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朱光亞去世“兩彈一星”元勳又折一將 尚有10人健在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27日 08: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長江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1947年,美國密西根州安阿堡市,朱光亞(左一)和張文裕(左二)、李政道(右一)。CFP供圖

  23位“兩彈一星”元勳還有10人健在

  朱光亞走了,為共和國科技事業奮鬥的“兩彈一星”元勳們又隕落了一顆。細數共和國23位“兩彈一星”元勳,還有10人健在。

  授勳時已有7人過世

  1999年9月18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週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對當年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予以表彰,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當時,7人已過世,分別是: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

  此後,又有6人過世,分別是:吳自良、陳芳允、楊嘉墀、彭桓武、錢學森、朱光亞。

  目前仍健在的有10人:程開甲 、黃緯祿、屠守鍔、王希季、王大珩、于敏、孫家棟、任新民、陳能寬、周光召。

  江蘇、浙江籍各6人,湖北2人

  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江蘇和浙江籍人各6人,安徽3人,湖北和湖南各2人,雲南、遼寧、河北、山東各1人。錢三強、屠守鍔同為浙江省湖州市人,程開甲和楊嘉墀同為江蘇省吳江縣人。

  除朱光亞外,彭桓武為湖北省麻城市人。他1915年生,1935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1938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領導並參加原子彈、氫彈的原理突破和戰略核武器的理論研究、設計工作,在中子物理、輻射流體力學、凝聚態物理、爆轟物理等多種學科領域取得了對實踐有重要指導意義的一系列理論成果,併為中國核事業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

  只有3人沒有國外學習工作經歷

  除錢驥、周光召、于敏3人,其餘都在國外學習或工作過。

  錢驥1943年畢業于中央大學師範學院;周光召1951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因傑出成就後被多所世界知名大學授予榮譽博士稱號;于敏1949年在北京大學物理系攻讀研究生並兼任助教。

  而在留學經歷中,元勳們有好幾對校友。

  屠守鍔和錢學森都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碩士學位,彭桓武和程開甲都曾留學英國愛丁堡大學,任新民和朱光亞都在美國密歇根大學留學。錢學森和郭永懷在加州理工學院獲博士學位並留校工作。 (記者李艷梅)

  科技眾帥之帥朱光亞:參與組織領導我國歷次"兩彈"試驗

1947年暑期,朱光亞在美國密執安大學留影。

朱光亞:科技眾帥之帥

  朱光亞,被稱為 “我國工程科學界支柱性的科學家”、“黨和國家的瑰寶”。在兩彈的研製中,朱光亞被稱為“科技眾帥之帥”。

  曾在武漢讀書7年

  朱光亞,1924年12月25日出生於湖北省宜昌市,祖籍湖北漢陽。幼年時,朱光亞跟隨父母從宜昌經沙市遷到漢口。1931年起,他先後在漢口第一小學、聖保羅中學學習。1938年夏,在侵華日軍逼近大武漢之際,剛剛初中畢業的朱光亞和兩個哥哥被迫遷到四川境內,先後在合川崇敬中學、江北清華中學、重慶南開中學就讀。

  1941夏,朱光亞從重慶南開中學考入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物理系。

  1942年夏天,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在重慶招收大學二年級插班生,由於朱光亞的幾位南開校友的關心和幫助,他背著中央大學負責人報名應試,順利地轉到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就讀。

  “蔣介石派的5個人,只有朱光亞派對了”

  1945年夏,隨著兩顆原子彈在日本上空爆炸,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徹底結束。這時,正值朱光亞從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畢業,隨即留校擔任助教,成為一位優秀的年輕物理學家。

  為了擴大軍事實力和提高中國在世界的形象,蔣介石指示兵工署署長俞大維:中國也要做原子彈。

  1946年初,朱光亞、李政道等5位青年人在曾昭掄、華羅庚、吳大猷三位先生的帶領下,坐美國的軍艦從上海出發赴美深造。同年夏,他們一行赴美後很快被告知,美國不會向其他任何國家開放原子彈研製技術,加之抗戰勝利後國內形勢很快發生巨變,這個考察組只好解散,各奔東西。舊中國製造原子彈的事,就這樣不了了之。幾十年後,已經成為世界知名科學家的李政道先生回憶這段往事時開玩笑説:“當初蔣介石派的5個人,只有派朱光亞是派對了,他回來是做原子彈了,派我是派錯了,我沒有做原子彈,而是迷上了高能物理。”

  作為翻譯參加板門店談判

  1950年春,建國伊始,報國心切的朱光亞就從美國回到北京,投入到新中國創業的熱潮之中。

  1950年4月,朱光亞擔任北京大學物理系副教授,為大學生開設普通物理、光學等課程,把學到的知識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中國物理學的年輕一代。在這期間,商務印書館于1951年出版了朱光亞的專著《原子能和原子武器》,這是國內較早介紹這方面知識的著作之一,説明朱光亞一直沒有放棄搞原子彈的志向。

  1952年春,由於曾在美國生活過,朱光亞被選調到中國人民志願軍朝鮮停戰代表團秘書處當了一名翻譯,參加了舉世聞名的板門店談判。1952年底,由於美方拖延談判,他被調到東北人民大學(現吉林大學)新建的物理系任教。

  35歲任核武器研製的科學技術領導人

  1959年夏,蘇聯撕毀協議,拒絕向我國提供原子彈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我國決定完全依靠自力更生進行原子彈研製工作。同年秋,經錢三強先生提名推薦,朱光亞被任命為我國核武器研製的科學技術領導人,任二機部核武器研究所(第九研究所)副所長,當時他年僅35歲。

  朱光亞的同學李政道是這樣認為的:他善於從全局的角度考慮問題,善於在複雜的局面中抓住關鍵,善於綜合大家的各種建議形成正確意見,善於引導大家沿著正確的方向推動科學技術穩步、快速、創新發展,是一位真正的戰略科學家。

  核武器研製工作,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大科學研究工程。在科學技術方面,朱光亞對這項研究負全面責任,他領導與指導了研製任務分解、確定研究的主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選擇解決問題的技術途徑、設立課題並制定重要攻關課題的實施方案等。

  1960年初,在朱光亞建議下,王淦昌、彭桓武以及中科院力學研究所的郭永懷等3位著名科學家被選調到核武器研究所任副所長。同時,他還報請中央批准,從中國科學院和有關部門、地區選調了程開甲、陳能寬、龍文光等105名高、中級科學研究與工程技術人員到核武器研究所。

  一時間,核武器研究所人才濟濟,使核武器研製隊伍得到充實和配套,從組織上保證了研製工作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