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趙曉勇:提升基本醫療保障功能 提高基本醫療服務績效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9日 10:2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2011年全國兩會

提升基本醫療保障功能 提高基本醫療服務績效 

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工商聯主席 趙曉勇

  醫療保障,是社會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人民群眾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城鎮建立了面向企業職工和國家工作人員的勞保醫療和公費醫療制度,在農村建立了面向全體農民的合作醫療制度。改革開放以後,1998年建立了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2003年和2007年分別試點建立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這三項制度的建立,對於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城鄉二元結構、三制度分開運行、兩部門分別管理的醫療保障制度體系與管理方式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城鄉居民保障人群還沒有做到全覆蓋。現行制度中參保前提是“政府引導、自願參加”,實際工作中存在保障遺漏人群,大致分為三種類型:無繳費能力的貧困人群、未感受到疾病之憂的健康人群、無醫療費用支付之憂的富裕人群。

  二是不穩定就業人群其身份在職工與居民之間轉變,所屬不同類型的基本醫療保險卻不能隨之轉換,影響參保積極性。

  三是與日俱增的“城鄉兩棲人口”和流動人口對不能在全國範圍內流通使用的醫療保險管理與服務感到不便。

  四是城鄉人口身份隨著市場經濟發展正在變得模糊,截然分開的城鄉醫療保險制度、管理與服務難以適應城鄉居民實際需要。

  面對這些問題,圍繞“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提出的“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提出如下建議:

  一、提高國家保障能力,在廣覆蓋的基礎上實行國民基本醫療保險全覆蓋。我國基本醫療保險經過13年改革與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和工作基礎,保障人群已佔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的大多數,保障總人數已經達到12.67億,實施全覆蓋的時機已經成熟。建議將“職工應當參加”、“居民自願參加”、“政府補貼支持”的政策導向調整為“國家統籌保障、國民依法參保”,在“十二五”期間實施基本醫療保險人群全覆蓋。

  二、改革中央政府出資方式,為全民提供國家基礎保險資金。將當前中央政府為城鄉居民和城鎮職工分別提供不同標準、不同形式的“支持資金”或“補助資金”,集合成為全體國民提供標準統一的基本醫療保險基礎資金。適當提高中央政府投入佔基本醫療保險總費用的比重,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逐步增加投入,逐步提高國家保障能力。

  三、按照共同負擔的原則,建立疊加式保費籌措機制。建立國家為全體國民提供基礎保費、個人和用人單位繳納基本保費、個人和用人單位選擇繳納補充保費、地方政府屬地提供補助保費、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提供救濟保費,各類保費相疊加、職工保費在居民保費基礎上疊加的基本醫療保險經費籌措機制,讓每一個中國人都擁有基本醫療賬戶,都享有基本醫療保障。

  四、化繁為簡,集約高效管理基本醫療保險服務。目前,職工、居民、農民三類人群基本醫療保險分屬兩部門管理,雙軌制運行,存在個人保險關係流轉不暢、接續不便等弊端。優化管理辦法,提高服務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便捷服務群眾,應該刻不容緩地擺上重要議事桌面上來。建議加強基本醫療保險信息網絡建設和服務能力建設,建立政府一個部門管理、集中一個窗口服務、一張保險卡全國通用、城鄉一體化運行的基本醫療保險服務管理機制。

  五、利用價格杠桿,調節基本醫療消費行為。通過價格與服務調節就醫導向,引導就醫者小病進小醫院,大病轉大醫院。大力加強鄉鎮和社區醫療服務機構的服務能力建設,充分發揮其較低價格收費、及時方便就醫等優勢,突出發揮其在基本醫療中的“初次門診”和“初級保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