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視頻 >

[視頻]台灣高度關注日本大地震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14日 21: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日本發生9.0級大地震

專題:海峽兩岸

  主持人:歡迎您繼續關注《海峽兩岸》,3月11日,日本東北部海域一場9.0級的大地震可謂是震撼全球,台灣各界更是高度關注,台灣各界是如何看待這一次日本大地震,這一次大地震又會給同為島嶼形態的台灣帶來哪些警訊呢?今天就這些話題,我們為您請到了兩位台灣嘉賓共同分析,一位是台灣大學的李鴻源教授,另外一位是台灣資深媒體人林天瓊先生,歡迎二位。

  林天瓊:主持人好,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李鴻源:主持人好,各位觀眾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日本這一次的大地震可謂是震撼了全球,那麼我們看到台灣多路媒體也是紛紛前往日本第一線來進行報道,那麼首先想請問一下林先生,這次台灣民眾對於大一陣的關注度是怎麼樣的,大家的心態如何呢?

  林天瓊:是的,從上個星期五地震發生之後到現在,雖然已經過了四天,那我們從今天的台灣出版的一些報紙來看,其實還很清楚,不管是《中國時報》或者《聯合報》,其實都是還以頭版頭題的新聞來報道日本地震相關消息,當然這也可以顯示出台灣地區民眾的確非常關心這次日本地震消息。為什麼台灣民眾非常關心日本地震的相關消息,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做一個分析,第一個,現在目前為止我們都知道世界是屬於一個地球村的概念裏面,世界上發生任何一個風吹草動,其實對於自己所身處的環境來説,都應該可以很清楚感受到它的危害性,或者説它緊張度。一個地球村概念來説,對台灣民眾他更應該賦予關注度。但是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其實台灣應該更關注日本地震消息來説,是從自身利益來看。為什麼説從自身利益來看,第一個,台灣跟日本都是屬於地震帶地區,包括地震,或者説在太平洋環海地區,其實地震對於台灣民眾,或者日本民眾來説,都是相當密集一個課題,也就是説台灣民眾認為説,從日本這一次地震裏面也許可以吸取一些經驗也好,或者吸取一些教訓也好,都可以提高自己防災意識。

  另外一方面,其實從自身利益來説,以上個星期五來看,當地震發生以後,台灣馬上發佈了一個警訊,海嘯會一直搖晃到台灣來,到目前為止,台灣也進入另外一個警戒區域,就是説日本在地震過後核輻射會不會吹到台灣來,這也就因此為什麼説,這兩天,從上個星期五到現在,台灣電視也好,報紙也好,都非常高密度來報道這個消息。

  主持人:那麼李教授,據您了解,為了應對這一次地震,台灣上上下下都採取了哪些防範措施?

  李鴻源:我想首先,當我們接到説大概五點半海嘯會襲擊台灣的時候,大概台灣當局在四點鐘就已經開始做出因應,首先在沿海民眾就疏散了,學校提早放學等等。另外一個就是説,因為我們台灣一樣,我們有核電廠,很多重要設施都在海邊,所以也對他們做出一個非常早因應。第二天后來發現整個災情一直在擴大,開始第一個檢討,萬一核廢料飄到台灣來我們要如何因應,這因應有包括譬如説對農産品的影響,對水資源的影響,對我們金融的影響,對我們産業的影響。然後就是説,我們也開始檢討,從日本這樣一個準備這麼好一個國家,碰到這樣一個災害都會措手不及,那我們現在就開始非常認真來檢討,那假如這個災害發生在台灣,我們會怎麼樣?我們現行體制,現行裝備,現行設備,現行科學研究有哪些需要再補強,所以我想這一次日本這個災難,給我們台灣帶來非常大警訊,當局也非常積極在因應這件事情。

  主持人:看來台灣上上下下因應機制還是非常及時,同時也給台灣各方面帶來了很多思考。那我們也知道,日本也是一個很多台灣朋友旅遊或者是往來地區之一,那麼林先生就您了解,在地震發生時,有沒有台灣同胞在日本當地受困?為了幫助他們脫困,台灣當局又做了哪些努力呢?

