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北京市規定行政復議申請人可參與審案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9日 04:2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報訊 (記者溫薷)對於警告、罰款、責令停業等行政處罰,市民提請行政復議時首次擁有了“話語權”,可以參與案件的審理過程,並指定一名第三方專家作為審案委員。昨日,石景山區表示,今後行政復議擬在市民自願的前提下,全部實行公開審理。這在北京各區縣屬首次。

  行政復議引入專家團

  昨日,石景山區副區長司馬紅介紹,針對警告、罰款、責令停業等行政處罰行為,市民可以“上訴”到區政府,由政府適當審查並做出復議決定。復議決定包括維持、變更、撤銷三種,由區政府法制辦代替政府行使行政復議職能。

  由於政府存在袒護行政機關的嫌疑,石景山區創新成立了行政復議委員會。作為主管副區長,司馬紅和各委辦局負責人任常任委員;政府另外請10位專家,包括律師和學者為非常任委員,組成第三方參與行政復議過程的審理。

  申請人可指定專家審案

  與此同時,石景山區還賦予了當事市民一個新權利———免費指定某位第三方專家參與自己案件的審理。政府將會提供給市民一本專家團名冊,市民從中挑選一位,作為審案小組三名成員之一;另兩名由政府指定的專家和法制辦的工作人員組成。

  審理過程首次實現公開

  石景山區表示,審理過程將在北京各區縣首次實現“全公開”。當事市民、行政機關均可參與公開審理過程,回答審案小組調查詢問,還可現場“曬證據”,當面進行舉證、質證、辯論。

  “這種公開、面對面的交流,有助於行政機關更好地認識自身問題,從而主動規範自身的行政行為,提高行政執法水平。”司馬紅表示,當事市民也首次擁有了“話語權”,可以對自己受到的處罰當面提出質疑,表達訴求。

  據悉,在當事市民自願的基礎上,非涉案人員也可以旁聽審理過程。經過當事雙方的論證,行政復議委員會合議形成初步裁決意見,最後提交區政府裁決。目前,石景山區已經完成了行政復議公開審理的首個案件。

  ■ 對話

  過程公開提高政府透明度

  新京報:出臺這個機制最重要的原因是什麼?

  司馬紅:以前申請行政復議時,整個過程是完全封閉的,當事人無法參與復議過程,導致市民會質疑復議結果,認為政府部門之間存在天然的“血緣關係”。

  新京報:是否有人公開提出過這種質疑?

  司馬紅:沒有。但對於行政相對人來説,新的機制更有利於維護其合法權益。

  新京報:石景山區每年行政復議案件有多少,今後都能公開嗎?

  司馬紅:前年有20件,去年也有20件,今年截至目前有11件。我們想除了涉及隱私、泄密的案件外都公開審理。

  新京報:是否公開取決於當事人還是政府?

  司馬紅:取決於當事人。只要當事人申請公開,審理過程就必須公開。

  新京報:新機制是對當事人更有説服力了,還是復議結果可能改變?

  司馬紅:主要是審理的過程更加公開,政府的透明度提高了。而且,行政相對人首次在復議過程中有話語權,更利於公平和公正。專家學者的參與也會提高審理的質量和可信度。

  本報記者 溫薷

  ■ 專家觀點

  百姓看得明白判決才能服人

  “只有讓老百姓看得明白,判決結果才更能令人信服”。昨晚,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楊建順認為,該舉措可使行政復議的審理過程更加客觀合理。

  楊建順稱,行政復議審理過程由之前的封閉性,轉變為當事人親身參與的公開審理,使審理更全面客觀,審理程序也更合理。

  楊建順認為,由當事人指定的專家、政府指定的專家和法制辦的工作人員,組成審案小組,能使專家觀點互為制約,對所持觀點進行辯論和碰撞,而政府工作人員對兩種觀點的歸納、總結,使判決結果更公正。

  楊建順建議,政府機關有必要將新舉措的程序和規定,充分告知提請行政復議的市民。此外,政府有義務幫助當事人詳細了解專家團名冊中的專家情況,使其選擇更適合自己案件的專家。

  本報記者 石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