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衛生部部長陳竺:辯證看待“看病難看病貴”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24日 07: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看病難看病貴”的説法,其實很籠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看病難”比較確切的意思是,病人看病就醫要走很遠的路、花費大量的時間、耗費很大的心血,才能來到比較滿意的醫院或看上比較認可的好醫生。用衛生經濟學的概念表示,“看病難”就是看病就醫的地理可及性較差。從其成因及其表現形式看,“看病難”可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絕對性”看病難。這是由於醫療資源絕對不足造成的“看病難”,是因“缺醫少藥”而無法滿足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的“看病難”。新中國成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衛生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覆蓋城鄉的醫藥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形成,現在這種“看病難”往往發生在中西部經濟落後、交通不便、地廣人稀的偏遠農村地區。

  第二種是“相對性”看病難。是指由於優質醫療資源相對於居民需求的不足,患者去大醫院看專家“難”的問題。突出表現為:許多人看小傷小病也不去基層醫療機構就醫,而是紛紛涌到大醫院。大醫院車水馬龍、人滿為患,專家號一“號”難求。門診看病“三長兩短”:排隊掛號、交費和拿藥的時間長,但醫生問診和檢查時間較短。病人入院、檢查、手術排長隊,抱怨連連;醫生連續工作、經常加班,苦不堪言。結果是患者不滿意,醫生不滿意。這是目前“看病難”的主要表現形式和特徵。很多人把這種現象稱為“全國人民上協和”。

  “看病貴”的概念更複雜,涉及到看病就醫的價格、費用以及醫療費用對家庭個人的經濟影響等方面的情況。

  第一種是“個人主觀感受的看病貴”。患者主觀認為看病就醫所花的錢超過了自己的預期水平,或者認為所花的醫療費與看病的效果相比不太理想,錢花得不是“物有所值”。這種認識和感受來源於生活經驗。比如,30年前,在縣醫院做一台闌尾炎手術只需要幾十元錢,但是,現在則要花幾千元,醫療費漲了幾十倍,病人當然抱怨“看病貴”了。

  第二種是“家庭無力支付的看病貴”。是看病就醫的總花費超過了家庭支付能力而影響了家庭正常生活,甚至因此花掉存款,賣掉家産,造成“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問題。這類“看病貴”的實質是疾病的經濟負擔過重而缺乏有效的社會醫療保障問題,反過來説,如果有很好的醫療保障,看病不用自己掏腰包,病人就不會抱怨“看病貴”了。比如,兒童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可通過骨髓移植治愈,但其總花費高達四五十萬元,普通城市工薪家庭和廣大農村家庭一般無力承擔。其實,兒童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的發病率很低,一般在每10萬個兒童中,可能僅有3—5個孩子患病。如果採用醫療保險的機制,由每個家庭都拿點錢形成一個互助共濟的基金,補助那些有患兒的家庭,就可以幫助這些家庭渡過難關。

  第三種是“社會無法承受的看病貴”。從社會發展角度看,全社會醫療費用的總水平有一種不斷增長且增速居高不下的趨勢,但如果不能有效控制,當它超過了整個社會的承受能力時,就會影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國家、社會和個人的醫療衛生支出既是消費也是投資。醫療衛生支出就像教育支出一樣,不僅能夠滿足人們對醫療衛生消費的需求,而且具有投資價值,能夠給個人和國家帶來豐厚的回報,既可促進個人收入的提高,又可增強國家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世界銀行曾經測算,在過去40年的世界經濟增長中,約8%—10%來自於人們健康水平的提高。哈佛大學研究表明,亞洲經濟發展奇跡大約30%—40%來源於本地區人群健康的改善。為此,世界衛生組織早在30年前就對發展中國家的醫療衛生支出提出了要求:到2000年衛生總費用佔GDP的比重力爭達到5%。我國衛生總費用佔GDP的比重從1978年的3.02%增加到2008年的4.63%,30年僅增加了不到兩個百分點,剛剛接近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目標。從全球範圍看,2008年,衛生總費用佔GDP的比例全世界平均為9.7%,人均衛生總費用為802美元;發達國家衛生總費用佔GDP的比例為11.2%,人均衛生總費用為4405美元。可見,目前我國衛生總費用佔GDP的比例在正常範圍內,尚在全社會可承受的範圍內。但是,如果疾病預防工作做不好,服務體系不健全,保障制度不完善,就會導致各種慢性病大量出現,家庭和社會疾病負擔過重,則會影響國民健康素質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疾病負擔將成為我們社會的“不可承受之重”!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啟動兩年來,我們雖然在緩解“看病難看病貴”方面付出了艱苦努力,進行了新的探索,也取得一定進展。但是,我們要深刻認識到解決看病就醫問題的長期性、艱巨性和複雜性。

  全球衛生發展趨勢和國際衛生改革的經驗表明,宏觀經濟形勢變化、居民期望的提高、醫療費用的快速增長仍然是推動各國衛生改革的主要動力,因此,各國都把提高醫療衛生服務的安全、質量、公平、效率和反應性等績效指標作為衛生改革的主要目標。近年來,即使是美國、英國等衛生體制較穩定的發達國家,也在推動新一輪醫改,仍然把提高醫療保障制度的覆蓋率、控制醫療費用過快上漲、提高居民對醫療服務的選擇性、縮短看病就醫的排隊時間作為改革的重點。可見,任何國家的醫藥衛生體制,都需要不斷改革、不斷完善。

  隨著醫改進入攻堅時期,我們面臨的問題更加複雜,矛盾更加突出,在解決群眾看病就醫問題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任務、新挑戰。這些新問題的出現恰恰也説明了我們的改革已經觸及體制機制的重大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在重點領域有所突破,並不斷向縱深推進。這也意味著徹底緩解“看病難看病貴”是一個長期、艱苦而複雜的過程,需要我們不懈地努力和奮鬥。

  衛生部部長 陳竺