  林天瓊:在這一次地震發生一瞬間,根據台灣官方統計,當時在東京地區,一共大概有39個旅行團,也就是1066個台灣旅客是在東京地區正在進行旅行,那麼在地震發生那一瞬間,其實台灣觀光團體也透過台灣在日本一個聯絡單位,很快掌握這些觀光團體目前所在動向,於是很快展開一個相關救援動作。而從當天晚上開始,其實陸陸續續就已經進行了遊客疏散。當然當時因為日本瞬間陷入比較混亂情況,所以觀光客一時間可能很難脫困離開東京,於是台灣官方就要求台灣航空公司,不管是加開班機也好,或者説擴大班機,調配大型班機來疏散旅客,於是這兩天時間裏面,幾乎當初39團的旅客裏面其實已經陸陸續續從13日,14日,已經陸陸續續回到台灣。到目前為止,初步在14日跟15日這兩天,大概會再回到18團,522個,也就是説幾乎在13號,從11號開始到目前,到後天以後,15號以後,其實應該觀光客,台灣正在日本旅行觀光客應該就會全數回到台灣了,當然會不會有台灣觀光客再到日本去,根據初步台灣官方所發佈的警告訊息認為説,希望台灣遊客暫時不要到日本去,因為這些日本的觀光地區目前是進入了一個緊張的狀態,所以台灣官方也希望台灣遊客不要過去,而台灣官方在當時地震瞬間,透過自己聯絡機制,或者説旅行社也希望,也很快疏散了相關人員,相關旅行團回到台灣,所以在這短短的三四天裏面,其實台灣官方很快疏散了所有在日本觀光客,所以到目前為止並沒有任何人員在那邊停滯或者滯留,造成任何的不方便。

  主持人:我們常説天災人禍難免,那麼在此我們也希望那些還停留在日本的、沒有回到台灣這些台灣觀光客能夠平安回家。那麼媒體報道説,在地震發生之後,台灣當局很快就向日本方面捐贈了第一筆救災款項,那麼同時我們看到台灣搜救隊今天也是奔赴日本參與了救援,而且大陸方面也是派出了救援隊,那麼李教授,面對余震、海嘯還有核輻射等種種這樣的危險,這些救援隊在救援的過程當中應該注意些什麼?

  李鴻源:是的,我想救援隊需要注意的是,因為第一個它余震還在發生,第二個它有所謂的核輻射的外泄,所以第一個他先要注意自己的自身安全。第二個就是,其實核輻射的救援,它需要比較特殊的裝備,所以我是不建議説你裝備不足的救援隊不應該到一個有輻射污染的地方去救援,我想這是第一個先要學著保護自己。第二個面對地震跟海嘯,我覺得民眾要做什麼,民眾平時要準備一個叫做防災揹包,這個揹包裏面有三天的糧食,有三天的水,有一些現金,有一些基本資料在裏面。然後,平常要演習,就是説真發生災害的時候,你不會慌了手腳,因為一般災害會發生在你家,發生在村落裏面,所以要做防災演習,平常要做訓練,要落實到每一個個人,所以不管從政府到民眾,都需要有很多功課需要來做。

  主持人:也就是説常説防微杜漸,平時在生活當中要把一些急用一些工具,一些手段掌握,才能夠應對這種自然災害到來時大家才不會慌亂。剛才我們也提到了,就是日本地震很可能會引發核洩露問題,那麼我們知道,其實台灣也有包括核四廠在內這種核能發電設施,那麼想請問一下林先生,受這一次日本大地震影響,台灣民眾現在對於島內核安全有沒有顧慮,那麼台灣當局又是如何來因應的?

