用水放射性監測工作。

  目前,全國31個省(區、市)已指定了66傢具備輻射污染檢測和醫學處理條件的醫療衛生機構,可以開展輻射污染檢測和醫學處理。公眾可通過本地12320以及衛生行政部門公佈的諮詢電話進行查詢。

  政府越是第一時間、第一平臺傳遞權威聲音,越能夠增強公信力

  在應對日本地震海嘯及核泄漏事故的過程中,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信息公開透明,用及時準確權威的信息正確引導社會輿論。

  10多天來,核安全領域的專家高頻率上電視、撰文章、舉辦核安全和健康講座,為公眾解疑釋惑。

  新聞媒體第一時間將有關信息和科學常識,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網絡、手機短信等多種途徑,有效傳遞給公眾,履行著自己的社會責任。

  “中國食鹽儲備十分充足,完全能夠滿足群眾需求。中鹽總公司已緊急通知各地鹽業公司啟動應急機制,確保食鹽供給。請消費者不要盲目搶購。”16日,當搶鹽之風盛行時,中鹽總公司及時發佈的信息給老百姓吃了“定心丸”。隨後緊急部署生産,加緊組織調運。

  流言止于公開。不到3天,“被搶購”的食鹽價格回落到正常水平,食鹽銷量大幅減少,市場秩序恢復。消費者的心態進一步平穩,恐慌心理基本消除。“恢復”、“平穩”、“消除”,幾個普通的詞語掂量出政府保供鹽、保民生的決心。

  “日本核事故發生後我國政府信息透明,保證了公眾的知情權、舒緩了公眾的恐慌情緒。政府的應對及時、公開。”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凱説。

  汪玉凱表示,近年來網絡快速發展,網民快速增加,公眾對信息公開的訴求不斷上升。這要求政府及時公開信息,特別是一些負面信息也要及時讓公眾了解。

  “政府公開透明産生的效果是正面的而不是負面的。搶鹽現象反映的問題很深刻,科普功夫應花在平時。突發事件中政府越是第一時間、第一平臺傳遞最權威的聲音,越能夠增強公信力。”汪玉凱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