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吳焰:轉變公共服務提供方式 高效利用社會資源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5日 14: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2011年全國兩會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3月5日下午14:30,政協委員談協調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全國政協委員蔡繼明、王健林、錢克朋、李成貴、吳焰出席並回答記者的提問。中國網絡電視臺進行視頻圖文互動直播。

    [中央電視臺和中國網絡電視臺記者]我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提給吳焰委員,我們注意到您今天提了一份關於全民醫保體系建設“湛江模式”的一份提案。在您看來,它對我國醫療保障體系建設有什麼借鑒和啟迪意義呢?第二個問題請問蔡繼明委員,在城鎮化的進程中,一些地方出現了農民“被上樓”的現象,農民進城以後既失地又失業,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呢?

    [吳焰]謝謝你。關於“湛江模式”,因為時間關係我就不重復它的含義和操作模式了。“湛江模式”有幾個需要我們關注的本質性的東西,在總理今天做的工作報告當中明確講到,要轉變公共服務的提供方式,這句話聽起來似乎很簡單,但我認為它有著深刻的含義。

    [吳焰]以往我們公共服務的提供,政府似乎願意大包大攬,我們能否以一種新的方式,以高效率地利用社會資源的方式來向社會公眾提供這種服務。“湛江模式”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就是政府自身的職能發生了轉變,把自身定位在統籌協調的職能上,然後它面向社會,利用社會資源參與進來,這樣資源有效的配置,一方面使政府定位在服務和有限的職能上,而不是無限和大包大攬,社會資源得到了很好的利用。

    [吳焰]其二,“湛江模式”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打破了城鄉二元結構的分割,以往我們講城鄉二元結構對於農村的保障往往有一個習慣性的思維,就是它可以滯後於城鎮,這是在傳統上、歷史上形成的差異。但是湛江作為一個人口基數比較大的地方,農村人口占比很高,700多萬人當中500多萬人是農村人口,財政實力又不是很強。

    [吳焰]在這種情況下要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居民均等化的醫療保障服務,對一個財政實力不強的地方來講非常難做到。

    [吳焰]但是也正因為它轉變了思維,它引入了一種市場化的手段和機制,比如金融保險工具,使得它在有限的資源情況下,老百姓沒有多花一分錢,政府財政也沒有多花一分錢,但是城鄉居民在同等條件下的保障範圍擴大了,保障額提高了。

    [吳焰]此外,這個模式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它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目前新農合是相對滯後的方式,報銷滯後,它是完全陽光透明公開,整個過程城鄉居民在住院和接受醫療的過程當中能夠了解到他所有費用的開銷,社保部門能夠知道,提供這種服務的專業健康保險公司,比如中國人保的健康險公司也能知道,錢花在什麼地方就一目了然了,並且農民在離院的時候一切了結。

    [吳焰]我們認為這個模式具有觀念和體制層面的創新意義,尤其是對應著“十二五”,公共服務均等化應該引起我們關注的。我們也看到,前不久中央領導同志對“湛江模式”做了批示,謝謝你。

    [蔡繼明]在城鎮化進程當中必然涉及到土地空間的擴展。這些年來我們國家城市化空間擴展的速度遠遠超過了人口城市化的速度,但是這種城市化道路實際上受到18億畝耕地紅線的限制。

    [蔡繼明] 因此,在城市裏出現了各個地方都在大拆大建,有的地方提出“三年大拆大建大變樣”,目的就是在原有的土地進行拆遷,騰出新的土地用於商業開發。

    [蔡繼明]在農村裏出現了拆舊村建新村,舊村改造,這裡面確實出現了一些農民“被上樓”的情況,對這種情況首先按照剛剛溫總理做的政府工作報告,農民進城或者是留鄉應該是自願的,至於在農村的農民是願意上樓,還是願意住自己的平房,也應該照顧他自己的意願。

    [蔡繼明]舊城改造,如果多數人我們可以確定一個相應的比例,比如90%。如果多數人都同意上樓,還有一個是不是存在少數服從多數,如果多數人不願意上樓,不能強迫他上樓。另外,要看農民上了樓,他的生活方式和生産方式是不是改變了,如果上樓以後對他的生産、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特別是上樓以後,樓房建設的成本和上樓之後的各種費用,包括水、電。

    [蔡繼明]第三,新農村的建設是不是立足於長遠。隨著大量人口進城,農村已經出現了很多空殼村、空殼鎮,沒有多少人在那裏居住,我們過去建的房子大概10年、15年為一個週期,現在建築標準、建築質量都提高了,也許30年,我們設想30年之後農村還有多少勞動力呢?因此,這種農民上樓我們還是應該慎重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