  林天瓊:是的,現在應該這麼説,台灣目前核能電廠應該這麼説,有三座正在運轉中,有一座正在興建當中,那值得關注的是,有三座核電廠裏面其實有兩座設在台灣北部,而且靠近人口相當密集台北市和新北市這個地區,核三廠在台灣南部,相對密集人口度相對比較稀少一點,所以受到關注是台灣核一廠跟核二廠,它們設在台灣北部。現在台灣民眾關注,從最早期日本這場地震,從關心海嘯會不會吹到台灣,會不會飄到台灣東海岸,現在轉到關心到核輻射會不會隨著空氣飄到台灣來,這個是一個關心的問題。那麼第二個,本身萬一台灣如果碰到地震的時候,台灣本身核電廠會不會,能不能應變,會不會造成危害,這是兩個問題。我們先從第一個問題,台灣民眾關心説核輻射會不會一路從日本飄到台灣的問題,到目前為止初步研判,日本方面核輻射應該不至於飄到台灣來,第一個,除了説台灣跟日本本身有一定距離之外,到目前為止,氣象單位所研判出來的結果認為,在日本當地,現在目前為止吹西風,也就是説,西風一吹所有核輻射應該往東邊走,會往太平洋方面走,所以不至於説往南走飄到台灣,而且台灣跟日本有一定距離,所以核輻射應該到危害台灣機會不太大。但是現在台灣民眾也很關心説,萬一這麼大地震發生在台灣的時候,台灣核一廠,核二廠,特別是核一廠,核二廠,會不會發生像日本福島一樣,萬一造成核電廠核輻射外泄時台灣人應該怎麼避難。

  我們以核一廠地點來説,核一廠是現在新北市石門,它距離人口密集的台北市大概只有28公里,那麼核二廠在新北市的萬里,距離台北市有22公里,當初興建核一廠、核二廠時,對於耐震度都有提出一定預估,就是説可以防止大概威力在七、八級地震的威脅,但是偏偏這一次日本地震是九級,也就是説萬一萬一發生史無前例地震的時候,台灣核一廠、核二廠經不起地震威脅,這是非常大的警訊。

  而且過去台灣核能廠所進行演習,過去進行疏散,如果説要疏散兩公里以內的人,可能就要疏散將近,就要疏散五萬人,萬一像日本一樣疏散十公里的人,就要疏散到20萬人,過去經驗裏面從來沒有疏散過20萬人準備訓練。也就是説,萬一要宣佈説我們要疏散核一廠或核二廠周邊十公里居民時,需要一瞬間怎麼樣透過一個道路,透過交通系統,瞬間把20萬人脫離那個現場,台灣過去沒有進行過類似演練,這也是為什麼這次在日本福島事件以後,台灣核能問題被提出來討論。

  主持人:看來這次日本大地震的確給台灣帶來了很大警訊,也在積極尋找一些新應對措施和辦法。我們知道其實同日本一樣,台灣它也是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而且也是一個四面環海島嶼形態,所以還想請問一下李教授,日本這次大地震,並且是引發海嘯所帶來的這種災難性影響,會給台灣帶來哪些警訊?

  李鴻源:我想這個警訊是,其實我們也必須坦誠地來講,台灣對海嘯這方面研究做的不多,也不夠多,我們對海嘯了解,過去因為大概近百年來沒發生過海嘯,所以我們過去並沒有花很多研究在這上面,那其實也剛巧,今年年底,大概我們第一個叫做海外的地震站會開始運作,所以在那個時候,我們相信台灣對海嘯的掌控會更精準一點。另外,這個海嘯是在國際上有一個中心可以做一個蠻精準預測,我們台灣也必須要跟國際上面在科研上面,在訊息共享上面,我們相信我們還有很大努力空間,我們也正在積極的朝這個方向在發展。

  主持人:雖然隨著社會進步,我們人類科技也是發展到了一定水平,但是我們仍然不可小視大自然這種破壞威力,最後我們想請兩位嘉賓談一談一個關於兩岸合作問題。我們知道兩岸每年都會同時面臨著像颱風等一些自然災害的影響,比如説莫拉克颱風,台灣一旦是遭災了,大陸東南沿海也是免不了會受到波及,所以兩位最後能不能談一談,在未來兩岸共同應對氣候自然災害方面,可以如何來加強合作?

