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專家解讀政府工作報告:社會和諧惠民生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6日 05: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2011年全國兩會

專題: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講協調:

  以人為本 平衡發展

  解讀人: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北京工業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陸學藝

  要以人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經濟越發展,越要重視加強社會建設和保障改善民生

  ——摘自政府工作報告  

  關鍵詞:民生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事業取得很大進步

  溫家寶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過去五年,我們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終堅持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相協調,圍繞改善民生謀發展。

  陸學藝認為,這一概括實實在在。各地方各部門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努力讓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住有所居,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事業加快發展,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人民生活明顯改善。

  “要以人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經濟越發展,越要重視加強社會建設和保障改善民生。”報告中的這些表述振奮人心,在會場上多次激起掌聲。這既是“十一五”的經驗總結,也是政府的鏗鏘承諾。

  關鍵詞:兩個7%

  不能以犧牲社會建設、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片面追求GDP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後五年,我國經濟增長預期目標是在明顯提高質量和效益的基礎上年均增長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實際增長超過7%。

  “這兩個7%,意義重大,對國計民生都有好處。和‘十一五’比起來,‘十二五’時期經濟增長預期目標有所降低。與此同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實際增長超過7%的目標,是比較高的。如果達到7.2%,十年就會翻一番,也就是居民收入十年增加一倍,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就。”陸學藝説。

  他説,這兩個7%,是“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的一個例證。

  以往有些地區、有些部門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曲解為GDP挂帥,以致以犧牲社會建設、農村發展、資源環境為代價而片面追求GDP。兩個7%明確了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的關係,對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有着特別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社會管理

  建立新型的社會管理體系,形成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因地制宜,分步推進,把有穩定勞動關係並在城鎮居住一定年限的農民工,逐步轉為城鎮居民。陸學藝説,這可以解決許多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對廣大農民工來講是一件大喜事。

  他認為,“十二五”期間,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達到2.2%,促進科技成果更好地轉化為生産力;2012年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達到4%。這兩個支出比例之高,是我國從來沒有過的,在發展中國家裏是比較高的,體現了政府對社會建設的日益重視。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強化政府社會管理職能,整合人口、就業、社保、民政、衞生、文化等社會管理職能和服務資源,實現政府行政管理與基層群眾自治的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

  “這有助於建立新型的社會管理體系,解決當前社會管理中的突出問題,創造一個既充滿活力又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陸學藝説,由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黨中央、國務院更加注重社會建設,更加注重民生,更加注重經濟與社會平衡、協調發展。這一轉變,將給中國社會建設帶來巨大活力和機遇,同時也將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本報記者 劉毅)

  重公平:

  就業優先 健全社保

  解讀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鄭功成

  堅持把增加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為全體勞動者創造公平的就業機會,五年城鎮新增就業4500萬人

  加快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摘自政府工作報告

  關鍵詞:就業優先

  “十一五”期間就業優先政策成效巨大,周期性失業問題從根本上得到緩解

  鄭功成表示,“十一五”期間就業優先政策成效巨大,城鎮新增就業5771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4500萬人。周期性失業問題已從根本上得到緩解。

  就業成就的取得,主要取決於對積極就業政策的強化與國家宏觀調控措施實施效果的提升。儘管2010年的就業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我國依然面臨着就業形勢嚴峻的挑戰,最主要的是就業市場上的結構性矛盾日益顯現,即就業難與用工緊張並存的現象已經從局部地區擴展到全國,並將持續相當一段時期。

  一方面,高校畢業生仍然是最主要的就業壓力群體,另一方面,用人單位對體力勞動者的需求又得不到滿足。這種狀況表明,就業結構性矛盾已經取代了以往的周期性矛盾,成為就業問題的主要方面。它較之以往更難解決,因為它不僅要求就業崗位數量上升,而且要求制度環境公平和就業質量提升。

  關鍵詞:公平就業

  盡可能實現充分就業,同時將公平就業擺到重要位置

  鄭功成認為,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就是要盡可能地實現充分就業,同時將公平就業擺到重要位置,實質上使就業優先戰略躍上新臺階。

  一方面,中央財政擬投入423億元用於扶助和促進就業,扶持勞動密集型産業、服務業、小型微型企業和創新型科技企業,提高城鎮化率,調整産業結構,加強公共服務業,加強職業技能培訓等,將能夠實現多渠道增加就業崗位;另一方面,通過進一步完善城鄉公共就業服務體系,重點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就業困難人員、退役軍人就業工作,並強化勞動執法,切實保障勞動者權益,構建和諧勞動關係,提升就業質量。同時,讓農民工安居樂業,將有力促進就業公平。還需要推進以同工同酬、穩定就業為目標的新一輪勞動就業體制改革,在化解就業壓力的同時實現就業質量的持續提升。

