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國成非轉基因大豆最後凈土 外企壟斷加工領域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29日 00: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宋雪蓮|北京報道

  為糧食穩産增産,國産非轉基因大豆再次作出犧牲。

  佔全國大豆産量三分之二的黑龍江省今年確定:為確保全省糧食作物面積穩定在2億畝,黑龍江全省玉米、水稻分別增加650萬畝和350萬畝,大豆則調減到5000萬畝。

  “2010年,黑龍江大豆種植面積為6717.7萬畝,已經比上一年減少了576.2萬畝,降幅接近8%。”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銀行哈爾濱中心支行行長周逢民告訴《中國經濟週刊》。今年兩會,他把調研後形成的大豆議案帶到北京。

  國産大豆在榨油領域被進口大豆擠到“墻角”的時候,非轉基因的優勢卻讓中國大豆在大豆蛋白等食品工業領域成為國際範圍內的強勢産業。不過遺憾的是,這樣的強勢並沒有讓非轉基因大豆種植成為農民首選。中國大豆産業協會預計,未來5到10年,中國大豆食品及食品加工將面臨原料短缺。大豆種植面積不斷減少讓原料短缺雪上加霜。

  “近10年來,世界大豆總産平均遞增4%,但是增加的多是飼料級轉基因大豆,而不是食品級非轉基因大豆。”中國大豆産業協會副會長劉登高告訴《中國經濟週刊》,“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非轉基因大豆生産國,總産卻一直徘徊不前,保糧食而犧牲大豆的現象司空見慣。”

  中國大豆蛋白佔外貿半壁江山

  屢被削減種植面積的中國大豆頗受外國人青睞。中國大豆産業協會提供的報告顯示,中國的大豆蛋白出口已經在國際貿易中佔據50%的份額。

  “在國際市場上,美國有2500余種食品需要添加大豆蛋白,日本每年消耗大豆蛋白達60余萬噸。”劉登高告訴《中國經濟週刊》,“即便大豆貿易與加工的世界級巨頭美國嘉吉公司,也要進口中國的非轉基因大豆。美國出口到中國的‘紐崔萊’,也是使用中國的大豆蛋白為原料製作的。”

  劉登高表示,幾乎所有的外商都要求食用蛋白粉必須以非轉基因大豆做原料。“我們在山東谷神集團隨機查閱了泰國、英國、俄羅斯、德國等國家的購買合同,所有合同中都有兩個共同條款:第一要求標明大豆原料的原産地;第二要求只能使用非轉基因大豆做原料。日本、美國的進口商不但合同要求嚴格,而且派專人考察原料産地的環境和種植技術,還要對大豆原料親自做檢測,有的還派代表在加工車間監督,防止有轉基因大豆原料混入。”劉登高告訴記者。

  據谷神集團董事長李登龍介紹,5年前,到中國進口大豆蛋白粉的只有十幾個國家,現在已有50多個國家來中國進口大豆蛋白粉。

  在中國大豆産業協會的統計數據裏,目前,我國大豆蛋白食品在歐美市場上正以10%的速度增長,我國用於食品加工的國産大豆也以每年100萬噸的速度遞增,2010年總量超過1000萬噸,佔總産量65%。産品種類增加到萬餘種。

  國內大豆企業轉戰大豆蛋白

  毫無疑問,有需求就會有市場。

  “與國內食用油加工行業約5%的利潤率相比,大豆蛋白産品27%左右的利潤率幾乎是‘暴利’。”有業內人士稱,“大豆食品加工的鉅額利潤吸引著更多的食用油企業加入其中,國內企業開始爭相上馬大豆蛋白粉項目。”

  “谷神集團大豆蛋白粉的加工能力2010年是20萬噸,去年年底二期工程竣工後,2011年加工能力將達到60萬噸。”李登龍介紹説,“我們的産品95%出口到俄羅斯、澳大利亞、英國、荷蘭、印尼和南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2009年企業的總收入就達12.9億元,利潤1.2億元。”

