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工資增長將高於GDP漲幅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6日 05: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2011年全國兩會

專題: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今年把穩定物價總水平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全國物價調控目標設定為CPI漲幅4%左右。這和去年的調控目標相比提高了1個百分點,比去年下半年至今月度CPI最高點低了1.1個百分點。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認為,這既考慮了居民對穩定物價的要求和承受能力,又考慮了物價變化與經濟增長的內在聯絡。

  為何將CPI調控目標設為4%?

  綜合經濟發展和居民承受力

  今年全國物價調控目標設定為CPI漲幅4%左右。陳東琪分析説,國際金融危機後,政府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提出並實施一攬子刺激計劃。這種由緊轉松的政策很快扭轉了經濟下滑、失業增加的趨勢,負面效應是物價上漲。

  當然,二者之間有一個時間差。從具體指標看,GDP增速于2009年第一、二季度由降轉升,2010年第一季度上升到11.9%,CPI變化于2009年第四季度實現負轉正後呈現逐季上行趨勢,去年全年上漲3.3%。今年是經濟新一輪上升週期第二年,政府將今年的CPI上升目標調高一個百分點,提到4%左右。這既考慮了居民對穩定物價的要求和承受能力,又考慮了物價變化與經濟增長的內在聯絡。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認為,設定4%左右在於:一是政府預期今年的通貨膨脹壓力會遠遠大於2010年,如果把CPI目標設定過低,不僅距現實經濟生活會比較遠,央行要達到該目標也不容易;二是既然預期今年通貨膨脹率會較高,如果不調高CPI設定目標,那麼央行利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穩定物價時,就容易造成過度的信貸緊縮而影響實體經濟增長;三是調高CPI的設定目標,不僅表明現行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的務實性,也為央行靈活使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創造了條件。

  實現調控目標有哪些有利條件?

  糧食庫存充足有底氣

  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指出,國內糧食連續七年豐收,糧食庫存大大高於國際標準,肉、油、糖、棉花都有充足的國家儲備,再加上工業品總體供大於求,構成穩定物價的物質基礎。特別是黨和政府把穩定價格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實行省長“米袋子”、市長“菜籃子”負責制,這是穩定物價的工作基礎。

  中國人民銀行哈爾濱中心支行行長周逢民代表指出,今年的廣義貨幣供應量目標比去年的實際情況低了3.7個百分點,凸顯了國家穩定物價的堅定決心,有利於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三者的關係。

  陳東琪認為,綜合看,今年物價總水平可控制在宏觀調控預期目標附近,不會出現惡性通貨膨脹。除了以上幾點,其他有利的方面還包括:目前控制熱錢的效果逐漸顯現,外部流動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資本市場特別是藍籌股市場取向活躍,將會吸收部分資金,減緩未來通脹的壓力;最近幾個月的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消費者信心指數、投資項目開工量等指標都顯現下降收斂跡象,這會減少需求過旺的壓力;今年全國大部分地區都調低了經濟發展速度,投資需求增長會受到一些抑制;“基數效應”。

  哪些因素不利於今年物價調控?

  輸入性通脹影響加大

  據重慶市發展改革委主任楊慶育代表測算,今年全年CPI漲幅中,去年漲價的翹尾影響將超過2個百分點,新漲價因素將超過1.5個百分點。

  “由於國內和國外通脹壓力的疊加效應,今年物價調控的難度是很大的。”姚景源預計,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將繼續猛漲,輸入性通脹對國內的影響大於去年;國內流動性問題的解決需要時間,夏糧生産遭受嚴重乾旱,勞動力成本也在不斷上漲。

  易憲容認為,當前國內通貨膨脹高企的態勢並沒有多少改變。首先,當前消費品價格上漲的原因是交織疊加的,是多種原因所導致的結果,最根本的原因是前兩年流動性過度氾濫的結果。其次,如果國際原油的價格持續快速上漲,就一定會傳導到CPI上來。再者,居民銀行存款嚴重負利率,這不僅容易驅使居民把銀行的儲蓄拿到各種投資市場,進一步推高資産的價格,也是對居民儲蓄存款嚴重地掠奪。

