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馮驥才委員:莫讓“非遺”保護變成“面子過程”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4日 10: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2011年全國兩會

  新華網北京3月4日電(記者史競男、崔清新)“中國剪紙是不是世界文化遺産你知道嗎?”“中國書法是什麼時候成為世界文化遺産的?”“‘非遺’保護究竟是誰在保護?在哪保護?用什麼方法保護?”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拋出了連珠炮似的提問。

  自2006年起國家設立“文化遺産日”以來,全社會對文化遺産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包括法律保護、名錄保護、傳承人保護、博物館保護、教育保護、假日保護等在內的文化遺産保護體系已經初步建立。“但‘非遺’保護依然存在很大的問題,目前對‘非遺’的保護並不理想。”馮驥才委員説。

  在他看來,近年來各地興起“申遺熱”,個別地方政府“重申報”卻“輕保護”,“非遺”保護已進入一種怪圈。

  “現在已有很多文化遺産進入國家保護名錄,然而文化遺産一旦被發現、認定,就很容易陷入政績化、産業化、同質化的怪圈。”馮驥才委員認為,當前文化遺産保護存在多種怪現狀,一是文化遺産申報與地方官員政績挂鉤的現象非常普遍。二是很多文化遺産被産業化,這其實也是一種“異化”。“我們很多傳統文化都是傳統手工業性質,如果不按照原有的産業性質發展,而是作為文化資源去追求利潤最大化,這樣就變質了。比如皮影、剪紙等等,原本是手工製作,現在為了賺錢變成用機器製作。農耕時代的手工文明變成了工業時代的機器文明。”三是文化遺産進入市場後,還會出現同質化的現象,失去自己的特色。

  “這些都是對文化遺産的傷害,我認為我們的文化遺産保護出現了新一輪的‘破壞’。因為保護文化遺産的目的是保護人類文化的多樣性,這樣背離了保護的初衷。”馮驥才委員説。

  馮驥才委員呼籲,文化遺産保護不能淪為熱衷於“鋪張”和“造勢”的“面子工程”。政府部門作為文化遺産保護的第一責任人,要切實擔起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