  “除谷神集團外,德州禹王集團擁有4個加工廠,分佈在山東、黑龍江兩個省,年處理大豆能力40萬噸,生産豆粕24萬噸。禹王集團在黑龍江建有非轉基因大豆基地9萬畝、10萬噸倉庫一個,年生産大豆蛋白7萬噸,産品出口到歐洲、美國、日本、東南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劉登高介紹説,“全國最大的國産大豆加工企業九三油脂集團自2010年以來已經轉向大豆食品加工生産。河北匯福糧油計劃3年內把加工能力從200萬噸增加到800萬噸,還自主研發了大豆卵磷脂、減肥食用豆油等新産品。中紡集團也正在準備開設大豆蛋白加工項目。”

  據悉,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中國還僅有吉林前郭、黑龍江三江、湖北雲夢等少數廠家生産大豆蛋白,“近年來,由於國內外肉食加工、奶粉加工改為以大豆蛋白做配料,市場對非轉基因大豆蛋白需求急劇增加,國內紛紛投資興建大豆分離蛋白加工廠。”劉登高告訴《中國經濟週刊》。另據豆製品專業委員會統計,2009年加工國産大豆比2008年增長64%,銷售額相應增加40%。2007年,全國大豆加工銷售額上億元的只有7家,2008年有13家,2009年達到24家,目前銷售額上10億元的已經出現兩家。

  大豆種植利潤遠不及玉米、水稻

  不過,國産大豆食品加工業看似可觀的前景目前並沒有帶來豆農種豆的熱情。

  劉登高告訴記者,大豆種植面積的減少正在形成原料的短缺。“進口衝擊和豆農收益下降成為多年解決不了的主要問題。”

  據劉登高介紹,1996年,剛開始成為大豆進口國的中國,全年進口的大豆僅為110萬噸。“但2010年這一數值已經猛增到了5480萬噸左右,15年間增長了45倍。”

  “中國2010年大豆進口量同比增長達到29%左右,這在國際上都是罕見的。”劉登高告訴《中國經濟週刊》,這甚至造成國內的大豆主産區庫存積壓量就有600多萬噸,佔産量的40%~50%。“儘管國家臨儲政策保護了豆農的利益不遭受更多損失,但是大幅度收購的大豆都放在倉庫,不參加循環的大豆放兩年後就都壞了。”劉登高説。

  中商流通生産力促進中心資深行業分析師詹瑾告訴《中國經濟週刊》,雖然國儲收購價格較高,但標準嚴格,只有小部分國産大豆才能達標,“農民要賣豆給國儲就要增加運輸、倉儲等費用。其次,大豆與玉米、水稻有競爭關係,而其種植利潤並不如後兩者,再加上國家首先要保障糧食供給,不會大幅增種大豆。”

  這樣的情況在周逢民代表的調研裏得到了驗證,他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與其他糧食作物相比,種植大豆收益明顯處於下風。“從目前情況看,在2010年秋糧食價格普漲的情況下,水稻、玉米、大豆三大糧食作物市場收購價漲幅分別為9%、13%、6%,大豆每畝收益約215元,玉米每畝收益約300元,遠高於大豆。農民種植大豆意願持續下降,預計2011年黑龍江仍將減少大豆播種500萬畝以上。”

  全國政協委員、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孫東生也曾為此進行了多次調查走訪。“黑龍江省是大豆主産區,春耕秋收的時間裏我都去轉過,到農戶中間你會是另外一種感覺。你去大豆地看看,産量是很小的,畝産300斤左右,收入和稻農的反差是比較大的。”

  “坎坎種豆豆,不用問舅舅”,目前國産大豆粗放式種植也影響了大豆的産量。據安徽省農科院介紹,安徽省大豆平均畝産只有86公斤,不及周邊河南、河北、江蘇省大豆畝産的一半。東北大豆主産區,農戶的大豆畝産比農墾農場畝産低30~50公斤左右。

  “不改變我國廣種薄收、浪費土地資源的狀況,蓬勃發展的大豆食品及食品加工業終將會出現原料恐慌。”劉登高表示。

  守護非轉基因大豆

  大豆是我國最早取消市場保護的農産品之一,進口渠道十分暢通,面對進口大豆出油率高、價格低的現狀,國內甚至有專家表示可以放棄國産大豆。

  “有缺陷的孩子我們還捨不得放棄呢,這麼好的大豆為什麼要捨棄?”劉登高説。

  “作為轉基因大豆的最大出口國,美國的食用大豆就是非轉基因大豆,而轉基因大豆主要用於製造動物飼料和出口。”劉登高告訴《中國經濟週刊》。

  他説,去年國內某地種植轉基因大豆的新聞見報以後,他接到了日本大豆協會焦急的電話:“如果中國都不種非轉基因大豆了,那我們到哪去買豆呢?”