  陳東琪還指出物價上漲的國際因素關鍵是美元濫發。美聯儲加快印鈔機運行,向全世界輸出美元,同時也向全世界輸出通貨膨脹。

  ■報告摘要

  物價總水平保持基本穩定

  要把穩定物價總水平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充分發揮我國主要工業品總體供大於求、糧食庫存充裕、外匯儲備較多等有利條件,努力消除輸入性、結構性通脹因素的不利影響,消化要素成本上漲壓力,堅決抑制價格上漲勢頭。

  要以經濟和法律手段為主,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加強價格調控和監管。

  一是有效管理市場流動性,控制物價過快上漲的貨幣條件。

  二是大力發展生産,保障主要農産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産資料的生産和供應。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

  三是加強農産品流通體系建設,積極開展“農超對接”,暢通鮮活農産品運輸“綠色通道”。

  四是加強價格監管,維護市場秩序。特別要強化價格執法,嚴肅查處惡意炒作、串通漲價、哄抬價格等不法行為。

  五是完善補貼制度,建立健全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挂鉤的聯動機制,絕不能讓物價上漲影響低收入群眾的正常生活。

  ■對話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

  穩定物價措施要打提前量

  記者:今年物價上漲的趨勢將會怎樣?

  陳東琪:以往經驗在一定程度上顯示未來趨勢。過去30年,GDP年均增長10%,CPI年均上漲5.5%,經濟增長和物價上漲的長期組合是“10+5”。去年,GDP增長10.3%,CPI上漲3.3%,形成“10+3”的宏觀匹配。今年,GDP增速如果能夠穩定在9%-10%以內,預計CPI漲幅可以控制在4%左右,這個宏觀匹配中的物價漲幅比去年略高,是因為今年經濟進入上升期第二年後,可供使用的老庫存已經消化完畢,持續擴大的生産和消費必然使物價上漲能量擴散。

  記者:有哪些因素導致物價上漲?

  陳東琪:主要有前期貨幣超常規投放,收入增加帶動需求增加,上遊産品漲價、工資增加使得成本增加,美元大幅貶值造成國際流動性氾濫並推動國際農副産品和大宗商品大幅漲價等因素。

  其中成本增加是個長期因素。從生産角度看,一方面原材料等上遊産品價格上漲;另一方面,人工成本增加。在這兩個成本增加中,工資增加更具合理性,因為前30年特別是最近十多年,勞動者報酬過低,工資增長既慢于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的增長,也慢于GDP增長。促使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協調,就必須提高勞動者報酬在GDP中的比重,就必須使工資增長略為快於GDP增長。預計“十二五”期間勞動者的工資增長將略快於GDP增長。

  記者:怎麼理解工資增長略快於GDP增長?

  陳東琪:“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主要由工資性收入和財産性收入兩項組成。農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基本沒有財産性收入。勞動者報酬或廣義工資,幾乎是這兩部分家庭的唯一收入。在這個情況下,要實現前面講的“同步”,就得使其工資增長比GDP增長略為快一些。如果工資增長和GDP增長一樣,勞動者報酬佔GDP的比重就不可能提高。

  記者:穩物價、控通脹最應該注意的是什麼?

  陳東琪:首先,要把“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這兩隻“手”結合好,也就是把市場調節和宏觀調控結合好;二是要注意預期性,出臺措施要打提前量,做好“預調”,不要等到物價很高時再下猛藥;三是要有針對性,對生産、流通、消費各環節的調控,要措施得當,不能一刀切;四是要注意“內調”和“外調”相結合,尤其要注意美國政策動向,在措施選擇上注意外部因素的對衝效應,在穩物價、控通脹中保證國家利益最大化,損失最小化。

  ■建言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

  設分類CPI方可準確“下藥”

  昨天,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際稅收研究會副會長、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應該設立根據不同收入水平群體的支出結構的分類CPI,這樣政府可以更好地了解物價水平,並針對性地找到控制通脹的對策。

  許善達説,不同收入居民群體對CPI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比如低收入群體對食品價格上漲的感受比較強烈。在總的CPI指標下,根據不同的收入群體,設幾個不同的CPI,物價情況就能反映得比較準確。

  許善達指出,GDP指標也有缺陷,它不能反映負面影響,比如環境污染、森林砍伐對氣候的影響。“十二五”期間的GDP設定為7%是一個信號,反映出政府要求追求質量而不是數量。

  本版采寫綜合本報記者周宇 高晨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