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王曉:努力促進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融入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10日 16: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2011年全國兩會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2011年3月10日下午15時,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第四次全體會議大會發言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本次政協全會組織三場不同主題的大會發言,各黨派、各界別的委員就熱門話題,從不同的角度,通過大會發言的形式,提出具體的意見和建議。

    共青團中央書記處常務書記、全國青聯主席王曉發言的題目是《努力促進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融入》。以下為文字實錄。

  農民工是我國改革開放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的一支重要力量。據國家統計局統計,隨著農民工群體的代際交替,出生於上世紀80、90年代的新生代農民工已達到1億人左右。他們在為城市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面臨著進入城市易、融入城市難的問題。

  促進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融入,是共建共享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近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重視、關懷和推動下,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融入問題有了明顯改觀,但依然存在著許多難題。當前,由於代際轉換引發的收入與閒暇、與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與勞動強度、與工作條件、與職業發展之間選擇的變化在新生代農民工身上體現得更加明顯,新生代農民工在穩定就業、穩定生活和健康心態等方面出現了新的情況。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實現穩定就業、融入城市生活,並使其在時間和空間上合理有效銜接的系統性、艱巨性、複雜性前所未有,應當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在此,我代表共青團中央提出三點建議。

  一、不斷優化新生代農民工的成長髮展環境

  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社會環境是新生代農民工實現社會融入的重要前提。建議大力褒揚新生代農民工在創造財富、保證城市正常運行和群眾生活中所作出的不可替代的貢獻,廣泛宣傳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和以誠實勞動創造幸福生活的追求,發自內心地尊重他們的勞動、理解他們的艱辛,努力消除內心歧視、社會偏見和心理隔閡,真正把人文關懷轉化為關心尊重新生代農民工的實際行動。建議有關政府部門及社會組織在心理、文化、法律等方面為新生代農民工提供更加具體的幫助,為他們參與公共事務、志願服務等創造更多機會,引導他們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和積極健康的心態,自立自強。

  二、切實加強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

  穩定就業是新生代農民工實現社會融入的重要基礎。建議政府在繼續強化經濟政策對就業拉動作用的基礎上,完善培訓補貼等政策,加快構建企業主導、政府支持的農民工技能培訓體系,促進企業用工需求與培訓內容有效銜接,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同時,應注重引導新生代農民工充分認識市場經濟條件下,在較為穩定的崗位上學習提升技術技能水平的極端重要性,不斷提高職業適應能力和就業競爭能力。

  三、著力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水平

  穩定的生活是新生代農民工實現社會融入的重要保障。建議從農民工收入水平低和流動就業的現實出發,堅持低標準準入,完善社會保險關係轉移和接續辦法等制度安排,提升參保的便捷性。建議對用人單位為農民工參保採取更有力的約束性措施。建議引導新生代農民工充分認識短期利益與中長期保障之間的關係,提高參保的自覺性。同時,應關注新生代農民工同工同酬、住房、隨遷子女教育等問題,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建立完善應急救助機制,提高新生代農民工依法享有社會保障的水平,從制度層面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充分體現社會保障的公平價值取向。

  去年,各級團組織圍繞聯絡服務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向296萬名農村創業青年發放小額貸款1318億元;在非公企業和新社會組織中分別新建團組織113萬多個和13萬個,在新生代農民工大規模流入地建立60個省級、269個地市級、695個縣級駐外團工委並直接建立基層團組織10668個,聯絡覆蓋45869萬人;啟動實施“共青團關愛農民工子女志願服務行動”,結對幫扶農民工子女比較集中的學校2萬餘所,覆蓋農民工子女超過400萬人;以“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融入”為主題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共青團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面對面”活動,積極反映他們的普遍性利益訴求。下一步,共青團組織願與社會各界一道,積極協助黨和政府,圍繞新生代農民工的人格塑造、信念養成和能力提高,為他們在學習成才、情感婚戀、身心健康、社會融合等方面的普遍需求提供更多服務,引導幫助他們逐步適應和融入城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