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科大教授提出2.5億年前生命滅絕新模式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28日 10:4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劉建妮博士提供的在中國雲南省東部早寒武世澄江化石庫發現的一種葉足動物化石的計算機重構照片。(資料圖)

  新華網合肥2月28日電(記者熊潤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沈延安博士提出新的生命滅絕模式,認為距今2.5億年前,二疊紀末海洋深部含有大量有毒氣體的缺氧海水間歇性上涌到淺水地區,是造成生物物種大量減少及滅亡的重要原因。

  此項研究成果已經于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在線發表。

  古生物化石記錄表明,在過去5.4億年的地質歷史中,地球上共發生了5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其中發生在距今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生命滅絕事件造成了超過90%的海洋生物物種的消失以及大量陸地生物的滅亡。長期以來,世界各國地球科學家對這一事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建立了許多理論與模式。

  據介紹,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的資助下,沈延安教授對浙江煤山剖面進行了詳細的地球化學研究。該剖面是地質時代二疊係與三疊係界限(距今約2.5億年)的全球標準地層,世界各地要厘定這一時間間隔的精細地層都要跟煤山剖面相對比,因此稱為“金釘子”剖面。

  沈延安及其同事首次精確地測定了煤山剖面的多種硫同位素組成,發現隨著滅絕事件的逐漸展開,硫同位素組成隨時間出現了階段性異常。根據硫同位素分餾原理和二疊紀海洋化學組成,他們認為,硫同位素異常是厭氧海水(海水中缺少氧氣)的間歇性上涌造成的。許多證據表明,二疊紀末海洋的深部海水缺氧,並且在海洋深部的某些區域富集二氧化碳及硫化氫。當這些深部海水上涌到海洋的淺水地區時,就會造成海洋生物的大量滅絕。

  沈延安進一步解釋説,該研究成果表明,二疊紀末富集二氧化碳的大氣、厭氧海水的間歇性上涌等造成了當時地球表層環境的不斷惡化,從而導致生命大滅絕。這一結論對研究現代全球變化具有重要啟示意義:大氣中二氧化碳的不斷升高有可能導致海洋缺氧,在特定的條件下將會産生一個類似于二疊紀末的海洋。如果此類海洋環境進一步惡化,將對人類的生態環境造成災難性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