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視頻 >

[視頻]走訪台灣援建四川震後新居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2日 21:3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海峽兩岸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海峽兩岸):  

    主持人:歡迎您繼續關注《海峽兩岸》。四川是2008年“512汶川地震” 重災區,目前災後重建工作已經進入收尾階段。在四川省眾多災後重建項目當中,包括學校、居民區等,都有台灣同胞捐助。日前,《海峽兩岸》欄目記者在災後重建三週年前夕,走進四川地震災區,對台灣同胞援建的兩個居民區進行了採訪。

  解説:2月底的都江堰市,已經有了幾分早春氣息,這座在“512汶川地震”中受災的旅遊名城,經過近三年建設,已經恢復了往日生機。

  由全國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發起籌建,大陸台資企業和台灣同胞捐資近9000萬元人民幣興建的台灣愛心家園,就在距離世界文化遺産——都江堰僅三公里的灌口鎮外北街靈岩山腳下。

  走進台灣愛心家園,記者看到,這裡的房子都是統一的6層樓建築,灰白相間的色調和不遠處的靈岩山,構成了一幅和諧畫面,小區裏環境整潔,綠化也不錯。

  愛心家園是台灣同胞捐助四川地震災區的最大項目,也是都江堰市災後重建的重點安居工程,建築質量究竟怎麼樣?在台灣愛心家園技術總工、都江堰建築一公司工程師黨仁志的帶領下,記者來到其中的一個單元,黨仁志告訴記者,台灣愛心家園的抗震標準是很高的,達到八度設防,包括樓梯間的設計,也完全符合抗震要求。

  黨仁志:這個樓梯間從抗震要求來講很好。什麼原因呢?本來就是全現澆,整體形狀,形成一個整體結構,而且像這些梁,基本上都是貫通,形成一個抗震面。別説抗震,來自於任何方面運動,衝擊力,都不會受影響,都是整體。

  解説:黨仁志介紹,愛心家園每個單元,每一層都是四戶,其中1到5樓,面積是78.36平方米,6樓面積稍小一些,也有75.13平方米。

  黨仁志還告訴記者,愛心家園每一戶,在戶型設計上,除了6樓少了一個小陽臺,其它方面都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兩個臥室。

  一個方方正正的客廳,連接一個小陽臺,採光充足。一個廚房,一個衛生間,其中廚房、衛生間都是明廚明衛,衛生間還是乾濕分離。在參觀過程中,記者發現,室內除了衛生間裏有一面後裝墻可以拆,其它墻壁都是承重墻。

  黨仁志:這個墻的厚度是240厘米,抹灰,一邊是20厘米,加起來就是280厘米。

  解説:而從客廳通往臥室的地方,還設計了一個看似浪費空間的長廊。

  黨仁志:這個墻設計上考慮,這個巷道,它起抗震要求,抗震作用,起到相當作用。

  記者:怎麼起到抗震作用?

  黨仁志:由於兩邊是承重墻,它相互減力,就起了抗震作用。

  解説:黨仁志介紹,這樣的細節設計,看似浪費了空間,實際上也是出於抗震考慮。愛心家園從開始施工到最後竣工,只花了10個月時間,但是驗收卻花了2個月時間。從房屋整體構造,到很多細節設計,無論是設計者還是建築方,都花費了很多心思,其中符合抗震要求,無疑是需要考慮一個主要因素。

  黨仁志:這個房子如果再發生地震,我可以説這兒住的老百姓,放放心心,絕對不會房子跨塌,絕對不可能,絕對是站著出去,不可能是倒著出去。我説這話意思很簡單,就是人不會有傷亡。

  解説:物業公司人員介紹,台灣愛心家園共有14棟住宅樓,可以容納744戶居民,今年1月中旬正式舉行了落成典禮,當時海協會常務副會長鄭立中和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廉,參加了落成典禮。高孔廉表示,台灣民眾深情轉化為堅固建築,台灣愛心家園是兩岸攜手合作成果。鄭立中表示,台灣愛心家園凝聚著廣大臺商臺胞對災區濃濃愛心,見證了兩岸相濡以沫骨肉深情。

  物業公司人員告訴記者,台灣愛心家園744戶居民,目前已經入住了451戶,其他住戶正在進行裝修。那麼這些在“512汶川地震”中受災家庭喜遷新居後,生活情況怎樣呢?記者到幾戶居民家中走訪。在劉瓊英家,記者了解到,劉瓊英一家是春節之前搬到這裡。劉瓊英告訴記者,“512汶川地震”發生後,當地政府對他們照顧很週到,不過由於當時還處於受災後重建階段,只能住在臨時板房裏。一家三口已經在臨時板房裏度過了兩個春節,今年能夠在新居裏過年,她打心底裏高興。