  劉登高表示,大豆深加工領域廣闊,大豆食品種類越來越多。國産非轉基因大豆是天然的保健、醫藥産品的優質原料。“在協會看來,作為稀缺資源的中國非轉基因大豆,産業方向就是要做食品,做飼料的任務就留給進口大豆。”劉登高告訴《中國經濟週刊》,因此,確保國産大豆佔30%的産業安全底線,建立非轉基因大豆種植保護區,並且不要批准在國內種植轉基因大豆。“這涉及到物種的保護,至關重要。”

  劉登高表示,如果對禁止轉基因大豆種植把關不嚴,國産大豆將失去可觀的國際市場。由於國外轉基因大豆在世界的蔓延,國産非轉基因大豆的品質優勢會越來越明顯。“最近,進口加拿大的非轉基因大豆到岸價5200元/噸,而進口美國的轉基因大豆的到岸價只有3950元/噸。中國出口的國産非轉基因大豆價格為715美元/噸(約合4692元/噸)。這説明在食品領域,國産非轉基因、高蛋白大豆競爭優勢明顯,正有用武之地。”劉登高説。

  跨國糧商已控制中國80%以上大豆加工能力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宋雪蓮

  《中國經濟週刊》獲悉,全國政協委員、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孫東生今年將一份《關於保護大豆産業安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建議》的提案帶到了全國兩會。孫東生表示,跨國糧商通過參股並購和獨資等方式,已經控制了中國80%以上的大豆加工能力,在全球形成了“南美種大豆、中國買大豆、美國定價格”的格局。

  “中國大豆産業安全受到直接威脅。如果國家政策不能及時跟進,將危及水稻和玉米産業,並將逐漸蔓延到糧食行業的上下游。”孫東生説。

  黑龍江省一度把“保衛龍江大豆”作為戰略,黑龍江作為全國大豆主産區,擁有2萬多份農家品種資源和6700多份野生大豆種質資源,大豆年産量在500萬噸以上。但近年來,國外企業的無序競爭正在侵蝕著優質的大豆種群,甚至威脅整個産業鏈條。

  “外國企業通過‘市場競爭’的表象,使國內的大豆加工企業紛紛倒閉,之後他們再採取措施向種植業延伸,實際上就等於將我們這條産業鏈的各個環節各個擊破,我們這個産業要全線敗下陣來。”孫東生説,他擔心的不是一兩個企業的倒閉,而是優質大豆資源的消亡和整個大豆産業鏈條的瓦解。

  令孫東生委員焦慮的是,“入駐中國大陸的國外大豆加工企業在人口密度高的城市群周邊,而不是大豆産區建加工生産車間,利用掌控的原糧資源進行異地加工增值,綜合運用國際期貨價格變化、産地轉基因高産生物技術、先進榨油技術裝備、靈活穩健的銷售網絡,擊垮了民族加工企業,製造了一起起‘豆賤傷農’事件,為日後操縱我國大豆産業做了縝密的鋪墊。”

  為此,孫東生建議,對外資進入大豆産業的上下游領域進行監管。

  中國大豆産業協會副會長劉登高告訴記者,當前大豆蛋白食品加工企業正處於上升期,建一個企業就能盈利。但是,據加工企業反映,目前國內大豆蛋白出口企業之間互相競相殺價,存在惡性競爭。“國産非轉基因大豆蛋白粉,出口價已經下降到2萬元/噸,而進口國外的價格仍保持3~5萬元/噸。如果國家不注意引導企業克服惡性競爭,不引導加工企業建立標準、品牌,就很容易被國際壟斷企業所利用。稍有風吹草動,國産大豆加工業將因國內惡性競爭毀滅,像大豆油脂加工一樣,被國外壟斷勢力所掌控。”

  “中國大豆食品加工企業的突出問題不是缺外資,而是缺機制、缺協作。”劉登高對《中國經濟週刊》表示,建議國家通過建立大豆産業基金來引導、扶持産業整合,扶持大豆産業協作發展項目,形成大豆食品加工企業集群,不斷促進國産大豆深加工産業化、國際化,“以防止外資壟斷中國大豆榨油企業的悲劇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