  關鍵詞: 社保全覆蓋

  未來幾年內我國社保體系將迅速覆蓋城鄉居民,並朝公平、普惠的方向邁進

  鄭功成説,2010年是我國社保體系建設在各方面均取得重大進展的一年。社保制度覆蓋面快速擴大,保障水平明顯提高。我國社保體系正在向普惠全民的方面快速推進,社保體系建設從長期試驗性狀態向定型、穩定、可持續發展的階段邁進。

  但是也要看到,當前的社保體系仍存在制度缺漏、水平偏低、差距巨大等問題。基本保障制度普惠全民的目標尚未實現,低保、醫保及社會養老保險水平仍然偏低,不同群體之間的保障待遇差距偏大等迫切需要深化改革。

  繼續提高保障水平,加快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保體系,是2011年的重要工作目標。城鎮居民基本醫保和新農保的財政補助標準要從120元提高到200元,企業退休人員的養老金連續第七次提高10%,農民養老保險制度覆蓋面擴展到40%,保障性住房建設目標為1000萬套等,再加上在其他社保方面的投入,全國社保水平在今年會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同時,國家已經明確提出“十二五”期間實現醫療保障、基本養老保險覆蓋全民的目標,如果再加上已經覆蓋城鄉居民的低保制度的完善,可以肯定,未來幾年內我國社保體系將迅速覆蓋城鄉居民,並朝着公平、普惠的方向邁進。

  (本報記者 王明浩)

  控樓市:

  保障安居 穩定價格

  解讀人: 中國房地産協會副會長 朱中一

  堅定不移地搞好房地産市場調控。加快健全房地産市場調控的長效機制,重點解決城鎮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切實穩定房地産市場價格,滿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

  ——摘自政府工作報告

  關鍵詞:改善

  許多低收入家庭圓了安居夢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十分務實,對群眾反映強烈的高房價問題沒有回避,並提出加快解決住房問題的三方面措施,抓住了核心。”中國房地産協會副會長朱中一説。

  他認為,安居才能樂業,安居才能安心。過去五年,是人民群眾住房條件明顯改善的五年。主要表現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進度不斷加快,覆蓋範圍不斷擴大,管理服務日趨完善。更多無力購買商品房、甚至租不起房子的低收入家庭,圓了期盼已久的安居夢。

  整個“十一五”期間,我國通過各類保障性住房建設,解決了1140萬戶城鎮低收入家庭和360萬戶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越來越多家庭購買了商品房,搬進新家,住房條件得以改善。截至目前,我國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已經超過30平方米,家庭住房自有率達到80%以上。與此同時,房地産業快速發展,在推動國民經濟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儘管老百姓對近年來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意見很大,但房地産市場的發展,政府解決住房問題的成就還是有目共睹的,應該客觀評價。”朱中一説,“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健全房地産市場調控的長效機制,意味着要繼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堅持一手抓住房保障,一手抓市場調控。”

  關鍵詞:3600萬

  “十二五”將建設3600萬套保障房

  “十二五”期間,我國將進一步擴大保障性住房建設規模。今年要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房1000萬套,中央財政補助資金將增加到1030億元。5年將總共建設保障性住房3600萬套,全部建成後,保障房覆蓋率將達到約20%。

  “國務院已經與各地政府簽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責任書,保障房建設是硬任務,必須完成。”朱中一表示。

  朱中一認為,在中央財政補助資金繼續大幅增加的情況下,加快建設進度還要保證地方政府的土地、資金投入到位。其中,關鍵是要嚴格落實土地出讓凈收益不低於10%投入保障房建設。去年,全國土地出讓收入毛收益達到2.7萬億元,但真正投入保障房建設的僅數百億元。要加強監督和問責,嚴格落實資金,保證建設任務如期完成。

  “5年以後,當保障房覆蓋範圍達到20%左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將會有進一步的改善。”朱中一説,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重點發展公共租賃房,有利於擴大保障房覆蓋面,緩解中低收入家庭、新就業職工和外來務工人員的住房難,意義重大。

  關鍵詞:決心

  政府將把調控進行到底

  朱中一認為,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建立房地産市場調控的長效機制,把增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建設和規範發展住房租賃市場放在重要位置提出,實際上是明確了住房市場“調結構”的目標,就是為老百姓提供更多用於滿足居住需求的住房。