  林天瓊:是的,我想有關兩岸災害合作方面,我可以從三方面來講,第一個,我們先從訊息通報來説,我們從訊息通報來説起,其實像以颱風災害來説,很多颱風基本上都是從太平洋往大陸內地吹,所以其實在颱風訊息通報,兩岸間可以建立起互相合作機制,就是説有關颱風一些相關資訊,相關動態,其實兩岸間可以進行一种先期溝通,因為台灣是頂在颱風前面,經過台灣才會往福建、江蘇、浙江這邊一帶吹,所以訊息通報其實是兩岸間可以相互合作一個機制。第二個就是防災經驗相互交流,過去我們知道台灣有莫拉克颱風,大陸過去也發生過舟曲泥石流問題,其實這些救難工作,或者災害防治經驗,我想都是非常難能可貴,當然都是一些慘痛經驗所累積一些經驗起來,我想這方面兩岸之間其實可以就災害一些救災經驗,救災經過,可以累積相當大經驗來彼此進行交流。那麼第三點,應該就是事後,災後相互救援,援助工作,從這方面可以看出來,其實這個方向其實兩岸之間已經陸陸續續在展開了,包括之前前年的台灣莫拉克風災,去年大陸發生的舟曲的意外災害,兩岸在這方面其實已經在進行了,所以説如果兩岸對於災害這個問題上能進行什麼樣合作,我認為可以從從三方面來看,第一個就是事先災害訊息互相交流,第二個就是救災經驗彼此相互交換,第三個當然是災害事故發生後,救災防治相互支援。

  李鴻源:是的,我是覺得防災是需要很多科學研究。那我們台灣因為從"921地震"以後,我們陸陸續續面臨很多災害,所以我們有設了好多個地震中心,颱風洪水中心,我們每個大學都設了很多防災中心。我覺得兩岸在防災科技上面交流,我覺得我們可以再做得更密切一點。另外一個,我們台灣過去,像我過去在台北縣服務時候,政府跟這些科技研究中心之間,這兩邊交往非常密切,所以他們提供資訊對政府運作也有一個很大幫助,我覺得這個民間跟政府合作這樣一個經驗,還有我們過去我們如何把科技專業知識變成民眾防災避災手段,我們在這方面有一些成功案例,我是覺得像這些案例都可以拿出來跟大陸這邊來分享。另外一個就是我剛剛講的,我們也很希望跟大陸之間,因為大家面對災害也不太一樣,我們有我們經驗,大陸有大陸經驗,在經驗互相交流上面,我覺得兩岸可以互相來支援。另外就是説平常訓練,技術支援,萬一發生災害,兩邊如何互相支援,我覺得這是很大一個平臺。另外值得一提是,台灣因為在碰到這麼多災害,我們在在整個防災組織上面,我們預計在明年會做一個很大轉變,我覺得我們希望未來這樣一個組織改組以後,不管是對事先科學研究,資訊掌握,跟災害搶救,跟最後災後復建,我相信台灣很快會擬出一套運作方式,我想這一塊我們也很樂意,也希望跟大陸一起來交流,大家共同來面對我們的天然災害。

  主持人:好的,這一次日本大地震的確是引起了大家的高度關注,但是從這一次天災當中,我們也可以積累一些非常寶貴的經驗。

  謝謝兩位嘉賓為我們所做的以上介紹和分析,那麼日本大地震還將給台灣社會帶來哪些反思呢,在下一期的節目當中我們將繼續帶您探討,好,感謝您收看這一期的《海峽兩岸》,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