  劉瓊英:特別高興。原來你想過春節,想洗澡什麼都不方便。你現在過來,屋裏頭乾乾淨淨,漂漂亮亮,做什麼都方便,又保暖。過去出門煮飯,都要到另外一個廚房裏頭去煮,這兒就不一樣了。

  解説: 雖然搬進了新家,但是提起2008年“512汶川地震”時家園被毀的一幕,劉瓊英仍然難掩傷心之情。當時距離震中100公里的都江堰市遭受了重大損失,劉瓊英家雖然沒有人員傷亡,但是曾經溫馨的家卻成了危房。

  劉瓊英介紹,都江堰市實施災後重建安居工程,自己住房是78.36平方米,其中70平方米是免費提供,只有多出來的8.36平方米,每平方米自己才需要支付2800元,這套房子只花了兩萬多元。她也衷心感謝台灣同胞愛心捐獻,讓自己一家人住上了這樣好的房子。

  劉瓊英:台灣給我們援建,我們都很感謝他們。也感謝黨和政府,説老實話,我老公經常説,知足者常樂。經過這麼大地震,經過兩年多磨難之後,我們一下就住進了新區,我們都很感謝他們。

  解説:隨後記者又來到董廷章和茍紹玉老人的家裏。

  茍紹玉老人告訴記者,自己80歲,老伴83歲,他倆和從事環衛工作的兒子生活在一起,屬於災後重建的幫扶家庭,沒花一分錢就住進了新居,老兩口能夠安度晚年,要感謝台灣同胞的愛心捐獻。

  解説:在採訪當中,記者了解到目前入住的家庭,居住條件和地震前都有了很大改善。居民董毅碧介紹,自己退休在家照顧孫女,很舒心,這樣的生活也要感謝台灣同胞。過去自己家,住的是只有一室一廳40平方米的房子,現在不僅房子大了,條件也有很大改善,做飯燒水也用上了天然氣。

  董毅碧:以前我們用,在陽臺上擱了一個煤氣罐,放了一個爐子,爐子是單爐子。以前只有40多平方米,現在寬了一半,現在修得比較好,廚房也比較大,我們比較滿意。以前我偏胖,你想陽臺上,就是一個人炒菜,然後對著太陽曬,沒辦法兩個人做,就只有一個人,現在可以。

  解説:採訪期間,記者還了解到,台灣愛心家園的建設,除了大陸台資企業和台灣同胞捐資近9000萬元人民幣之外,當地政府也投入了3000多萬元進行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而和愛心家園一路之隔,就是上海市援建四川地震災區的兩所學校——灌口中學和北街小學,真正體現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

  解説:告別都江堰市台灣愛心家園,記者又來到了中江縣富興鎮光明村,這是一個偏僻山村,但讓記者眼前為之一亮,這個地處西南偏僻山區鄉村,和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很多以工業為主新農村相比,並不遜色。放眼望去,一排排整齊二層樓錯落有致,樓頂上安裝著太陽能熱水器,村裏道路是平坦的水泥路,而路旁還配備有太陽能路燈。

  村幹部陳加安告訴記者,光明村原本是一個貧困村,“512汶川地震”發生後,村裏房屋倒塌了三分之一,台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了解到情況後,捐款700多萬元人民幣為光明村村民修建了新居,加上當地政府投資改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光明村有了今天這樣嶄新面貌。

  陳加安:過去這個村,房屋是土木結構房子,而且老百姓居住,這裡一座那裏一座,比較淩亂,

  台灣給我們援建,花了700多萬,主要是建全部所有住房,老百姓只要把基礎做好情況下,他們完全援建,不要老百姓出一分錢。

  台灣把房子援建以後,考慮到居民點,老百姓生活上不大方便。黨和人民政府又到這個地方親自看規劃,根據實際,把每家每戶屋前屋後,把水溝統一建設好。還有到居民點水泥路,全部都把它規劃。

  解説:陳加安介紹,台灣援建居民新居共有91套,每一套都是二層樓。在陳加安帶領下,記者參觀了村民劉桂瓊家。

  記者:這是你們一進門一個廳。

  劉桂瓊:一進門一個廳,那是臥室。

  記者:有電視,有沙發,佈置還不錯。我們看一看這個臥室。

  劉桂瓊:這是我父親臥室,80歲老漢,父親臥室。

  記者:父親現在幹什麼去了?

