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防災減災 打牢基礎最關鍵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13日 05: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2011年全國兩會

專題: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完善排灌設施,發展節水灌溉,加固河流堤防,搞好清淤疏浚,消除水庫隱患,擴大防洪庫容。通過幾年努力,全面提高防汛抗旱、防災減災能力

  加強適應氣候變化特別是應對極端氣候事件能力建設

  完善防災減災應急預案,加快山洪地質災害易發區調查評價、監測預警、防治應急等體制建設

  ——摘自政府工作報告

  關鍵詞:大興水利

  疏通枝節,打牢基礎,切實提高防洪抗旱能力

  近年來,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我國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率顯著增加,局部暴雨、山洪、超強颱風、嚴重乾旱等災害呈現多發併發的趨勢。

  安徽省碭山縣白臘園村黨支部書記劉瑞蓮代表説,面對水旱災害,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由於基礎水利設施建設滯後,不少地方仍未擺脫年年抗災、年年受災的被動局面。

  目前,我國部分江河的防洪能力還沒有達到規劃的設計標準,大多數中小河流防洪標準較低;全國還有4萬多座小型水庫存在病險問題,時刻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産安全;抗旱基礎薄弱,每年因乾旱,仍有4500多萬城鄉居民生活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經過多年的建設,我國在大江大河治理領域成效顯著,大型水利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現在水利最大的問題出在‘神經末梢’。”中國農林水利工會全國委員會主席盛明富委員認為,要想真正提高防禦洪澇旱等災害的能力,必須先從基礎著手,大力推進水利建設,並把重點放在基層農田水利建設和縣以下小型水庫及病險水庫上,徹底解決枝節不通的問題。

  盛明富建議,建立國家水利投入資金使用保障機制,確保有限資金用在基層、用到最需要的地方,避免發生“沒有錢的時候,都要錢;有錢之後,層層截留”的現象。

  安徽省水利廳廳長紀冰代表認為,必須落實責任主體,規範管理制度,改變沒有工程要工程,有了工程沒人管的局面,充分發揮工程效益。

  關鍵詞:監測預警

  重心前移,提高預警預報準確率

  泥石流、滑坡、山洪、地震等自然災害,具有突發性和強大破壞力。由於監測和預警能力偏低,預案體系不夠完善,這類災害往往造成人員傷亡和大量經濟損失。此外,由於土壤墑情監測站量少點稀,旱情監測評估和預測分析能力同樣滯後。代表、委員認為,防治災害應該重心前移,強化事前預防。

  全國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秦大河建議,進一步完善國家與地方綜合氣象監測網絡。繼續推進新一代天氣雷達系統工程、氣象衛星工程建設,加快氣象監測與災害預警工程建設,形成地面、高空、空間相結合的監測體系。

  提高預警預報精度,也是提升防災減災能力的重要方面。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委員表示,氣象部門將繼續把提高氣象預報準確率作為核心任務,強化對災害性、突發性天氣的監測能力,充分依靠科技進步、利用現代化手段,提高預報的準確率和精細化程度。

  一些代表、委員還建議,健全自然災害預警預報信息發佈網絡,加強自然災害早期預警能力建設。提高自然災害信息分析與應用服務水平,加強自然災害風險評估、應急評估、損失評估、社會影響評估、防災減災績效評估等能力。

  “有了好的監測預警措施,還必須明確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職責和分工。”鄭國光建議,統籌協調各級政府及其部門的氣象災害防禦工作,切實解決當前氣象災害防禦中存在的多頭管理、職能交叉、職責不清、管理缺位的現象。

  關鍵詞:全民參與

  強化防災減災意識,搞好物資儲備,提高自救能力

  “社區、鄉村等基層單位防禦水旱災害能力仍比較弱,缺乏必要的防災知識培訓和應急演練。”代表、委員認為,防災減災不能光靠政府,要發動全社會共同參與,形成合力。

  秦大河表示,必須大力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向公眾宣傳普及避險救災知識,強化幹部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提高群眾的避險自救能力。

  “應急物資儲備也要跟上,不能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盛明富説,有的地方多年風調雨順,幹部群眾就會普遍麻痹大意,滋生僥倖心理,這是防災減災的天敵。平時準備不足,一旦發生大的氣象災害,人們就會手忙腳亂,窮于應付。“必須加大投入,建立佈局合理、品種齊備、數量充足、管理規範的救災物資儲備體系,提升應急保障能力。”

  此外,現在農村大部分青壯年勞力外出打工,一旦發生洪澇和旱災,有的地方連最基本的救災力量都無法及時組織。盛明富建議,針對農村實際情況,地方政府要考慮建立相應的防災減災應急機制,成立專業的應急救災隊伍。

  一些代表、委員還建議,推動建立政府和社會協同的災害風險分擔機制,提高抗禦巨災風險的能力。比如建立健全災害保險制度,充分發揮保險在災害補償中的作用,拓寬災害風險轉移渠道,完善財稅、金融等方面的政策和配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