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視頻 >

[視頻]省部長訪談錄:專訪江蘇省委書記 羅志軍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3日 21:1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省部長訪談錄

 

  記者:就在不久之前,中國的國內生産總值躍居世界第二,成為了熱議的話題。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個新的經濟指標值得關注。2010年,也就是“十一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中國境內有兩個地區的GDP(國內生産總值)指標,實現了4萬億的突破。相信在很長的時間之內,4萬億會成為衡量中國區域經濟發展重要的一個GDP(國內生産總值)的指標,那麼這兩個新貴之一就是江蘇省。江蘇如何實現這樣的成績,數量背後質量如何,未來江蘇又會走出怎樣的一條路?今天我們專訪中共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

  羅志軍簡歷:

  1951年11月生 遼寧淩源人

  1995年  任江蘇省南京市副市長 

  2002年  任中共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   

  2003年  任中共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

  2008年  任中共江蘇省委副書記、省長   

  2010年  任中共江蘇省委書記 

  記者:我第一個問題和數字有關,應該是四三二一這四個數字,我這麼一説您是不是馬上就能反應出來我們要談什麼。肯定就是起來的江蘇GDP(國內生産總值)突破了4萬億,第三次名列第二,第一次進入到4萬億俱樂部,這樣的一個數字對您來講,來的是早了?正當時?還是來的比想象要遲一些?

  羅志軍:你這個數字確實很準確,對我們來講,這個數字應該説是在預期之內,但是來之不易。因為江蘇的發展一直是保持了一個比較平穩、較快的狀態,但是我們也沒預料到會發生金融危機這樣的情況,因此從正常的發展角度講,它比過去肯定是要慢一點。

  記者:怎麼實現轉危為機呢?

  羅志軍:可以説動手早是我們應對危機的最好的一個應對良方,我也覺得是成本最低的一個應對手段。

  記者:可不可以再具體地舉一個例子來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動手早來應對危機?

  羅志軍:我可以舉一個無錫國棉一廠的例子,當時在金融危機發生的時候,國棉一廠它是最早感受到壓力的廠,當時是中央領導同志去檢查工作,他們的廠長向中央反映了這個情況,當時在全國還沒有對這個問題引起一致的看法,但是端倪已經出現,他們就提出了現在遇到很大的問題。當然領導同志經過調研以後,看到了問題的産生,而且果斷地提出了提高退稅率的問題。

  解説:江蘇,在整個“十一五”期間,是中國利用外資最多的省份。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它所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但是面對國內外環境的複雜變化,江蘇“見事早、判斷準、行動快”,全力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較快扭轉了經濟增速下滑趨勢,呈現出創新引領、增長較快、質量提升、結構優化、後勁增強、民生改善的良好態勢。到2010年,全省國內生産總值達到40903億元,年均增長13.5%;人均國民內生産總值從3046美元提高到7700美元。主要經濟指標均創歷史新高,“十一五”規劃中“確保經濟平衡較快增長”的目標得以實現。

  記者:説到經濟指標,我們既要看數量,又要看質量。4萬億是一個數量,質量上的話,我看到有一個指標是説江蘇省是城鄉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這是非常讓人高興的一個數字,如何實現的呢?

  羅志軍:這個問的特別好。我覺得我們更重要的不是看4萬億,也不是看全國第幾,我們更重要的是看我們老百姓得到了多少實惠,我們的發展是不是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達到了我們的預期,總書記多次問過我們這個問題,能不能在解決快速發展的同時,不但不擴大而且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像我們昆山、蘇州的數據表明,這個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記者:這又是怎麼做到呢?

  羅志軍:我想當時我們是三個方面的入手,第一是把城鄉五個一體化緊緊抓在手裏,來減少城鄉之間在五個方面具體的差距。第二,我們更多的資金和財力傾斜向農村,使他能夠明顯地感受到比城市所得到的優惠要多,他才能更快。第三,我們在整個扶持政策上,或者叫支持政策上更多地向農村去傾斜,通過這樣的一個總體工作的推進,實現了我們的預期目標。

  解説:“十一五”期間,江蘇農業連續增産,農民收入不斷增加。到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已達9118元,同比增長13.9%;不僅進一步縮小了城鄉收入差距,而且自1997年以來,第一次出現了“收入增幅”農村高於城鎮2.3%的新局面。在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小的同時,江蘇的區域協調發展,也在“十一五”期間取得了顯著進步。過去長期欠發達的“蘇北”地區,在“十一五”期間,也實現了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連續5年超過全省平均水平的歷史性突破。

  在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的“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原則與目標,這在江蘇已經有了生動的實踐和明顯成效,其中,羅志軍對於人的變化尤為高興。

  羅志軍:我記得我們到宿遷,宿遷過去一直是你只要去,領導同志去,他跟你都是要錢,要政策、要項目,這個不行,那個不行,你現在去有一個塑像,是一個大拇指的塑像,過去是我不行,我窮,我不行,現在是我行,我能,我成功。他這個口號講的是非常明了的,讓人家一看,就是兩個時代的變化。現在宿遷的整個財政收入,整個幹部群眾的精神面貌那和過去都不可同日而語了。

  記者:這種均衡的發展,不管是城鄉的均衡,還是南北的均衡,您覺得關鍵的一個理念我們體現的是什麼?

  羅志軍:我覺得最主要的還是科學發展觀的指引,從過去更快,到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以好字當頭,我覺得這一點是我們實現這個目標的最重要的因素。推動社會經濟加速協調發展,在江蘇還有一個全省7600萬人為之奮鬥的目標,叫做“兩個率先”,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這既體現著江蘇敢為人先的氣魄,也體現著江蘇“落實科學發展、堅持以人為本”的堅定決心。

  “十二五”規劃中,江蘇依舊在“富民強省”的既定目標下,把“富民優先”做為重要方針。始終將中央提出的“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産率提高同步”的要求,作為評價工作成果的重要標準。

  記者:您提出來要在7年的時間裏面,實現居民收入翻一番,7年這是怎麼核算出來的一個時間?

  羅志軍:這是7年倍增計劃是我們“十二五”的建議和“十二五”的規劃,我們作為一個改善民生的最主要的工作目標提出來的,我們是按照我們的生産力水平發展的標準來核算出來的,這個倍增我們提出是不變價的倍增,要刨除物價上漲的因素,使老百姓實實在在地得益、受惠。我們也認為這是我們推動科學發展,建設美好江蘇,落實兩個率先的最重要的一個衡量目標。

  記者:一個地方的特色和一個地方的人的性格會有關係的,江蘇走到今天這樣的一個非常好的發展的態勢當中,您覺得江蘇人的性格哪些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羅志軍:我覺得江蘇一個是務實,江蘇人這是最好的一個表現。另外,江蘇我剛才説其它資源不豐富,水資源最豐富,水的這種性格在江蘇人的性格當中也有很多的體現,不僅僅是柔情似水,它可以水滴石穿,上善若水,他的這種堅韌不拔地向好,處事務實低調,但是非常講究實際,非常講究效果,不是張揚的性格,支撐了我們在這個方面有很好的基礎。

  記者:這也是您個人的一種對個人風格的要求嗎?

  羅志軍:也是我長期在江蘇工作,可能也受了這方面的渲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