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路線圖日益清晰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13日 20: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2011年全國兩會

    新華網北京3月13日電(記者鄒偉、齊中熙)最近,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區係馬樁街道的居民廖桂英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去工地瞧瞧,眼看著新建的廉租房一層層拔地而起,她搖中了這裡的房子,實現安居夢又近了一步。

    患有小兒麻痹症的廖桂英,每月工資加低保僅1000元。多年來,她一直和兒子擠在13平方米的出租屋裏。去年底,她搖號搖中了一套近50平方米的廉租房,租金是每月每平方米0.6元。“現在我每天都在幸福地‘數’日子,等下半年搬進新房,我要把房間收拾得乾乾淨淨,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她説。

    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新時期的民生問題,在“溫飽”之上,更重社會公平與和諧;我國“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要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如今,這場凝聚著國家意志和全民期盼的攻堅戰已經打響,一條“陽光普照、潤澤眾生”的路線圖正日益清晰地鋪展開來——

  保基本:基本公共服務逐步覆蓋全民

    “首先要建立一個覆蓋全民的公共服務體系,然後才能談均等化問題。”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決策諮詢部副主任丁元竹的這一觀點,已成為業界人士的共識。

    建立一個覆蓋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我國在這方面的努力從未停步,且在近年來呈加速之勢,從而成就了“十一五”的一系列輝煌數字:

    ——目前,我國城鎮居民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達4.32億人,農村居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人數達8.35億人,享有基本醫療保障的城鄉居民合計逾12億人,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初步形成。

    ——繼2006年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2007年農村義務教育免費之後,從2008年秋季開始,國務院決定免除全國城鄉義務教育階段1.6億名學生的學雜費,全面實行免費義務教育。

    ——金融危機下的4萬億元投資,在兩年內新增了2000萬個就業崗位;出臺“五緩四減三補貼”政策,保住了6000萬名職工的工作;通過就業服務指導、就業見習、就業援助三大舉措以及村官、“三支一扶”、西部志願者、教師特崗等4個國家項目,使大學生年均就業率達到80%。

    “要搞好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首要條件就是要有充足的投入,如果投入不足,覆蓋面根本達不到。”全國政協委員宋曉梧説,如今投入已有較大幅度提高,但從基本公共服務的幾個主要指標來看,進一步加大投入的空間還比較大。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財政部提交的2011年財政預算報告顯示,中央財政用於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將比2010年分別增長16.3%、16.3%、16.6%、14.8%。

    “如果‘十二五’期間保持這樣的投入增長幅度的話,對於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對於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解決歷史原因形成的‘經濟腿長、社會腿短’,具有重大意義。”宋曉梧説。

  補短板:儘快縮小城鄉差距

    全國兩會期間,一則消息引起了高度關注——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範圍將由全國24%的縣擴大到40%的縣。

    “建立新農保制度,將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農村幾千年來養兒防老、家庭養老的模式。”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説。目前,全國進行新農保試點的地區已有1.43億名農民參保,4000多萬名老年農民領到了由政府發給的每月最少55元的基礎養老金。

    對此,不少人士予以充分肯定的同時,也點出了其中的一大“軟肋”:我國傳統的社會保障體系是針對城市企業職工以及城市居民的,設計上缺乏對接農村的服務機構,農村沒有民政、社保這樣的部門。應儘快設立相應的機構和服務平臺,否則很難跟上這一改革在農村落地的步伐。

    “在長期以來的城鄉二元結構下,農村在基本公共服務機構設置、設施條件、人員水平、服務能力上,與城鎮存在著巨大差距,嚴重地影響到農民生産生活條件的改善。”有關專家指出,要以實現廣大農民自身發展與公平發展為目標,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加大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投入為突破口,加快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教育是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的根本出路。根據2011年財政預算報告,中央財政將安排補助資金30億元,重點支持中西部地區和民族地區發展農村學前教育;中央財政將安排921.24億元,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提高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生均基準定額,繼續實施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政策,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問題;中央財政將安排資金165.14億元,繼續實施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等……

    擴大農村就業是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徑。全國人大代表俞學文建議,應儘快對高校畢業生以及新生代農民工在農村創業的現狀開展深入調研,制定符合國情的政策措施來引導和幫助他們在農村創業,讓農村真正接收一批“觀念新、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能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帶動更多的農民增收致富。

  可持續:向服務型政府加速“轉身”

    “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提出,“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有關專家指出,“提高政府保障能力”這一表述標誌著我國在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工作思路進一步清晰,明確了基本公共服務的責任主體是政府。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經濟學家辜勝阻強調,公共産品和公共服務短缺問題的有效解決亟須政府轉型,即由經濟建設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變,大力推進基本公共産品和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升國民的幸福感。

    “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中已對政績考核辦法作出新規定,即弱化對經濟增速的評價考核,進一步強化了對結構優化、民生改善、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等方面的評價考核。

    與此相呼應,今年全國兩會傳遞出一個強烈信號,那就是政府將更加重視在就業、教育、醫療、社保、住房等方面推動改革創新,從總體上扭轉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的現狀。特別是2011年中央財政與民眾直接相關的支出將比上年增長18.1%,民生支出合計將佔中央財政支出的三分之二左右,這被許多代表、委員視為填補歷史欠賬,以民生財政大力追趕公共服務需求。

    政府向服務型、民生型的加速轉身,將會是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可持續發展的最有力保障。宋曉梧等代表、委員建議,在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的同時,應大力推進相關體制的完善、改革和創新,不斷提高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效率;進一步完善公共財政體制,合理調整中央和地方財力的分配關係,由中央統籌平衡各地的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建立全國統一的基本公共服務經費保障機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逐步擴大覆蓋領域、提高標準、改善質量,讓人民群眾的基本需求不斷得到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