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深度評論:中國政治模式與標準問題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1日 15: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一系列歧見的關鍵所在

  近一段時期,中國政治模式即中國政治體制問題成為焦點。此情此景,與當年關於中國經濟發展的爭議有著驚人的相似。當時,關於中國“崩潰論”、中國“威脅論”等各種論調曾充斥西方媒體。然而,隨著中國經濟30多年持續高速成長,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這些論調也逐漸消逝。現在,人們開始對成就了經濟奇跡的中國政治模式品頭論足,只是不再使用“崩潰”、“威脅”等極端詞彙,而更多地體現出“適應與滯後”、“成功與失敗”、“讚揚與謾罵”等認同與否定的矛盾交織。

  在這種矛盾交織中,不乏正面積極的看法:

  “中國擁有巨大的政治優勢,這是中國總能成功的重要原因。”

  “中國政治模式能夠順應人民變化著的要求,吸收世界上先進國家的經驗,適應世事的種種劇變。”

  “新中國成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實踐,無可辯駁地證明了中國的政治制度總體上是成功的。”

  “中國之所以成功地應對金融危機,是基於她的政治體制能力,能夠迅速作出重大的、複雜的決策,並有效地實施決策。”

  “中國政黨制度中的優勢優點是多黨制國家的政黨做不到、甚至是不敢想的。”等等。

  負面消極的意見也大量存在,如:

  “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中國政治模式卻較為落後、失敗。”

  “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太慢,已經成為我國進步的最大障礙。”

  “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嚴重等大多數問題,主要是由體製造成的。”

  “中國只是個身陷囹圄的大國。”等等。

  為什麼對實現了大國和平崛起、創造了世界奇跡的中國政治模式,在判斷與評價上會有如此大的分歧與反差呢?關鍵是“標準”二字。當人們從不同立場、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尤其依據不同的標準,去判斷一項事物成功與否時,得出的結論當然大相徑庭。

  標準的價值

  標準是衡量事物的準則。標是標注,是衡量;準是準則,是規範。成與敗、強與弱等是比較而言的,有一個基本的、一般的參照係,這個一般的參照係,就是衡量事物的標準。

  標準的確立是人類現代文明的體現。在自然科學領域,正是因為標準的誕生,極大地促進了科技進步和生産力的發展。在社會科學領域,如泰羅制強調生産與管理的標準與標準化,都大大提高了一定歷史時期的勞動效率和物質財富創造能力。當量化和測度政治時,標準體現的是一種以政治行為主義為理論基礎的政治分析方法,即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研究人類的政治行為。

  2000多年來,關於什麼是好的政治體制,從東方到西方,從政治學者到政治家,從未停止過洞察與分析,探索與實踐。古今中外,偉大的政治家和政治學家們在探討政治制度成敗標準時,都以對實踐的深刻理解和思考為基礎,以對時代、民族發展規律的敏銳把握、洞見為指引。這樣的探討,是嚴肅的,有價值的。儘管人們對制度的價值判斷必然帶有深刻的主觀印記,然而客觀的存在誰也無法回避,最終的標準仍然要看行為的過程和制度的結果。

  中國共産黨人對政治體制的標準問題論述豐富。以結果和宗旨為導向,較少拘泥于具體形式,在借鑒其他政治文明的同時,保持了中國特色和傳統精神的價值判斷。遠的不説,僅追溯改革開放以來歷史,關於標準問題的討論常常成為凝聚共識、推進改革的先聲。

  1978年5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文章發表,在停滯、徘徊、迷茫的中國吹響了解放思想的號角,引發了一場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全國性大討論,使廣大幹部群眾衝破了“兩個凡是”的思想禁錮,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

  1992年年初,鄧小平針對當時黨內和國內不少人在改革開放問題上邁不開步子,不敢闖,以及理論界對改革開放“姓資姓社”的爭論,深刻地指出:“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説來説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産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個有利於”標準的提出,厘清了人們的思想認識,極大地推動了改革的深化、開放的擴大、經濟的騰飛。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樣化、文化多元化,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制度之爭,在國家之間最高層次競爭中的重要性愈加凸顯。一個強大的國家、一個振興的民族,不但要發展經濟,提高綜合國力,而且要發展和創造出順應時代規律的政治文明。思想認識與價值判斷愈多元,一個客觀的、有説服力的、廣泛認同的評判標準的確立就愈加珍貴。有了這個標準,才會有客觀理性的正確判斷,進而才能判明政治體制改革的方向與重點。

  判斷中國政治模式,該依據什麼

  符合政治模式自身規律與現代民主政治的基本方向。作為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政治模式一方面受經濟基礎制約,同時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政治模式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現代民主政治的演進也有一個基本方向。中國政治模式同樣必須符合政治文明的上述規律和準則。

  符合國情,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良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模式,在遵循政治文明一般規律的同時,一定是立足於特定時代和本國發展特定階段的。正如胡錦濤總書記前不久在接受《華爾街日報》和《華盛頓郵報》聯合書面採訪時強調的那樣:“中國經濟長期快速發展和社會保持和諧穩定的事實也證明,中國政治體制是符合國情的,總體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

  不斷提高國家綜合實力,不斷提升國際地位和競爭力。從國家層面看,政治制度須與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相匹配。好的政治模式,應當讓國家更加強盛,在國際上更有話語權。無論多麼精巧的制度設計、多麼理想的體制安排,如果其實施會導致國家羸弱、民族衰敗,就不是值得傚法、值得稱道的。

  實現社會和諧,豐富公共産品,增進人民福祉。從國內政治社會層面看,好的政治模式應當涵蓋維持良好秩序、妥善解決爭端、促進社會和諧的機制,應當具有提升公共服務水平、豐富公共産品種類、滿足民眾期待和訴求的能力。

  穩定且高度認同的國家政權和政黨制度。在一個好的政治制度下,民眾對國家政權和政黨制度的合法性有著舉國一致的共識,在此種共識基礎上,方能實現政通人和、定國安邦;方能進行高效的社會動員、資源整合、政策貫徹;方能有效集結民意民智,體現強大的戰略決策和執政能力。

  在以上這些敘述中,我們試圖勾勒、描繪中國政治模式成功與否應當堅持的原則,從一定意義上講,也是一種標準。只是這些歸納和梳理還停留在較直觀、較淺顯的層次。目的在於提出問題,引起關注,拋磚引玉,展開討論。

  這樣的討論,應當成為全民的議題,應當成為時代的課題。當代現實政治的複雜程度遠遠超過傳統政治實踐,所以也要求有更加複雜的政治分析與之相適應;同樣,當代現實政治的發展、創新速度也遠遠超過傳統政治實踐,因而要求政治分析方法更迅速地更新、進步。在中國政治體制改革進程中,複雜性和創新性這兩個特徵非常鮮明,因此,對政治體制改革標準的判斷與分析,也必然需要一套複雜的、不斷更新的政治分析方法。

  實踐無止境,發展無止境。在複雜多變的政治實踐中,判斷政治制度好壞優劣的標準也不是簡單的、靜止的。西塞羅在《論共和國》中説,羅馬政體之所以優於其它國家,是因為它集中了民眾的智慧,經歷了世代的積累與探索。我們相信,集全黨和全體民眾的智慧,通過科學的論證設計,在政治領域、在更加複雜敏感的政治體制改革問題上,我們一定能夠作出積極審慎、符合中國實際的正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