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專家:中國正處矛盾凸顯期 創新社會管理意義重大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27日 20: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近日,隨著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的舉行和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成為頻現報端的“熱詞”。

  社會管理的基本任務包括協調社會關係、規範社會行為、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正、應對社會風險、保持社會穩定等方面。

  專家認為,我國正處於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和矛盾凸顯期,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有著重大戰略意義。

  認清形勢——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十分及時、十分重要、十分必要”

  經過新中國60多年的建設,特別是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人從吃不飽肚子發展到總體小康,從一窮二白、受人欺淩的國家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成績世界矚目。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各種社會矛盾也隨之出現。

  中國社會學研究會會長陸學藝認為,在經濟體制改革、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推動下,我國經濟結構已經達到了工業化社會中期階段水平,但社會結構明顯滯後於經濟結構,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呈現“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狀況。

  自上世紀90年代起,隨著國企改革的推進,我國城鄉結構、就業結構、社會階層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越來越多的“單位人”變成了“社會人”。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所長李培林介紹,在城市就業總人口中,“單位人”已由過去佔95%以上下降到現在的25%左右,原有的單位管理網絡弱化,而新的社會管理網絡還不夠健全。另一方面,我國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發展差距及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也呈不斷拉大的趨勢。

  在這種情況下,農村土地徵用、城鎮房屋拆遷等領域的社會矛盾易發高發;因勞資關係、醫患糾紛、環境污染、城市公共服務管理等問題引發的社會矛盾明顯增多。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説,“隨著人們的公平意識、民主意識、權利意識不斷增強,預防和處置矛盾的難度明顯加大。”

  事實上,社會管理創新也不是個新鮮詞。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就提出要“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更是提出要“加強社會管理能力建設”“創新社會管理機制”。

  中央黨校教授葉篤初等專家認為,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把社會建設擺到與經濟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把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是“十分及時、十分重要、十分必要”的。

  堅持導向——以人為本,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為了百姓“生活有保障、未來有希望”

  社會管理,説到底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是做群眾工作。黨和政府歷來重視群眾路線,尤其是近一個時期在幾次重要的場合,中央領導同志反復強調“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

  2008年7月發生在雲南的“孟連事件”,源於當地膠農與橡膠企業的利益糾紛。膠農對原來分配方案的不公開不透明不滿,感到利益被侵害,而基層政府沒有及時督促企業公佈方案。

  “藏著掖著惹禍端,公之於眾得平安。”全國人大代表、雲南省委常委孟蘇鐵説。他參加了“孟連事件”後續處置工作,在與膠農對話時,他明確表態,要組成一個有膠農代表參加的聯合調查組,對橡膠利益調整算一筆明明白白的賬,最後拿出讓大多數膠農接受的方案。新的分配方案出來以後,絕大多數膠農感到滿意,當地幹群關係也漸趨彌合。

  江蘇省南通市委書記羅一民説:“從我們的實踐來看,只要牢固樹立以民為本的執政理念,想問題、作決策堅持走群眾路線,多從實現和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上去考慮,社會矛盾和問題就會大大減少。”

  面對開放、動態、信息化條件下社會環境的發展變化,創新社會管理首先要創新理念。全國人大代表張忠厚説:“有些地方的管理工作之所以得不到群眾的理解和支持,甚至引發矛盾衝突,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管理方式、工作作風方面沒有充分尊重群眾、貼近群眾、保護群眾、依靠群眾。”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認為,各地各部門的管理者應該積極順應社會發展趨勢,將管理理念由防範、控制型向人性化、服務型轉變,從過去的傳統管理手段,向綜合運用法律、政策、經濟、教育等方式的現代管理轉變。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葉篤初用8個字概括民生:“衣食住行、喜怒哀樂”。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就是要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努力解決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問題,真心實意為群眾謀利益,讓他們“生活有保障,未來有希望”。只有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穩定的社會秩序、和諧的社會環境、國家的長治久安才能實現。

  明確任務——多方參與、共同治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

  科學發展是包含社會發展在內的全面協調的發展。“十二五”規劃建議對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提出的目標是: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加強社會管理法律、體制、能力建設。

  胡錦濤總書記在研討班上提出了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社會管理格局、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公共安全體系等8點意見。

  “這些意見涵蓋的內容很廣。”汪玉凱説,“對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各地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他表示,在強調政府公共服務職能方面,要暢通社會利益訴求表達渠道,注意傾聽和反映人民群眾的社會需求。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以有效的形式引導人民群眾樹立恰當的公平理念和合理的利益訴求對維護社會和諧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公民在體制機制良性運行的同時,通過內在約束自己的行為,守住基本的道德底線,也是實現社會管理目標的一個重要方面。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丁元竹説:“任何制度背後都有一套價值體系在支撐,它和制度本身都發揮著同樣重要的作用。”

  在推動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方面,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進行了有益探索。海曙區實施了“選聘分離制度下的街道與社區參與式合作治理項目”,社區居民自下而上自發地表達自身的需求,社區根據居民需要向街道申報項目,由街道提供項目經費,滿足社區的需求,實現了社區秩序井然、社區居民滿意“雙豐收”。

  竹立家建議,我國現有的政府職能應該進行有序轉移,讓社會組織充分發揮其社會治理的職能和作用,讓社會組織承擔一部分社會治理職能和社會責任,從而實現管理者與社會的“共同治理”。(崔清新 陳菲 周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