  “我們一直在提倡先租後買、先小後大的理性住房消費觀,提倡租售並舉,這需要政府通過調控來引導。”朱中一説,不僅要大力發展以政府為主導的公共租賃房,更要盤活市場上的閒置住房,增加供應量。要達到這一目標,要加大房地産稅收制度改革力度,加快推進房産稅試點,對個人出租房屋給予稅收優惠等。房地産市場“調結構”如果做得好,將極大緩解市場供求壓力,緩解住房難。

  政府工作報告把建立健全對地方政府的考核問責機制提到了重要位置,提出對穩定房價、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工作不力,從而影響社會發展和穩定的地方,要追究責任。

  “報告強調這一點的措辭比較嚴厲,體現了政府把調控進行到底的堅強決心。”朱中一説,儘管地方政府有難處,但只要把老百姓的住房問題放在重要位置,就能克服困難。要把改善民生作為改革發展穩定的結合點,加快實現“住有所居”。

  (本報記者 王煒)

  促醫改:

  攻堅克難 回歸公益

  解讀人:中華醫學會黨委書記 饒克勤

  進一步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健全基本醫療衞生制度,加快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衞生服務的目標

  ——摘自政府工作報告

  關鍵詞:醫改惠民

  過去兩年三大醫改惠民舉措取得顯著成就

  政府工作報告肯定了醫藥衞生體制改革取得的成就。

  饒克勤認為,過去兩年,我國在探索建立基本醫療衞生制度,尤其在建立基本醫療保障、健全基層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實現基本公共衞生服務均等化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特別是新農合,覆蓋了絕大部分的農民。”

  基層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建設,讓城鄉居民看病更方便;基本公共衞生服務均等化在我國是首次提出,實現基本免費或減費,在實踐中取得了很大突破。

  “這些都是重大的惠民政策。短短兩年時間,取得如此大的進展,可見國家惠民為民的決心。今年是醫改三年實施方案的攻堅年,醫改的主線依然是圍繞解決百姓反映最強烈的問題,注重提高百姓的滿意度,增強幸福感。”饒克勤説。

  關鍵詞:基本藥物制度

  加大實施力度,確保用藥安全,切實降低藥價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在基層全面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建立完善基本藥物保障供應體系,加強藥品監督,確保用藥安全,切實降低藥價。

  饒克勤説,目前基本藥物制度已經在60%政府辦的基層醫療衞生機構全面實施,藥價平均下降30%左右。報告明確提出,今後我國還將加大推進力度,確保合理藥價,減輕群眾就醫負擔。

  “改革前,全國基層醫療機構主要靠藥品加成率來維持生存和發展。改革後,藥品加成率取消,基層醫療機構的生存成為問題。”饒克勤説,目前,國家明確了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後的多渠道補償機制,同時推行基層醫療機構綜合改革和績效工資,一些地方已有了較為成熟的經驗。

  “但是,基本藥物與基本藥物制度有聯絡,更有區別。”饒克勤説,比如糧食本身是商品,但國家的糧食政策是公共政策,保證城鄉居民人人有飯吃。基本藥物也是一樣,藥品本身是商品,但是基本藥物制度是公共政策,保證人們生病有藥吃,不至於買不起藥。“基本藥物的價格要保持合理價位,滿足城鄉居民的基本需求。”

  關鍵詞:公立醫院改革

  改革進入關鍵時期,改革目標是回歸公益性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鼓勵各地在醫院管理體制、醫療服務價格形成機制和監管機制等方面大膽探索。

  公立醫院是城鄉居民反映看病問題最集中的地方。“今年公立醫院改革將進入體制機制的攻堅階段。”饒克勤説,公立醫院改革的目標是回歸公益性,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重點是改革其籌資體制、支付制度等。

  第一,明確舉辦主體。舉辦主體既是公立醫院出資人,又是公立醫院公益性的責任主體,而醫院是實現公益性的載體。打個比方,公共汽車具有公益性(公用性),公共汽車出資人出多少錢貼補成本,決定其公益性大小。同時公共汽車公司必須講經營和成本。因此,籌資體制是公立醫院改革的關鍵之一。

  第二,加快公立醫院支付制度改革。目前我國醫療衞生機構實施的是按項目付費、按藥品加成付費。如果不改革,醫生收入還是與開多少檢查、開多少藥品挂鉤,必然造成醫療費用持續上漲。這項工作目前正在推進。

  第三,加快衞生系統的組織變革。現行的醫療服務體系呈畸形的“倒三角”,即越到大醫院越綜合,越到基層越專科,沒有形成規範的就醫流程和轉診制度。增強基層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促使醫療服務體系變為“正三角”,是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良方。

  (本報記者 李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