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南京大學校長陳駿代表:高等教育亟待增強吸引力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13日 05: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2011年全國兩會

專題: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 製圖:郭紅松

  就在去年年初,一位曾經的中國高考狀元、耶魯大學的畢業生向耶魯大學管理學院捐贈了近900萬美元,他給出的理由是“耶魯改變了我的人生”。

  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同時也是全面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和教育規劃綱要的關鍵一年。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加強重點學科建設,加快建設一批世界一流大學。”那麼,國內高等教育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在哪?如何從根本上增強中國高等教育的吸引力,進而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南京大學校長陳駿。

  記者:當前國內高等教育迅速發展,然而有人指出,國內高校在通往世界一流大學的道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國內高校的自身吸引力依舊不足。您認為中國高等教育現階段的薄弱環節是什麼?國內高校提高自身吸引力的難點在何處?

  陳駿:當前,中國有2600多所高校,學生總規模達2980萬人,每年畢業生600多萬,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成績有目共睹,值得肯定。但是也必須看到,與世界高等教育強國相比、與世界一流大學相比,我們的教育質量還存在較大差距。根據《泰晤士報》發佈的世界大學排行榜,江蘇排名最前的南京大學也僅位居第168位。受客觀條件限制,國內高校在招生、學科設置、課程調整、開展國際學術交流等方面都缺乏自主權,有國際教育背景的教師和國際教師的比例明顯偏少,師資水平也亟待提高。而在提高自身吸引力的過程中,國內高校體現出的人才培養能力不足的問題較為突出。一方面,規模擴張降低了優勢學科的發展速度和人才培養質量,另一方面,並不科學的考核制度淡化了高校“育人為本”、“質量為先”的理念。在師資建設方面,雖然對教師高學歷的要求甚至超過了國外同類院校,但在對教師教學、科研以及實踐能力的要求方面,卻重視不夠。正是這些方面的不足,阻礙了國內高校提高自身吸引力的前進腳步。

  記者:作為一所國內一流大學,南京大學在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的成績引人注目,“十一五”期間,南京大學在推動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進程中取得了哪些成績?是如何克服國內高校建設過程中的普遍難點的?

  陳駿:“十一五”期間,南京大學首先在進一步優化學科結構和佈局方面下功夫,學科內涵得到顯著提升,文理工醫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值得一提的是,基礎學科的優勢進一步凸顯,部分優勢學科和方向已經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截至2010年10月,有9個學科進入“基本科學指標”(ESI)排名前1%。

  其次,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改革不斷深化。南京大學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根本,提出了“學科建設與本科教學融通、通識教育與個性化培養融通、拓寬基礎與強化實踐融通、學會學習與學會做人融通”的“四個融通”人才培養理念,通過探索“三層次體系”、“三三制方案”為核心的本科人才培養新模式,逐步構建了通識教育與寬口徑專業結合的具有國際視野和高素質創新能力的未來領軍人才培養體系。

  同時,高端人才的培養與引進機制逐步完善,教師隊伍結構更加優化,“大師+團隊”模式進一步推廣,隊伍建設成效顯著。基礎研究的優勢進一步凸顯,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加強,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水平明顯提升,産生了一批標誌性成果,已成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合作與交流再上新臺階。目前,南大已和30多個國家的200余所大學建立了合作交流關係,與50余所世界一流大學建立了緊密合作關係。

  記者:“十二五”期間,國內高校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應作出怎樣的努力?應從哪些方面增強自身吸引力?

  陳駿:總的來説,國內高校在提高自身吸引力方面的長期目標是建成“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的世界一流大學。要完成走向世界一流大學的轉變,國內高校必須在下個發展階段中,抓住機遇,完成跨越式發展。南京大學在下一階段的基本做法是:第一步,到2012年左右,學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創新、社會服務、國際交流諸方面形成顯著特色,文理工醫四大學科領域協調發展,整體辦學實力達到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的要求。第二步,到2022年左右,大部分學科在國內居於領先,某些學科接近世界一流大學水平,若干學科方向達到世界一流,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科技創新能力、師資隊伍水平等若干關鍵指標基本達到世界一流大學的水平。

  本報記者 鄭晉鳴

  專家觀點

  加大中國教育對外開放力度

  □ 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 楊東平

  構建與社會現代化相適應的新的人才培養模式,“開放性”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我國現行教育體系的突出弊端,就是教育和生活、學校與社會、理論與實踐、研究與生産、開發等相互脫離,學校教育缺乏行業、企業和社會的廣泛參與,缺乏國際化的視野,具有一種“關門辦學”的封閉性。

  《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為我們提出構建開放式教育體系的兩種主要的途徑。一是學校教育和實踐鍛鍊相結合。對於科技人才培養而言,這主要是進一步促進産學研合作,建立政府指導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多種形式的産學研戰略聯盟,促進高校與企業、産業的結合,促進科學研究與知識轉化、技術應用的結合。

  另一個重要路徑是國內培養和國際交流相銜接。曾有人説中國製造的電腦、電視、洗衣機是按照國際標準,全球通用的;但我們培養的工程師、醫生卻不能與國際標準兼容,難以在其他國家就業。這不僅意味著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等人才項目,同時意味著加大中國教育的對外開放,通過開放促進改革,學習借鑒國外現代大學制度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先進成果,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實踐能力和創造性思維。

  個性化發展將彰顯高校魅力

  □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機械工業集團公司董事長 任洪斌

  在全國,很多高校的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正悄然試點,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也在探索之中,“千校一面”的局面正逐漸改變。2010年10月,成都中醫藥大學從2010級新生中遴選40名學生,用傳統“師帶徒”的培養方式,實施個性化教育,培養優秀中醫。正是教育體制的不斷縱深,銜接了高等教育的“進口”和“出口”,既培養了學生的基本素質,又實現了他們的個性化發展、滿足了社會多樣化需求。教育管理部門應給予高校一定的自主權,比如在專業設置上國家出指導性意見,各學校根據自身基礎和傳統來決定哪些專業要辦,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方法等方面也應有自己的特色,以逐步增強中國高校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