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文化界代表委員建言文化改革發展繁榮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12日 05: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2011年全國兩會

攝影:諶強 製圖:郭紅松

  發揮文化塑造“國魂民風”的功能

  【政府工作報告摘要】

  文化對民族和國家的影響更深刻、更久遠。要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文化需求,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

  革命紀念館要有真文獻

  國家一級美術師楊力舟委員:革命遺址是先進文化的重要載體,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現在許多紅色旅遊區片面重視修建紀念館、紀念碑或雕像,而忽略了文物陳列的重要性,實體文物缺乏,有限的圖片、影像資料質量不高,達不到感人效果。建議暫時不要急於大興土木蓋場館,而是先要盡力徵集展品;中央及省市的檔案館和文獻部門應大力支援地方,以徵集高質量展品,再現歷史場景,達到讓觀眾學習歷史、受到教育的效果。

  (本報記者 趙達整理)

  紅色文化要有新意

  軍事科學院研究員毛新宇委員:在文化多元的時代,大力弘揚紅色文化,對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意義重大。今年是建黨九十週年,我計劃為奶奶楊開慧拍一部電視劇。奶奶犧牲已經81年了,怎樣讓作品既有吸引力,又有新意,避免説教,是我最為關注的。

  (本報記者 趙達整理)

  讓文化創新“帶”轉型

  陜西省銅川市市委書記馮新柱代表:應把文化旅遊産業作為資源型城市轉型的突破口,通過不斷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加快轉型發展非資源型産業,以文化創新帶動城市轉型。

  (本報記者 姚曉丹整理)

  讓老區文化“活”起來

  湖北省黃岡市市長劉雪榮代表:中央關於發展紅色旅遊等重大決策,對促進老區的經濟建設發揮了重大作用。黃岡市把大力加強文化建設作為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興建和改造了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等一批標誌性文化工程,專項投入黃梅戲創作,組織開展免費“請市民看戲”活動,增強文化影響力。

  (本報記者 夏靜整理)

  用優秀文化“養”正氣

  民進中央副主席張帆委員:不少年輕人對於優秀的傳統文化缺乏足夠的了解,對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志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缺少深刻體會和身體力行的實踐。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要克服文化建設中存在的不足,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設計,從戰略高度深刻認識文化對於培養年輕一代的重要作用,把文化的教育功能充分發掘出來。

  (本報記者 梁若冰整理)

  讓公共文化服務的陽光普照基層

  【政府工作報告摘要】

  增強公共文化産品供給和服務能力,重點加強中西部地區和城鄉基層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實施文化惠民工程。

  農村基層文化建設急需科學指導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黃小同委員:當前,廣大農民對基層文化建設有需求、有激情、也有想法。而基層文化建設最急需的,就是政府的指導和扶持。在農村基層文化建設中要力戒形式主義,因地制宜,節約辦事。比如在中西部、邊遠山區農村,可以把基層文化活動場所的建設和基層黨組織的活動場所建設結合起來。要真正把目光投向基層,制定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方案,對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給予科學指導。

  (本報記者 戶華為整理)

  公共文化服務盡可能向下延伸

  民盟寧夏區委主委安純人委員:西部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還處在起步、培養階段,社區公共文化服務更是薄弱落後。應科學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根據當地人口分佈、區域面積、經濟狀況等因素科學佈局,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實現“普遍、均等、公益”目標。應盡可能將服務觸角向下延伸,進而實現資源共享。(本報記者 莊電一整理)

  文化項目也是民生項目

  黑龍江省鶴崗市市委書記杜吉明代表:鄉鎮文化站、農家書屋、社區圖書室、體育館、博物館、會展中心、數字電影院、全民健身公園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是文化服務項目,是符合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民生項目。在突出抓好産業項目、發展經濟、加快轉型的同時,應集全力建設好社會事業,造福一方人民。 (本報記者 朱偉光整理)

  民族優秀文化是文化建設的根

  【政府工作報告摘要】

  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加強文化遺産保護、利用和傳承。進一步繁榮哲學社會科學。

  優秀文化傳承不能變味

  北京京劇院一團團長王蓉蓉代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藝術價值和國際影響力,對於國民素質的提高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應加強對我國特色文化藝術的扶持和推廣,傳承很重要,尤其要重視原汁原味的傳承。京劇等民族戲曲、民族文化,一方面隨著時代變化要符合現代觀眾的要求,另一方面還是要保持原有的特色,如果只想著去迎合現代觀眾的需要也就變味了。

  (本報記者 張玉玲整理)

  保護地方戲曲應有整體方案

  山東省京劇院副院長宋昌林代表:地方戲曲院團投入不足、設備陳舊、市場萎縮、人才青黃不接、劇種不斷減少,應引起高度重視。建議推出保護地方戲曲的“整體方案”——制定地方戲曲中長期保護規劃;設立振興地方戲曲的專項資金;在主流電視廣播媒體設立地方戲曲專欄,加大宣傳;加強地方戲專業藝術院團建設,選擇有代表性的地方劇種,納入中小學課程體系;成立“地方戲曲研究會”,加強研究和指導。

  (本報記者 張玉玲整理)

