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代表委員建言:宜居城市應是以人為主體之城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11日 06: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2011年全國兩會

專題: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本報特派記者 王海燕 談燕

  “短短 300米的路,車卻開了三刻鐘”,“上班路上堵了5個多小時”,“嬰兒車不敢推上街,灰塵太多、噪音太大”……當越來越多的人習慣於城市化所帶來的繁華和便利時,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諸多問題也相繼浮出水面,嚴重困擾著他們的生活。“十二五”期間,這些現代“城市病”正亟待“治療”。

  該如何應對“城市病”?兩會會場上,不少代表委員聚焦於此,對症下藥。

  規劃要考慮承載能力

  全國人大代表馬德秀説,在世界城市進程化當中,中國的城市化速度尤為突出,過去30年中,5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增長速度極快,超過其他國家。全球5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中四分之一在中國。預計2025年,三分之二的人口將生活在城市。“這將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挑戰。”

  代表委員們列舉種種“城市病”:缺乏自身特色,千城一面;水資源、土地資源出現緊缺;大搞形象工程,而基礎設施卻跟不上,供熱、供水、排水、排污設施依然老舊;人居環境惡化,突發事件無法自如應對,交通擁堵、空氣污染等現象相繼出現。面對這些城市化中出現的這些病態景觀,代表委員們表示憂慮,“有多少管理者既關注城市的面子,又關注城市的裏子?”

  全國人大代表沈志剛認為,社會的進步和城市的發展需要付出一些代價,在快速城市化過程中,“城市病”的出現也屬正常。“不過,城市佈局要考慮到城市空間的可承受能力,如果城市空間佈局不能得到有機疏散,造成‘攤大餅’的態勢,城市將不堪重負。”一些委員也指出,在城市化進程中,許多城市忽視城市發展規律,超越經濟發展階段和資源承受能力,提出不切實際的城市發展目標,給“城市病”埋下了隱患。

  “産業結構的總量、佈局決定了城市的承載能力。”在全國人大代表張全看來,城市規劃應秉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那種“攤大餅”式的、喪失功能協調的規劃佈局,遲早會導致“城市病”。馬德秀代表説,過去我們往往都是單向研究問題,應對城市病,就要有整體、系統的規劃眼光,進行多學科的交叉研究。

  “城市規劃要從實際出發,避免盲目攀比和照搬照抄。”全國政協委員李延聲説,城市建設如果一味求大求全,忽視整體規劃和百姓利益,就有可能變成“擾民工程”。他建議城市規劃可以動員和吸收社會各界廣泛參與,集思廣益,使規劃更科學,更得民心。

  硬體提升了,管理須跟上

  “同樣是人口規模超過1000萬的大城市,東京、紐約能治理得好,為啥我們治理不好?”沈志剛説,現在人聚集過來了,城市硬體設施也提升了,但城市管理還跟不上。他認為,治理城市病的關鍵在於城市發展理念的轉變,要從注重城市建設轉變到注重管理上來,提高城市運行的效率。

  沈志剛舉例説,一些馬路明明建得很寬,卻堵得水泄不通,這與道路設計無關,原因出在紅綠燈設置不合理,或者道口不允許右拐等等。還比如一些護欄、隔離道的設計好看卻不好用,讓市民行走不便。張全認為,交通不暢的癥結往往出在“最後一公里”、“最後一站”這一環節,這反映出城市缺少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缺少精雕細琢的配套管理。

  “城市管理要以人為本,而不是追求好看。”代表委員們認為,城市建設和管理中應讓“人”成為城市的中心,給人更重要的地位和考慮。有代表以英國伯明翰為例,上世紀60年代,伯明翰建了一個環市中心的高架道路,隨即造成市中心空氣污染、車輛密集等困擾。後來政府拆掉此橋,車少了,人舒適了,城市也變得更綠。“這種反向設計,即拆掉一些新建築恢復舊貌,就是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構建、完善城市。”

  “推進城市化進程中,增強人與人的互動、理解和寬容很重要。”代表們建議,要以人為本推進深度城市化,未來的城市發展應該打造更多宜居社區,在就業、醫療、教育、住房、社會保障等方面為居民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服務。沈志剛説,像治理交通擁堵這類城市病,就要從人性化的細節入手,根據市民的需要,制定相應交通優化控制方案,從過去的固態管理轉到動態管理上來,同時在方案制定中提高居民的參與度,充分聽取他們的建議。

  世博經驗是寶貴遺産

  世博會期間的“藍天白雲”,至今令上海市民印象深刻。張全説,除了老天給力,也和建立了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有關,正是打破了各自為政的管理模式,給大氣污染治理帶來一股清新之風。

  “對城市病,不妨開一劑‘世博藥方’。”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同濟大學教授蔡建國委員認為,上海世博會期間各國所展示的治療“城市病”的方法,以及上海為舉辦世博會積累的城市管理經驗,都是一筆寶貴的“遺産”。

  台北的垃圾治理經驗使得生活垃圾減量達67%;加拿大蒙特利爾市利用垃圾發電,歷時15年將垃圾場變為全市最大的公園之一;丹麥館倡導“人人騎自行車上班”的理念,讓人看到發展 “慢行交通”系統所帶來的綠色效應……談起世博會城市治理的經典案例,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黨委副書記、局長、全國人大代表洪浩如數家珍,“這些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可以少走彎路。”他説,24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展、超過7300萬人次參觀的上海世博會創造了世博會歷史上的多項歷史紀錄,攻克了平均每日有序調度約40萬人次客流的高難度城市治理課題,世博會期間很多行之有效的管理經驗都可以轉化為長效機制。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上海市委主委周漢民説,如何運用各種信息化、智慧化的成果,“治療”日常生活中的“城市病”,相關工作還需提速。

  “考核只看GDP,不能成為一流的國際大都市。”一些代表委員還建議,治療“城市病”,還要相應調整城市的考核指標體系,“過去總是用GDP、效率來考核城市,現在應提倡用綠色發展的考核指標。如果城市管理者能以居民的生活滿意度作為管理城市的理念,‘城市病’就能大大減少。”嬰兒車能不能上街,家長要視道路是否暢、灰塵是否多、噪聲是否大而定。世博會後,一個更切實、親民的“指數體系”——“嬰兒車指數”進入大家視野。一些代表建議,不倣用“嬰兒車指數”來衡量和提升城市宜居水平,也可作為考核城市的一個參考指標。

  (本報北京3月9日專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