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生態移民35萬群眾 徹底拔掉西海固窮根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4日 23: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2011年全國兩會

    新華網北京3月4日電(記者杜曉明、陳曉虎、劉泉龍)全國人大代表、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毅4日下午在寧夏代表團駐地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十二五”開局之年,作為西部省區的寧夏提出建設和諧富裕新寧夏的目標,決定投資105億元,啟動寧夏“十二五”最大的民生工程--西海固生態移民工程,下決心解決西海固地區35萬貧困群眾的生産生活問題。

    西海固地區包括寧夏中部乾旱帶和南部山區8個縣(區),這裡山大溝深、十年九旱,邊遠貧瘠,素有“苦瘠甲天下”之説。

    張毅説,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西海固地區的發展。上世紀80年代以來,這一地區相繼開展了“三西”建設、“八七”扶貧攻堅、整村推進扶貧開發等扶貧開發工程,累計異地搬遷66萬人。西部大開發十年來,特別是“十一五”時期,寧夏各項事業發展進入歷史上最好、最快時期,西海固地區的面貌也不斷發生新的變化。但寧夏總體上還是一個欠發達省區,特別是西海固地區發展基礎薄弱,生存條件艱苦,生態環境脆弱的狀況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目前還有105萬多扶貧對象,佔寧夏總人口的1/6,貧困比例之高、貧困程度之深,也可稱“甲天下”。

    張毅強調,面對加快發展與脫貧致富的雙重壓力,到2020年寧夏要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任務十分緊迫,難度可想而知。自治區黨委、政府舉全區之力實施生態移民攻堅計劃,正是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體現。

    張毅説,這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既是寧夏“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民生工程、扶貧開發工程,也是一項重大的生態保護工程、山川互濟工程,同時還是惠及全區、拉動內需的重大投資項目,更是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這關係到寧夏社會和諧穩定,關係到寧夏整體上能否如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張毅説,即使砸鍋賣鐵,也要把生態移民這項民生工程幹漂亮,把西海固地區的窮根徹底拔掉,讓35萬貧困群眾徹底擺脫生存困境,與全區人民一起走上共同富裕之路,真正做到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寧夏生態移民攻堅計劃涉及9個縣(區)91個鄉鎮、684個行政村、1655個自然村,採取山區川區結合、城市鄉村結合、有地無地結合、宜工宜農結合、集中插花結合等多種移民形式,縣內有條件的地方調劑安置佔35%,全區統籌向沿黃經濟區安置佔65%。到2015年,把這些貧困群眾全部搬遷到近水、沿路、靠城等發展條件較好的區域,再用5年時間幫助他們發展致富,確保與全國、全區人民同步進入全面小康。

    張毅向記者描繪生態移民工程的宏偉藍圖:對這些祖祖輩輩生活在山大溝深地方的群眾來説,新的生活之門即將開啟。居者將有其新屋。按照科學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鮮明的要求,規劃建設移民住房7.9萬套407.5萬平方米。

    耕者將有其良田。規劃開發農田25.5萬畝,改造農田32.6萬畝,按照節水灌溉的要求,配套建設農田水利設施,川區重點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山區重點發展旱作節水和集雨補灌農業。

    發展將有新天地。採取戶籍改革、勞務産業技能培訓等措施,促進移民到沿黃經濟區、重點城鎮、工業園區、産業基地務工就業。

    致富將有新途徑。規劃發展設施農業4.6萬畝,養殖暖棚1.6萬座,特色種植業53.5萬畝,大力發展移民安置區設施農業、特色農業。

    生活更有新保障。在移民安置區統一配套建設水、電、路、氣、通訊、商貿等基礎設施和教育、文化、衛生、廣播電視等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建設安置區主幹道816公里、巷道2694公里;新(擴)建教育設施30.1萬平方米;建設村級(社區)活動場所5.2萬平方米。到2020年實現脫貧致富,移民人均純收入接近全區平均水平,安置區公共服務能力達到全區平均水平。

    張毅強調,西海固地區佔寧夏總面積的65%,回族人口占全區回族人口的59%。實施生態移民攻堅計劃,將使西海固遷出區300萬畝土地用於恢復生態,造就令人嚮往的“旱垣綠洲”美景,使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和諧發展,實現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建設和諧富裕的新寧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