  劉桂瓊:幹活去了。

  記者:去地裏幹活了。這是您父親住的地方。這是什麼?

  劉桂瓊:這是鐵倉,裝稻穀。

  記者:裝稻穀,裏面有一些糧食。

  劉桂瓊:這就是廚房。還有沼氣。

  記者:你們現在用的是什麼?

  劉桂瓊:這是沼氣。開給你們看看。

  劉桂瓊:農家肥和一些菜葉子,倒到裏面,就成為沼氣,做飯。

  記者:我們到二樓。

  劉桂瓊:二樓客廳。

  記者:二樓客廳。裝修還是挺好。

  劉桂瓊:可以。這是我自己繡的繡品。

  記者:手還挺巧。這是一個主臥?

  劉桂瓊:這是我們兩口子主臥。

  解説:在光明村採訪過程中,所到之處,都可以感受到村民對台灣同胞參與災後重建的感激之情。今年已經82歲的吳天會老人,還帶記者參觀了地震時部分倒塌的老屋。吳天會老人告訴記者,自己能夠搬進新家,要感謝台灣同胞援建,而為了表達對台灣同胞感激之情,她在住上新居之後,還親手繡了一幅熊貓圖,請人轉交給台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表達謝意。

  村幹部介紹,災難無情人有情,台灣同胞援建光明村,體現的是手足情,同胞愛。而光明村村民在2009年台灣發生風災時,也紛紛捐款,表達對台灣同胞關懷。

  陳加安:這次捐款是我們老百姓,他們看了電視,我每天忙都沒注意看。他們看了,他們主動找到我們,找到我們就説,陳書記,台灣受災,我們應該主動點,我們表示一下心意,我們是不是集中起來捐點款?他説你組織一下,我們捐款捐到哪?我們不曉得。

  我就通知我們幹部,我説跟各居民點老百姓説一下,台灣受災很嚴重,我們在電視裏看到,房屋吹毀,傷亡也大,還有些人沒有地方居住。我們表示心意,看大家願不願意,願意你們就參加捐款。基本上我們91戶受援,基本上來了有100多戶,沒有受援建還是來了,捐多少而已。捐款最高捐了一千,低的,也有一百,也有兩百。當然也還有學生,他們有捐五塊,有捐十塊,有二十塊。你比如説中學生捐二十塊,小學生捐十塊,還有壓歲錢,捐一塊錢也有。排起隊,陸陸續續踴躍捐,一下捐了兩萬多塊錢,折合成台幣是10多萬元。我們就請台灣慈濟陸先生,請他們來,給我們帶到台灣。

  解説:光明村村幹部介紹,災後重建拉近了兩岸同胞感情,也使光明村這個偏僻西南鄉村,不斷發生著變化。比如交通方便了,也帶動了當地種植結構的調整,村民們過去以種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為主,現在運輸方便,村民們更多是種植蔬菜和各种經濟作物,這樣一來收入也提高了。

  記者:過去比如説一畝地,你種小麥或水稻,能夠收入多少,現在種這些經濟作物收入多少?

  賴萍:種小麥一畝收400多斤,産量低得很。

  記者:水稻呢?

  賴萍:水稻才七八百斤,水稻産量稍微高一點。

  記者:如果賣的話多少錢?

  賴萍:一畝大概幾百塊錢。

  記者:現在呢?

  賴萍:現在種芋子,一年賣得到兩千多。

  解説:光明村所在的富興鎮黨委書記夏鑫告訴記者,光明村過去在鎮上是一個貧困村,在台灣同胞援建之下,加上當地各級政府修建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如今已經成了一個遠近聞名示範村。

  夏鑫:援建項目以來,我們這個村變化很大,現在我們房子很漂亮,老百姓居住環境改變了,路燈亮堂了,晚上也像城裏一樣。還有我們綠化,青山綠水,很美。還有老百姓感覺到,真正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空氣也好。下一步通過産業帶動,最主要是收入增加,我們老百姓日子,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真正過上了幸福、安康生活。

  主持人:記者赴四川採訪期間,了解到這樣一個信息,無論是愛心家園,還是光明村,台灣有關方面援建之後,還在繼續關注著後續發展,比如台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還會派人到光明村看望村民,而都江堰市的台灣愛心家園,捐助方之一的全國台灣同胞台資企業聯誼會,也會陸續啟動“殘疾兒童家庭照顧”、 “義工培訓輔導”等五項愛心軟體。感謝收看今天的《海峽兩岸》,下期節目再見。

(責任編輯:杜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