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電影界政協委員解疑年産526部國産電影近半蒸發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5日 00: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2011年全國兩會

  兩會訪談:年産526部國産電影,一半人間蒸發?——電影界政協委員解疑釋惑

  新華網北京3月4日電 2010年,中國故事片産量達526部,僅次於印度和美國。然而,526部影片中走進影院的只有260部左右,剩下的一半似乎都人間蒸發了。即使在進過影院的影片中,又有大量過了一兩天就被撤下,被業內戲稱為“影院一日游”。

  這麼多電影無法走入影院的原因究竟何在?這是不是一個正常現象?它們都去哪兒了?我們請在京參加全國兩會的電影界政協委員來解疑釋惑。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電影學院院長張會軍認為,這是中國電影産業結構的問題,瓶頸在於國內銀幕數還是太少。

  來自廣電總局的數據,2010年中國新增銀幕1533塊,平均每天新增4.2塊銀幕,全國城市影院銀幕總數突破6200塊,保持了多年的快速增長。然而,這與市場的容量還有很大差距。

  據了解,美國平均8000人就擁有一塊銀幕,韓國也達到了2萬人擁有一塊銀幕的水平。在中國,以城市人口計算,目前平均10萬人以上才擁有一塊銀幕。即使在銀幕數處於全國領先的北京,也僅僅達到了3.4萬人擁有一塊銀幕的水平。

  “就好像到飯店吃飯,顧客就趕時髦都要吃某一種東西,比如我就看《非誠勿擾2》《讓子彈飛》。電影院就是什麼掙錢我就賣什麼,根本顧不上其他那些影片。”張會軍委員説,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途徑還是鼓勵多建影院,增加銀幕數量。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李前寬認為,觀眾看不到更多國産電影這個現狀的責任主要在影院的經營者。現在電影院線一股腦地瞄準大明星、大製作,而大部分年輕導演的作品不可能有大明星、大宣傳、大製作。

  “現在院線幾乎只關注商業大片,這是我們電影人歡迎的但不完全支持的,我們希望還要關照一下中小規模的影片,因為中國電影大部分還是中小製作,特別是許多年輕電影人的製作,我覺得視野應該開闊一點。”李前寬委員説。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長王興東則更多地從電影創作者的角度分析這個現象。他説,任何的文藝作品都有質量高下之分。在市場容量一定的情況下,優勝劣汰是市場的自然法則,那些無法吸引觀眾的影片自然無法走入影院或者停留較長時間。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導演尹力則給出了另一個角度的解釋。1996年1月1日,廣電總局電影頻道開播,成為國産影片除大銀幕外與觀眾的又一個重要對接窗口。

  “但是短短幾年,電影頻道把電影界拍了30多年的電影全部播完了,然後重播,但是播了三遍五遍以後,支持這個頻道的主要片源就變得匱乏,應運而生的就是電視電影的概念,用拍一個上下集電視劇的容量,專門供在電影頻道播出,這就變成了我們所謂的電視電影。”尹力委員説。

  他説,事實上,每年中國生産的數百部故事片,專供電影頻道播放的佔了相當數量。“所以它在很大程度上付諸觀眾最終的介質不是院線,不是銀幕,是電視”。(參與記者:白瀛、史競男、余曉潔、華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