  滿文申遺刻不容緩

  《讀書》雜誌執行主編賈寶蘭委員:滿文申遺刻不容緩。滿文從清代創制到推廣使用,經歷了300多年的歷史,形成了大量古籍文獻,包括檔案、典籍、碑刻等。然而今天,能夠看懂滿文的人寥寥無幾,而大量滿文文獻都記錄著珍貴的歷史和民族文化。整理和翻譯這些滿文文獻,可為清史、滿族史的研究提供第一手重要歷史資料。(本報記者 張雁整理)

  特色手工藝要保護更要走向市場

  貴州省玉屏縣簫笛廠廠長姚懿洲代表:玉屏的簫笛是具有濃郁少數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由於以前只傳內、不傳外的傳統,年輕人不願學習這項複雜的手工藝,導致簫笛一度瀕臨絕跡。但像簫笛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僅靠國家撥款來保護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打造成品牌,走進市場、走向世界,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本報記者 劉書永整理)

  文化産業有望成為支柱性産業

  【政府工作報告摘要】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積極推進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大力發展文化産業,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推動文化産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

  文化産業要打造完整産業鏈

  中央電視臺主持人崔永元委員:現在我們的許多文化産業還不能真正稱為“産業”,還未形成從前端至後端的完整鏈條。文化産業應為國民生産總值作出更大貢獻,建議國家的扶持不能僅停留在加大投資和宣傳層面上,更重要的是要讓所有藝術家知道什麼是創新,更注重文化産業的營銷,打造文化産業的完整産業鏈。(本報記者 李慧整理)

  力戒文化産業中的“反文化”傾向

  中國文聯副主席丹增委員:一些地方的文化發展,往往是政府很重視,表面很熱鬧,但公認的傳世佳作不多。根本原因在於,文化産業發展中的“反文化”傾向,急躁、浮躁、暴躁,在營造文化繁榮時,卻傷害了文化本身。對傳統文化的資源開發,不能急功近利,打著“開發”、“保護”的旗號,對民族文化任意曲解,甚至庸俗化、低俗化、媚俗化,破壞了傳統文化,糟蹋了遺留文化,歪曲了革命文化。我們有犧牲生態環境而追求經濟發展的教訓,不能再以犧牲文化價值追求利潤的最大化。

  (本報記者 李慧整理)

  建議儘快修訂《著作權法》

  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總裁聶震寧委員:我國現行的《著作權法》于1991年正式實施,之後進行過兩次小的修訂。近年來在著作權保護方面,內容産業與互聯網企業爭訟不斷,現行《著作權法》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當前形勢。建議儘快修訂《著作權法》,更有效地保護創作者和開發者的利益,解決實踐中産生的新問題,使我國文學、藝術和科學事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和繁榮。(本報記者 吳娜整理)

  莫讓會展業成“形象工程”

  雲南文化産業投資控股集團楊勁松代表:很多地方政府都成立會展辦,規格較高、綜合協調能力較強,但是,在會展發展的規劃上缺乏全盤的考慮,場館設施重復建設,造成了比較大的浪費。應引導地方政府結合産業優勢和行業優勢辦會展,而不僅僅是為“形象工程”辦會展。建議成立國家層面的管理機構,統一實施綜合管理職能;建議扶持國家級會展行業協會的發展,讓行業協會行使行業自律的管理能力。

  (本報記者 張玉玲整理)

  轉企改制不能簡單化

  民進貴州省委副主委謝彬如委員:我國東中西部發展水平不同,應有不同的發展規劃。一些地方文化體制改革中,採取一刀切方式,用統一的路線圖推進,不現實,不能將公益性文化事業之外的都劃入經營性文化産業,轉企改制,在提出文化發展方針時,應考慮到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本報記者 梁若冰整理)

  承擔起弘揚中華文化的神聖使命

  【政府工作報告摘要】

  加強對外文化體育交流與合作,不斷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讓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再展輝煌。

  説真話,做實事

  上海市作協副主席趙麗宏委員:文化界的政協委員要以嚴謹的態度和保護民族優秀文化的長遠視角來參政議政,説真話,做實事。比如“促進農民工子弟公平受教育”,這既是一個民生課題,也是一個文化課題,當所有的孩子都真正獲得公平受教育的權利,文化才能通過教育這個載體,在所有炎黃子孫的血脈中傳遞。(本報記者 文藝橙整理)

  創新,出版業的生命

  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總裁聶震寧委員:文化建設歷來具有傳承和創新兩大任務,創新是引領發展的動力,是出版業發展的源泉。建議:一要建立健全有利於創新性出版物生産的管理體制機制;二要建立健全有利於創新性出版物生産的經營機制;三要建立健全有利於優秀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體制機制;四要建立健全出版物社會批評機制。

  (本報記者 吳娜整理)

  建議組建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院長仲呈祥委員:目前文藝評論出現市場化、商品化、娛樂化的不良傾向。同時,各藝術門類雖然都有評論家,但缺乏貫穿各種藝術分支的整體研究。因而,需要有一個專業協會將各自為戰、相對鬆散的文藝評論隊伍聚魂凝神,使大家各司其職、互補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