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北京數百畝耕地私賣河北蓋別墅 每套五六百萬元(圖)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28日 02: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昨日,一名保安走在燕郊和安花園達觀別墅區內。該別墅建設各項審批均由河北相關部門辦理,但所佔土地屬於北京市界內,十幾年前是通州白廟村的耕地。

  上世紀90年代,北京通州白廟村與河北燕郊棗林村簽訂《土地換段協議》,“為便於耕作管理”,雙方互換面積大體相等的耕地。

  時至今日,白廟村村民也沒看見“換過來”的耕地,而“換出去”的750余畝土地,被建上高檔別墅,每套價值五六百萬元。

  記者調查得知,這份協議的背後,是燕郊開發區以“土地換段”為幌子,用1122萬餘元將白廟村耕地購買,並將耕地“漂白”為國有土地,出讓給開發商用於房地産項目。

  如今,法院已判決,當年《土地換段協議》違法無效。但如何解決陷入困境。

  北京區域地圖上,南北流向的潮白河,在通州白廟村折為東西流向,然後又折回南北流向。

  3月23日,春寒料峭。

  白廟村附近的潮白河已近斷流,寬約二三十米的河道現出“千溝萬壑”,一陣風刮過,捲起沙塵。

  位於河南岸的白廟村,土灰色的矮房和院落“趴”在堤下。

  隔河相望,一排排灰褐色墻體的獨棟別墅,門口嵌著燙金大字———“和安花園達觀別墅”。

  “和安花園”在官方登記的坐落位置為“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開發區燕順路西側”。三河市官方信息顯示,該小區建設所需各項權屬審批手續,均由河北相關部門辦理。

  而北京市政府部門編制的《行政區域界線基礎地理底圖》中,上述別墅所在地為北京市界內。

  “那兒的地是俺們村的,是北京丟失的。”67歲的白廟村村民宋學明説。

  田園消失大興土木

  “河北地”是白廟村在潮白河北岸擁有的一塊土地,它與燕郊鎮棗林村的土地齒牙交錯。

  宋學明拿出一張4開大小的白紙,邊角皺起,上面的筆畫清晰。

  這是村民手繪的《1985年至1993年白廟“河北地”草圖》,是這片“丟失”土地的微縮。

  “河北地”是白廟村在潮白河北岸擁有的一塊土地,它與燕郊鎮棗林村的土地齒牙交錯。

  草圖顯示,“河北地”由耕地和河灘荒地組成,由白廟村60多戶村民耕種。

  宋學明的記憶中,這裡有田,有樹,有房。土地旱澇保收,村民生活穩定。

  當時潮白河有水,村民到對岸耕作需乘船,運肥料和拉糧食都比較困難。村裏就將60戶人家專門駐紮北岸,還蓋上房屋。

  1982年,白廟村實行承包責任制。村民承包期從1984年到1994年。“河北地”種上玉米等作物,還有果樹和楊樹等。

  宋學明等村民稱,1990年左右,村裏上漲承包費和水電費。由於接受不了高額承包費,再加上隔著河耕作不便,大多數村民搬回本村。

  田地荒了一陣,房屋也閒置下來。

  1992年8月,經河北省政府批准,燕郊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

  “河北地”旁邊的棗林村被劃入燕郊開發區。

  白廟村村民王永亮回憶,就在這個時間段,聽到有公司準備在“河北地”旁邊的棗林村土地投資興建高爾夫球場。1993年下半年,附近出現一些彩鋼板臨時房,工人開始鋪設草坪。不久,“河北地”也被圍擋圈了起來。

  現年82歲的宋學增,是最後一個離開“河北地”的白廟人。

  1996年,宋學增接到村委會通知:“河北地”已租賃給他人,不能繼續耕種,必須搬離。

  宋學增拒絕搬家,隨後家裏被斷電斷水。最終,村裏給了幾千元搬家費,時年66歲的他和老伴搬離。

  2003年左右,宋學明等人發現,“河北地”上開始大興土木,桃樹等被鏟車連根刨掉,各類房屋逐漸築起。

  兩村簽協議京冀“換”耕地

  協議規定,通州白廟村將755.28畝的“河北地”讓出,換燕郊棗林村位於河西岸等面積土地。

  看到本村耕地蓋起房子,白廟村村民開始追問時任村委會,得到的答覆是“出租給了別人”。

  村裏土地出租,村民未分到租金,宋學增等上年紀的村民,無地可種,只能靠撿拾垃圾維生。

  村民們向鎮、縣、市等各級部門反映問題,但均未得到解決。

  2004年9月,新一屆村委會上任。

  新村主任高樹全清理村委會材料時,發現4份《土地換段協議》。

  村民們這才知道“河北地”已被“換走”。

  《土地換段協議》由白廟村村委會和棗林村村委會簽訂,1993年9月至1999年3月,共簽4份。

  協議稱,“潮白河兩岸互有白廟村與棗林村土地,長期不便耕作與管理”,“為滿足兩村群眾多年心願,兩村委會本著方便生産、互利互惠原則”,“經多次協商,達成土地換段協議”。

  協議規定,白廟村將755.28畝的“河北地”讓出,換棗林村位於潮白河西岸的755.06畝土地。

  由於白廟村土質較好,棗林村土地貧瘠、缺少水源,白廟村得到總計1122.498萬元的補償。

  《土地換段協議》中,沒有約定土地交換的期限,但註明“土地使用權和所有權隨之發生轉移”,且“雙方互不干涉調整換段后土地的使用”。

  換地是否經過審批,補償款的去向等,經手此事的原白廟村委會主任王增林和原棗林村委會主任李鳳恒,均拒絕接受採訪。

  時任白廟村黨支部書記的張樹奉只表示,“當時對白廟村是有利的”,補償款都已記賬,“一分錢我也沒拿自己家來”。

  高樹全證實,根據賬目顯示,這筆錢當時確實入了白廟村委會賬目,後來逐漸被花光。一些村民福利、村內建設和村委會等開支也用了這筆錢。

  村民們稱,村委會曾在短期內向65歲以上的村民發放每月25元的補貼外,沒再分過錢,“一千多萬的補償款,是筆糊塗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