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楊善洲與住房的故事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20日 20: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昆明3月6日電(記者楊躍萍)雲南省原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的家,坐落于施甸縣姚關鎮一個寧靜的小山村,雖簡陋,卻溫暖。房樑上晾曬著金燦燦的玉米,院落外牛壯羊肥。

  看過去很普通的幾間磚瓦房,是2008年才建起的。村裏人説,他們家原先的房子是全村最差的。

  在這兒,楊善洲的妻子張玉珍撫養三個女兒成人,為婆婆養老送終。過日子點點滴滴的難處,説不盡、道不完。家裏鹽罐空了,張玉珍和大女兒背起竹籮,走半天進山林,採野果。積滿兩籮,背到鎮上賣,一籮賣得兩三元,買鹽、買針線。一天母女倆賣野果時遇到鎮上一位熟人,這人開玩笑説:“你丈夫在城裏當大官,你怎麼還賣野果呀?”張玉珍淡然地説:“他當官為國家,又不是為我當。”

  抱著“他去工作憑他去”想法的張玉珍,和大女兒一輩子沒有離開小山村。張玉珍到過最遠的地方就是100多公里外的保山城。

  堅守老屋的張玉珍,一直希望蓋一所結結實實的房子,為一家人遮風避雨。

  辛勞一輩子,2008年,已是八旬高齡的張玉珍和大女兒一家終於住進了經過翻修的房屋。一口低矮木櫃,儘管長著白白的黴斑,卻仍是老兩口屋裏稍微像樣些的傢具。

  翻修老屋家裏共花了8萬元,楊善洲籌了4萬元。這些錢,是老人這幾年省吃儉用攢下的。多年來與他一起在施甸大亮山上造林的林場工人們説,這幾年老書記的工資一部分用來買藥,另一部分就想攢錢給家裏蓋新房。

  楊善洲終於遂了一家人的心願。儘管,實現這個願望的時間太長太長。

  楊善洲去世後,他的親屬從老人收藏信件和筆記本的藤條箱中找到一封泛黃的信。這封信寫于1970年,老人珍藏了整整四十年。

  信是全家人委託大女婿寫來的,信中説,“不論下大小雨,家裏就都是水,晚上連睡都不敢睡,燒火處都沒有,兩個妹妹一下雨就哭個不停。”這封信沒有産生“效果”,家裏的房屋依然破舊。

  1975年雨季,老屋漏雨十分厲害,沒有哪處是幹爽的。張玉珍讓人捎信給楊善洲,讓他想辦法湊點錢幫助家裏修修房子。兩個多月過去了,楊善洲寄回30元,並寫來一封信給家裏:“我實在沒有錢,這一點秘書可以作證。眼下農民比我們困難的還很多,作為一個地委書記,別以為我有錢,這一點需要你們的理解。”

  1987年,他到施甸下鄉,女婿來找他,説家裏房子又漏雨了,能不能給點錢修繕一下。他還是那句話,“我暫時沒錢,這旮旯漏就搬到那旮旯住,攢攏些住。”可當他聽説大官市大隊成立了茶葉專業組,卻缺乏生産資金時,到處借錢,硬是一次湊了800元給專業組送了過去。如此“慷慨”,對楊善洲來説是常事。遇到群眾生産生活有困難,他總是從自己兜裏往外掏錢“接濟一下”。“老書記把‘大家’當成自己的家,怎麼顧得上他的小家?”和他共事過的幹部説。

  1995年,楊善洲已經退休回到大亮山林場種樹,全家想方設法借了5萬元,在施甸縣城附近買了一塊地,勉強蓋起一幢新房。

  蓋好房,老伴找到他:“能不能湊點錢,幫娃娃們還還賬?”楊善洲東拼西湊只湊出9600元,老伴説,“你幾十年就攢了這麼點錢?”楊善洲擺了擺手説,“別人不理解我,你還不了解我。”為了不拖累孩子們,楊善洲做主,把蓋起沒幾年的房子賣了。這件事在保山廣為流傳,人們編成了順口溜:“施甸有個楊老當(‘文革’期間被定為‘當權派’),清正廉潔心不貪,蓋了新房住不起,還説破窩能避寒。”

  面對一些人不解的詢問,楊善洲説:“一個黨員,你把自己的家庭搞得富麗堂皇,別人卻還過著艱難日子,那麼,我們常説的‘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不是成了騙人的假話嗎?”

  有網友這樣評價楊善洲:“好人!好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楊善洲在‘公德’上無可挑剔,在‘私德’上也能兼顧,是一個可比可學的好父親、好兒子、好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